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在美学的柔波里轻舟荡漾
2015-10-29邵志芳
邵志芳
摘要:作为艺术作品范畴之一的文学作品,应遵循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法则。反观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教学,也应渗透形式与内容须水乳交融的习作理念。要达到这个高度,就必须努力让文章充满趣味美、情味美和蕴味美。记叙文“三美”意识的自觉培养,能为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美学;记叙文写作;趣味美;情味美;蕴味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23-2
作为高中教师,有时不免感叹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低幼,往往为学生习作的索然寡味,无病呻吟和思维缺失而大伤脑筋;而学生也由于自己的作文较之小学、初中没有显著提高,从而对写作产生厌烦和惧怕的心理。其实师生如果在平时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引进美学的教学理念,注重在记叙文的“三美”上下功夫,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完全不是一件难事。
一、趣味美,凸现人生百态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如实地记录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是要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深邃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出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人生命题的林林总总。生活中未必会发生却可能会发生的事,现实中会遇到而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可通过联想、想象,移花接木,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这样,学生也不会老是埋怨“没有亲身经历”、“没有生活体验”,总是为素材的枯竭而烦恼不已。不过这不同于那种胡编乱造的穿越故事,也不同于那种荒唐离奇的故事新编,它的构思前提是基于生活的本真,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加工来体现深厚的语文功底,完成自己对生活的再创造的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要尝试着写出趣味,切忌平铺直叙,要防止出现让人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的懒惰思维。一般可适当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如泉水的《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中,着意刻画了列车长和老同志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把他们对待残疾人的不同态度进行鲜明的对比。对比法可使人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进而对作者的褒贬作出正确的判断。
2.夸张法。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中,为突出金先生的“有趣”,用漫画的笔法选取了他眼镜白加黑、走路深浅脚、得意玩跳蚤、与斗鸡共食等生活细节,凸显了他不拘小节、热爱生活、童心未泯等性格特征。夸张法所追求的那种幽默、滑稽,令人忍俊不禁的艺术效果,能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抑扬法。如《臭草》一文,本意要赞美臭草的坚韧顽强,开头却说自己不太喜欢臭草。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曲折有致,于山穷水尽处生发出豁然开朗的趣味。
4.误会法。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用了十年的艰辛,还清了债务,朋友却告诉她那挂项链是假的。这种方法,无疑对女主人公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冲击,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欧·亨利式”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情理之外”,误会法可使文章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教师若能指导学生仔细揣摩经典范文,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写作技巧,并不断尝试、突破,定能使文章产生趣味美,进而在嬉笑怒骂中凸现人生百态。通过对材料的剪辑、重组,加入必要的写作技巧,可使形象更具典型性,主题也将更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样,记叙文的选材会“更接近概念所体现的本质”。作文达到了趣味美的程度,可谓在形式上跨上了美学要求的第一个台阶。
二、情味美,引起心灵共鸣
写记叙文,一定要动情;只有自己动情,才能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亲情没有公式,友谊没有模板,要写好感动,就要学会感动,要做懂事的孩子,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去看人情世故。
下面是一位学生经笔者启发后,在一堂公开课上声泪俱下讲述的一个故事,课后由该生整理成文。《珏,生命的奇迹》(片段)“……母亲早产,我和双胞胎妹妹在匆忙与混乱中来到了人世。然而,我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妹妹已没了呼吸……妈妈睡了后,爸爸悄悄来到暖房边,隔着窗玻璃向里边望去。他已经有些顶不住压力,也许这就是我和他的最后一面。就在爸爸看见我的那一刻,尚未睁开双眼的我,竟把头转向爸爸,仿佛在和他对视。就在那一刻,爸爸的心震撼了,这是一个生命对亲人的呼唤!爸爸立即冲到医生办公室,大声说,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她,花多少钱也不要紧,就是弱智,我也养她!我小小的生命,终于被肯定了。”听完故事师生们全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就是抓住了父女俩“对视”的这个细节,情动而辞发,讲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以及自己满怀的感恩之情,才紧紧地抓住听课师生的心的。
记叙文要写得富有感染力,就必须以情动人。情感有很多,其中尤以亲情为最佳。教师可指导学生研读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美文,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句子。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得出文章能写出情味的体会,最后由组长汇总如下:平时要仔细观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体会,感觉要敏锐;抓生动的、传神的、以一当十的、易打动人的细节,以小见大,于平淡中见真情(一句话,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解剖自身,把主旨引向深入;适当借鉴、移用等。
文章只有写出了情味之美,才能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才能在无数次的历练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应启发学生带着“一个丰富充实的心胸”,去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情致”,“把它完全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里。”这样,记叙文的内容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它会变得鲜活生动,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作文进到了情味美的层次,就又预示着在内容上达到了美学要求的一个高度。
三、蕴味美,促成思想深刻
面对一篇篇考场作文,教师都有一个普遍感受,就是很多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往往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的水平,思想没有深度。就事论事,满眼望去,直白的废话连篇累牍,情节的低幼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往往只是平面地叙述了一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其实教师平时作文训练时,只要经常提醒学生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就行。同时做到以下两个结合,肯定会逐渐改变那种令人头疼的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指导学生把生活与事理相结合。
对同样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生活阅历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对事物的审察结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琐事,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也可有机地组织辩论赛,培养学生多方思维的能力,另辟蹊径,讲出自己对事理的独特感受。一学生在《团圆》一文中这样写道:其实,苍茫人世,有聚亦有散,因为聚散,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聚散,缺憾成美。我们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缺憾”所赋予的,……这样看来,“团圆”只不过是善良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并不在乎亲人的团聚,只要你学会品味幸福,咀嚼快乐,那么生活就会比较有意味,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追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境界了。文句真挚而富有理趣,运笔老练而不乏灵性,为传统中秋追求团圆的题材赋予了新的蕴味。
2.指导学生把文学与人生相结合。
学生对平时的阅读往往不够重视,看过的文学作品不少,但疏于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谈不上借鉴,无法汲取经典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更谈不上借助文本进行发散性思维。鉴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坚持一分钟演讲等训练,把经典与人生结合起来,挖掘出人生多方面的内涵。
记叙文写作时,教师应重视让学生的写作事件渗透着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事理的认识与人生的思考,展示思想成长变化、主旨升华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要学会在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写出令人回味与启迪的凡人哲语,使文章有思想、有深度而更上一层楼。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因就事论事而写得俗不可耐。“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充满心灵旨趣”的美文,其实都是习作者经过生活锤炼打磨而形成的深刻见解,或是对自己反省参透的人生哲理的独到诠释。作文臻于蕴味之美,就意味着在内容上达到了美学要求的又一境界了。
文章有了趣味,就吸引读者的注意,能巧妙地凸显主旨;文章有了情味,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能激发读者心灵的共鸣;文章有了蕴味,就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最终促使写作走向深刻。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题,在写作构思时,用趣味美、情味美、蕴味美不断地要求自己,认真地思考从哪种美去突破的问题。鼓励学生只要有“一美”写得出彩,文章自然能让人眼前一亮,也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和青睐。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