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新华网报道分析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
2015-10-27黎鲜
黎 鲜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新华网报道分析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
黎 鲜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文章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对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新华网报道进行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方法按照主题及主要内容梳理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框架、政府主导框架、炮龙节现场活动框架和宾阳炮龙效应框架这四个框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宾阳炮龙效应框架是核心框架,其他三个框架起支持配合作用,呈现传播主旨即宾阳炮龙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对外交流和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影响,分析框架关系和整个框架的得失。
宾阳炮龙节;新华网报道;框架分析;炮龙效应
一、研究缘起
广西宾阳炮龙节是盛行于广西宾阳的传统民间民俗节庆,于每年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等多项活动,被美称为“东方狂欢节”。它是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于2008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类名目。2011年5月在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宾阳炮龙节荣获“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的称号。炮龙节的对外交流日盛,2010年2月“宾阳炮龙”首次走出了国门,参加新加坡“新年妆艺大游行”活动,赢得了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此外,自2012年起,宾阳县以宾阳“炮龙”这一独有民俗品牌同台湾台南盐水区蜂炮结对形成“双炮”交流平台,优秀的民俗文化在两岸共同发扬光大,每年炮龙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拉动了旅游、商业等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广西宾阳炮龙节的声名日渐壮大,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关于炮龙仪式的独特性方面,颜姿着眼于其仪式来探讨炮龙地位的转变及由于人们价值观改变等的原因;[1]从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角度分析,伍广津提出炮龙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2]钟元博则探讨通过建立炮龙文化管理机构、法律机制等方面加强;[3]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析,伍广津认为应挖掘舞炮龙文化的经济价值,着力打造舞炮龙狂欢节,形成地方文化品牌与产业链,产生大的经济效益;[4]周华从人类学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文化变迁的缘由;[5]张美玲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舞炮龙对人的身心、道德发展均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和社会的变迁是促使舞炮龙运动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阳炮龙节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它的传承、保护、发展自是离不开新闻传播,尽管已有如前述关于民俗的、经济的、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一些研究,然而缺少新闻传播角度的探析。并且,一个重要的事实是,随着网络媒体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介渠道,近年炮龙节前后及期间备受网络关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全国性大型网站和广西新闻网等地方性网站争相报道。基于此,我们选取新华网对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报道为样本,从框架分析视角予以分析。
二、新闻框架理论
来自贝特森的框架概念经戈夫曼引入到社会学,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6]“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3]框架概念后来更多地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我国孙彩芹对框架内涵的演变进行了简要梳理,认为前人对“框架”的定义,“实际上与新闻写作中的‘报道角度’有些类似,主要是针对特定议题和具体报道而言”。[7]本研究所指的“框架”采用孙彩芹的观点即指“多篇报道呈现出的某种一致性的一种或多种视角”。[6]采用的框架辨识方法按“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建构出框架类别,给出操作化定义,然后将文本分别纳入其中进行量化统计”。[8]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
我们采用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2015年“新华网”关于宾阳炮龙节的新闻报道文本(消息来源为新华网或新华网转引其他)为样本予以解读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
我们以“炮龙”、“炮龙节”、“宾阳”、“宾州”与“2015年”、“新华网”的不同组合词在百度搜索上搜索,剔除不相关或相关度低的文本,共取得有效文本22个。按报道时间顺序见表1。
表1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新华网报道
宾阳炮龙节也是吃货的盛宴(2015·3·2)舞炮龙的汉子你威武强壮(2015·3·2)宾阳炮龙节投资推介会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2015·3·2)千年炮龙舞动中国民俗文化热潮(2015·3·4)“北天灯、南蜂炮”台湾各地喜庆元宵节(2015·3·5)宾阳县:炮龙和彩凤亮相台湾盐水(2015·3·6)炮龙、蜂炮双响庆元宵(2015·3·6)
(二)研究分析
2015年宾阳炮龙节于2月27日~3月1日举行,新华网关于宾阳炮龙节的报道为22篇,贯穿了节庆前筹备安排、节庆中的欢庆盛景和节庆后影响等的情况,在此时间的报道上分布数量分别为:5篇、11篇、7篇。从时间发布看,报道都很及时,尤其是炮龙节进行当中的动态发展过程,如《焚烧炮龙》《炮龙节之抢“龙珠”、蜂炮表演》等,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原则。
我们以报道的主题及主要内容为框架分析切入口,分析新华网对宾阳炮龙节的报道框架及其得失。根据内容分为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政府主导、炮龙节现场盛况、宾阳炮龙效应(对外交流、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四大方面,报道数量见图1。
