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设计组合练习的意义与策略
2015-10-30邵志南黄崇明
邵志南 黄崇明
摘 要:《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对一堂课提出“教材三个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其中“组合练习”就是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引导教师主动去改造、创编现有教材并形成新的教学材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让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教学性、实效性。
关键词:用教材教;组合练习;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9-0037-02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推行中,探索的是“从课标到纲要、从纲要到课堂、从文本到生本”的实施过程。为了进一步把《纲要》中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构建单元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提出了“教材三个一”(即:一个动作、一个游戏、一个组合)的要求,以此引导老师们思考如何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其中“组合练习”又是落实《纲要》思想、实现用教材教的核心。本文围绕“组合练习”的话题,从组合练习的意义、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组合练习”
组合练习,主要是在体育课堂教学“基本部分”实施的,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提高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创编并形成的教学材料。因此“组合练习”最后在课堂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体育活动、一种体育游戏、一种为了达成“运用”目的而创编后形成的教材(教学材料)的统称。
二、《纲要》中“组合练习”需要厘清的关系
1.“组合练习”与“运用维度”的关系
“运用”在省《纲要》中的提出,是帮助老师们在构建单元计划时所需要考虑的其中一个维度,也就是需要考虑:当学生学了某个技术动作、某个活动方法后,要让学生能够会用这些技术动作、活动方法。而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某个教学手段来完成,其中“组合练习”就是达成“运用”的核心手段。因此“运用”是在构建单元时需要考虑的目标,而“组合”是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达成“运用”目标而采取的一个教学手段(图1)。
2.教材“三个一”与“组合”的关系
浙江省《纲要》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落实“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对“一堂课”也提出了“七个一”的指导性建议,“教材三个一”(即一个动作、一个游戏、一个组合)就是针对“技术”维度提出的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它是指“有单一的身体练习和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游戏等”[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者有时候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的,有时候可能会在游戏中存在着组合,组合练习会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也可能在“一个游戏”中学习“一个动作”,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机械的按照“三个一”来套搬。
三、“组合练习”的实际意义
“组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兼顾“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提高兴趣、发展体能”四个方面,实现“用了、会了、乐了、热了”。
1.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把“技术”转化为“技能”
技能是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根据某个任务而完成一个或多种系列动作的能力表现。当我们把某个动作技术传授给学生的同时,需要告诉他们这是“干什么用”,甚至“怎么用”,学生“会做”某个动作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有时候学生会做出某个动作,但在具体的任务中可能做不出来。因此,创设“组合练习”就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能,以便于以后在锻炼身体的时候运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方法后,就应该让学生去尝试和练习“跳起+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有人防守的单手肩上投篮”等练习。
2.促进学生运动的兴趣,促进“运动参与”
“组合练习”也是练习形式的一种转变,把单一的动作练习转变为具有“多样性、尝试性、挑战性”的练习形式后,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趣味性”的目的。当然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形式,在形式中要有“内容”,也就是不管是怎样的“组合练习”,都需要为学生技能的提高和体能的发展服务。
3.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以“技术”为载体发展“体能”
体能的发展需要有具体的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载体,如“两头翘+掷远”的练习:学生仰卧于垫子上,双手持球,在完成两头翘的练习5次后,将球向远处掷出。在这个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投掷项目中的腰腹力量,采取的是“两头翘”的练习方法,同时还组合了“掷远”的动作技术。
