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5-10-27颜维杰
颜维杰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课堂转型目标的要求,基于“情感教育”理念,着重从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入手,倡导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拓展小组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途径,通过情感教学及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化,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懂得怎样做人,以达到点燃学生的心智火把,实现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学;“绿色教学”;课堂转型;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明确了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已经不能只是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是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发展教育价值取向。可惜的是,虽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在传统考试体制的束缚下,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关注阶段性成果而非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以致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思维也变得简单、划一。因此,作为中学生德育工作主阵地之一的思想品德课,更有责任通过情感教学的运用,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起来,促成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为学生发展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主旨。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提高学生的情感智慧呢?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好的思想品德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要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操作能力、艺术修养、社会交往能力都整合性地得到提高。只有情和智和谐共生,思品课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思品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因此本人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关键在于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肯定之肯定,亦肯定之否定,并结合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其形成真正的肯定或否定。以下就结合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体验来探讨下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一、明确目标,树立“情感教育”理念,把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作为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自觉活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双方都极为重要。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这是远高于课本上那些知识的——并把它明白地告诉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怎样通过这堂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规划,对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了然于胸。
有了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还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否则再好的目标都会变成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关于教学理念,我十分欣赏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针对现代教育所提出的“绿色教学”理念。杨叔子院士说:“绿者,自然也。第一,顺人、事、物本身之自然;第二,和人、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共同发展,不为不合之事。”“绿”,是生命之色,也是教育之色。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而形成一体。“绿色”教育,其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要提倡“绿色教学”,注重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现实的特点和未来的需要,使之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在我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经常关注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时,在讲《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时,我从课外找了段有关环卫工人工作场面的材料。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段文字,特别是讲到环卫工人在冬天冒着寒冷在冰天雪地里打扫马路时,我讲得很慢,好像电影镜头浮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的感情也投注在情境中,使学生也从心底里敬佩这些劳动者,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使学生从情感上与书本知识引起共鸣,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表明:在师生双方,尤其是在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后,思想品德课就自然生动起来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教寓于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能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具也要采用有趣与变换的呈现方式,精心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情感小剧、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和体验书本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九年级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巨大作用,我亲自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1)确立调查课题,组织调查小组。调查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及现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实地调查,我和学生们都认真地做好调查笔记。(3)撰写好调查报告,我要求学生不能就事论事做文章,而应联系实际,会用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对调查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这样写出的调查报告既有丰富的材料,又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分析,能显示出一定的深度和广度。(4)组织交流,我主动带头交流,并在班上评出优秀调查报告等,使学生确实收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效果,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新课改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不谋而合,情感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也基于此。
三、以情明理,以情导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加里宁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守着这样严格的监督。”而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思想品德、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等方面在学生的心理上所引起的敬佩之情,它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信服和信赖的反应。因此,教师必须身先士卒,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威信去感化受教育者。故我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首先做到,如对“七不规范”的遵守,在校从不随地吐一口痰;中午吃饭时我故意到学生饭堂与学生们一起排队;平时从思想上关心学生,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的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看到我任教的班级搞大扫除,我就主动与学生一起干,做出表率;在课堂上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让学生结合《时事》杂志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加以探讨分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提高他们判断时事事件、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锐意改革,拓展寓教于乐、增加兴趣的探究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真正呈现效果,必须在明确目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拓展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教学方法单调,往往是不加分析地使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影响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单一方向上,极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努力树立生本观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集直观、实用、高效于一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他的如启发式教学、情景体验教学、回答记者提问等方式都不失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都需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需要我们摒弃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展寓教于乐、增加兴趣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五、博采众长,引导学生在宽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怀疑
怀疑一切是多向思维所倡导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就此打倒一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观察时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即使是针对同一事物,观察者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我们要避免“只准这样,不准那样,唯我独尊”的态度,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去了解、学习别人的观点。唯有宽容,我们才可以了解自己观点的不同甚至对立的一面,且在了解和剖析这些不同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检讨、修正、完善或否定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完善抑或否定,都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对自我都是一种进步,一种升华。诚如蒋超所言:“教学过程中,光有怀疑,没有宽容不行;光有宽容,没有怀疑也不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持有怀疑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信念;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寻求并尊重其他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品质,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最终使其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情感观念。
综上所述,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点燃中学生心智的火把,是思想品德课教育为祖国实现伟大复兴,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光荣任务。这有利于突破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唯书、唯上”的教学模式,给思想品德课课堂注入了一份生机和活力,也是我们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该且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师大出版社,2012.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2010.9.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金乡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