图1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新华网报道类型及数量分布
其中,“炮龙对外交流”、“炮龙节现场盛况”分别占量最多,“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次之,“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渐少,“政府主导”最少。
(1)宾阳炮龙效应框架。这一框架可分为两种类型:对外交流效应和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1)对外交流效应。《2015宾阳炮龙节27日启幕,桂台“双炮”齐鸣再上演》《两岸“炮龙”“蜂炮”将互相交流共贺新春》《走出国门飞向世界的“东方炮龙”》《千年“炮龙”舞宾州,两岸双炮齐鸣叙情谊》《“北天灯、南蜂炮”台湾各地喜庆元宵节》《宾阳县:炮龙和彩凤亮相台湾盐水》《炮龙、蜂炮双响庆元宵》。其中,《走出国门飞向世界的“东方炮龙”》列出了从2000年开始宾阳炮龙节走出宾阳的重大对外交流活动,到过海口、新加坡表演同欢。从报道内容可知,从2012年开始与台湾台南县互相到对方所在地交流共庆。这一框架的主题较为集中,都是宾阳炮龙声名扩大的体现。2)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框架的新闻报道有两个类型,一个是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和《千年炮龙舞动中国民俗文化热潮》两篇,介绍炮龙节特有的放炮、炸龙、窜龙肚、取龙珠等节庆活动与师公剧、八音文武场、采茶戏、踩高跷、对山歌等活动的民俗性、独特性,强调民俗的传承和发展。另一个类型是炮龙文化的经济效应,有《宾阳县首家炮龙主题邮局开业》《宾阳炮龙节投资推介会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等3篇,从经济角度报道了炮龙节带来的旅游、商业收益,指出“百龙舞宾州”作为品牌的经济效应。
(2)炮龙节现场活动框架。《老庙祈福》《焚烧炮龙》《炮龙节之抢“龙珠”、蜂炮表演》《百龙舞宾州火爆上演》《宾阳炮龙节也是吃货的盛宴》《舞炮龙的汉子你威武强壮》6篇报道均为炮龙节的现场活动,展示了炮龙节的精彩动态呈现,这些正是作为节庆本身的炮龙节最直接的吸人眼球之处,报道呈现出炮龙节独具特色、热闹狂欢的色彩。这一系列报道均有精彩的图片,其中,《炮龙节之抢“龙珠”、蜂炮表演》用了12幅彩图展示,直观地反映了炮龙现场的盛况。细分这些报道可有三个方向:一个是表现炮龙表演的热烈狂欢的,如《焚烧炮龙》《炮龙节之抢“龙珠”、蜂炮表演》《舞炮龙的汉子你威武强壮》的,这类型报道符合了当代人们释放压力、寻求娱乐的精神心理等需要;另一个是体现人们祈福求愿的,如《老庙祈福》,是炮龙节传统的内容;还有一个是炮龙节的其他活动的,如《宾阳炮龙节也是吃货的盛宴》,表现了炮龙节以炮龙表演为主兼有其他吃喝玩乐的节日氛围。从新闻接近性原则而言,这些均符合人们所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3)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框架。这一框架关于炮龙制作技术的报道,如《走进宾阳炮龙作坊 揭秘炮龙制作过程》,凸显了炮龙技术的精湛及传承的力度。《炮龙气氛渐浓,只待神龙点睛》则是“炮龙”准备的细节报道。关于节日筹备整体安排的报道,如《2015年炮龙节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强调筹备工作的充分、有序、合理。
(4)政府主导框架。相对来说,这一框架的报道比较传统化,包括《宾阳县县长朱亚明在炮龙节上致辞》《韦均来主持炮龙节开幕式》等3篇。炮龙节的节庆活动安排及其传播离不开官方的组织与主导,作为控制力量之一的政府产生的指挥作用日渐增强,不仅体现在上述报道中的官员主持炮龙节活动,还表现在负责炮龙节法规、炮龙节方案的制定和炮龙活动的管理等诸多方面。显然,政府主导框架的报道视角有待充实。
四、研究结果
从上述四个报道框架的分析来看,无论是报道篇幅还是报道力度,均以“宾阳炮龙效应”(对外交流效应、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为核心框架。其次是“炮龙节现场活动”,然后是“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和“政府主导”框架,四个框架共同组成了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新华网报道的整体框架。从四个框架的报道视角看,各个框架主题集中,报道及时,材料较充实;同一框架也具有一致性。例如,“对外交流效应”、“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都从属于具体的社会效应,因而统归入“宾阳炮龙效应”。从框架整体结构看,“炮龙制作及节日筹备”、“政府主导”是配合“炮龙节现场活动”的,而这三个框架又都是配合“宾阳炮龙效应”框架的,体现“支持”关系。四个框架间的关系如图2(箭头表示“支持”关系):
图2 2015年广西宾阳炮龙节新华网报道框架关系
可以看到,以“宾阳炮龙效应”为核心框参考文献:
架的报道框架结构,体现了新华网以“传播中国,报道世界”的职责,更体现了其广西频道具体之“向世界传播广西 让广西走向世界”的理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它的对外交流效应、非遗民俗及经济效应的积极影响,更强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无疑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因此,新华网对宾阳炮龙节的这些报道能较好地推动它的传播力。通过框架分析,也发现存在问题,除了前文提及有的框架如“政府主导”仍需扩充报道角度外,还有“宾阳炮龙效应”这一框架视角中,主要体现为“对外交流效应”和“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这两个类型。从数量方面较之,“非遗民俗文化及经济效应”方面的报道数量还欠缺,如能在数量及篇幅上补充,会增强这一报道类型的力度,从而充实“宾阳炮龙效应”这个核心框架,加大新闻传播力量,这个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中所需要的传声。
[1]广西宾阳炮龙节仪式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7(3).
[2]徐国成,伍广津.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J].体育科技,2013(5).
[3]钟元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
[4]伍广津.民俗竞技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宾阳炮龙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6).
[5]周华.舞炮龙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研究——广西宾阳炮龙节的田野调查报告[J].时代教育,2014(12).
[6]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7]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
[8]李海波,郭建斌.事实陈述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
[9]Goffman,E .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Experience[M]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10]陈海峰.我国主流媒体转基因报道的框架分析——以2007年-2012年《人民日报》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2013(22).
G212
A
1674-8883(2015)24-001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以广西为例”(项目号:lx2014097)的阶段性成果
黎鲜,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