基于水平一学生儿童画的体育教学学情分析初探
2015-10-30赵欣邱丽玲
赵欣 邱丽玲
摘 要:水平一的学生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在此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进而推动体育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命题。本文采用行动研究、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水平一学生在体质、认知与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建议选择中小强度,中低负荷,以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为主的身体练习;选择与自然场景或故事情节相关的身体练习;选择与肋木、跳绳、球类等器材相关的身体练习。
关键词:水平一;体育;儿童画;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9-0043-02
一、研究背景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往往让老师最头疼。这些学生入学不久,大多保持着幼儿园及家里的一些随意的行为习惯。他们对学校的行为要求、课堂常规还很陌生,还没有建立起上课的概念。如果体育老师对他们的学情不了解,那么体育课堂就会一团糟。相反,体育教师如果能准确地分析水平一学生的体质、注意和兴趣,根据他们的天性和特点设计课堂,就能帮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并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因此,对水平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确定其体育教学的起点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对水平一的学生进行体育课的学情分析?在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前提下,有哪些有效形式有助于体育课的学情分析呢?本文将就此进行探索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2013级3班、4班和5班的93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通过对观察对象描绘的儿童画“我的体育课”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对象在体质、注意以及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选择适宜的体育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并分析2000年至今的关于小学水平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体育课教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为期1个月的课堂教学观察,对学生建立直观印象。通过随堂绘制儿童画、个别访谈等手段,让学生描绘与描述“我的体育课”。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学生关于体育课的画像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水平一学生的体质特点
从年龄上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6~7周岁的儿童,他们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体质的不同方面都具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具体地说,形态方面:他们的骨化尚未完成,骨的硬度小、韧性大,肌肉的耐受力较差、易疲劳。机能方面:他们的呼吸浅弱,频率快,心肌纤维较细。素质方面:适宜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软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等硬素质则应少量练习。
因此,在体育课选择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质特点,尊重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中小强度,中下负荷,以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素质为主,适度开展突出速度素质的练习,发展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水平一学生的注意特点
通常认为6~7周岁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其注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差,即: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时间短、广度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注意特点。
这样的注意特点在课堂上会有怎样的表现呢?首先,他们关注外部环境。表1是对学生“体育课上最难忘的事”自画像的内容进行频数统计的前5名。从表中可知,水平一学生对外部环境如:太阳、蓝天和白云的注意超过了教学主导者——老师。换句话说,体育老师要和蓝天、白云以及太阳竞争,看看谁更能吸引住孩子们。在这个竞争中体育老师不占优势,因为老师不是新鲜的刺激——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等课程都有老师,而太阳、蓝天、白云则是新鲜的刺激,因为只有体育课是在户外进行的,只有体育课上可以见到它们。和体育老师争夺学生眼球的远不止蓝天白云,大树、旗杆、花草、蝴蝶、小鸟等等都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表2)。
其次,他们关注突发事件。由于是平行班,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同步性,这三个班级学生在所关注的事物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1班同学在自画像里对“国旗和旗杆”的描绘达到22次,远远超过其他两个班级(分别是2次和4次),甚至还有5个同学描绘了“风”这一抽象的现象。究其原因,原来是1班上课时刮了一阵大风,国旗被扯坏了一个角,哗哗作响。当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大风和国旗吸引过去了。还有,每每有蝴蝶或小鸟飞过、有塑料袋飘过都会激起学生的一阵讨论。
根据他们的注意特点,体育课上可以选择与太阳、蓝天、白云、旗帜等自然环境相关的场景进行诱导。也可以运用模仿操的方式,模仿大树、蝴蝶、小鸟、猫等形态。此外还可以运用与之相关的故事情境串联一堂体育课。通过这些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3. 水平一学生的兴趣特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又对掌握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起决定作用。
首先,水平一的学生都喜欢体育课和体育运动。72%的学生在自画像中描述了自己在进行体育锻炼。其中97%的学生描述了自己运动时愉悦的表情。
第二,他们比较喜欢目前体育课的内容安排。表3是学生们描绘的运动内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而且从画面上看,学生们都很开心。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个没有表情的运动场景,都出现在队列练习中,这与队列练习的内容、形式较单调有一定关系。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得到印证,有学生反映队列练习“很没意思”。
第三,足篮球项目是学生的最爱。表3所描绘的运动中,踢足球和打篮球是课堂教学还未涉及的内容,有的孩子把别的年级进行的活动描绘在自己的图画中,也有的孩子描绘着自己就是那个投篮高手,这都说明他们很喜欢这两个项目。学生们对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的喜爱程度也可以从表4中对“篮球架和足球门”的关注上得到体现。
第四,从表4中可见,国旗和旗杆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也比较大。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谈得知,这主要是升旗仪式的影响。他们觉得能上领操台升国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此,国旗和旗杆对学生们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根据水平一学生的兴趣特点,体育课可以多运用“跳绳”“球”这些器材开展练习,在场地运用方面尽量使用跑道、肋木等。可供选择的内容有:跳绳以及绳的游戏、各种球的游戏、攀登肋木、走和跑的练习等等。
四、结论与建议
1.根据水平一学生的体质特点,选择中小强度,中下负荷,以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素质为主的练习,发展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根据水平一学生的注意特点,选择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场景,运用模仿操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故事情境串联内容。通过这些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3.根据水平一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使用跑道、肋木、跳绳、球等场地器材开展练习。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获得的。在体育教学的显性环境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质和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人体验等学情,拉近学生与场地、环境的距离。教师根据学生的体质、认知和兴趣及个人体验等进行学情分析,这不仅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起到助推作用,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完善的情感培养,使他们以愉快、轻松、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运动中。
参考文献:
[1]李晨.小学中低年级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教与玩的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 2009(12): 245.
[2]周泉.提高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4):87-89.
[3]罗淑敏.激发儿童兴趣,上好低年级体育课[J].引进与咨询, 2004(4):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