体能的发展还要有合理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来保障,而组合练习就是保障次数和时间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够让“正在练习的学生”有效参与,同时也能够让“等待练习的学生”有事可做。如在“篮球传接球”练习时,分成6人一组,并相隔4米分成2个队,让其中3个有球的学生做原地的运球,对面的3个无球学生做原地的各种跳跃;传球后的学生跑到对面队伍的后面、接到球的学生运球到对面队伍的后面,所有的学生都在做相应的练习。
四、“组合练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组合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的创新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简化、改造、创编的过程。“组合练习”的设计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1.保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组合练习”在设计时除了考虑“趣味性”外,还需要考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使“身体练习”具有教学意义,不能“为了组合而组合,学生活动了却什么都没有学到”。在设计组合练习中我们要明确“教什么”,再考虑“怎么组合”,要清楚这个组合练习是做什么用。因此,组合练习的设计需要有教学、有趣味、有实效,有形式、有内容、有亮点。
2.遵循人体动作结构的原理
当我们完成前一个动作后为了能够连贯地做出下一个动作,那么前一个动作必须有合理的结束动作,以便为下个动作提供准备相。就如“前滚翻直腿坐”能够为“肩肘倒立”提供合理、顺畅的准备,而“前滚翻”不能为“跪跳起”提供准备相。这就是我们在进行设计组合练习时,需要根据动作的衔接过程、依据人体动作结构的合理性来设计。
3.符合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
运动项目特征是在学生“会”的基础上考虑,如在学生“会打篮球”的目标上去思考“运球”:对抗和防守、路线的变化(前后左右)、节奏的变化(快慢停走),只有根据这些特征来设计组合练习,才能把运球这个技术投入到篮球运动的环境中去练习,最终形成技能。
有些技术动作在不同的项目中都存在,如投掷技术,也可以根据相应的运动项目特征来设计组合练习。如在田径类项目中,可以设计“连续跳+投掷、助跑+投掷、旋转+投掷”等、在手球项目中可以设计“助跑+起跳+投掷”等,在足球项目中可以设计“界外球掷准”等,在篮球项目中可以设计“原地运球+双手头上传球”等。
4.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每个“组合练习”都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包括组合动作的数量、练习环境的创设、练习任务的多少等。“助跑+起跳+接球”的组合练习对水平二以下的学生来说,完成起来就显得很困难,因为这个组合练习中,不仅要学生完成动作的衔接,同时要学生去接住球,学生在练习这个组合练习时,需要熟练掌握“助跑、起跳”动作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去完成“判断、截球”的任务,这就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
五、“组合练习”设计的策略
1.“动作+动作”组合
这个组合策略主要根据学生“新学的动作”和“学生已经具备的动作经验”进行组合。就像语文教学中的组词、造句一样,把“新知”和“旧知”结合,形成新的认知。在进行组合时,可以进行“前缀+动作”和“动作+后缀”,如学生学习了“脚内侧传球”的动作后,可以进行“原地左右脚拨球+传准”或“传准+跑位接球”等练习。
在这类组合中还可以考虑“同类动作组合、不同类动作组合”。“同类动作”是指都是跳跃动作、跑的动作的组合,如“兔子舞”中的跳跃动作组合;“不同类动作”是指类似跑和跳的组合、跳和投的组合,如“助跑+投掷”的动作组合。
围绕“一个学过的动作、学生具备经验的动作”,我们主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尝试系列动作完成时的连贯性、协调性,可能一开始会显得“笨拙、不协调”,但只有经历这样的“试误”阶段,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动作经验,丰富他们的动作记忆库。
这个策略其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
2.“动作+环境”组合
成功操作技能需要适应个人、任务和环境特征的不同变化[2]。“动作+环境”的组合练习,就是帮助学生提供不同的练习条件,让学生把动作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尝试、练习,在创设环境时,我们可以考虑“与实际生活结合、与运动项目结合”,如“箱盖上的前滚翻”“有干扰的传接球”“穿过小树林”等。
这个策略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运动技能。
3. “动作+体能”组合
以技术为载体,发展体能,重点为体能,但也不能脱离“技术”。因此在设计“动作+体能”时,要明确用什么“技术”来发展体能,这样不仅能够在练习中提高技术,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如在水平四“向前抛(滚)——追——拿球——运球上篮”的组合练习,有着“快攻”的意图,要求学生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接到球,同时能够在接球到的瞬间转为运球和上篮。这个组合练习包含了“接球技术、运球技术、上篮技术”和体能中的“速度”。
这个策略其目的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体能。当然在发展体能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如体操中主要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平衡”,在田径(投掷)中主要发展学生的力量、动作速度等。
另外在设计组合练习的策略上,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组合上进行考虑。有时候组合练习单独一个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时候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如在设计“前滚翻”组合时,单个学生的组合可以进行“连续两个前滚翻”,两个学生的组合可以进行“牵手前滚翻、相向前滚翻”等。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2]董文梅,毛振明.体育学理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
(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