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时嵩山的水土资源状况

2015-10-27李利军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嵩山水土资源徐霞客

李利军

摘 要:《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徐霞客一生的游历经历。公元1623年他来到了河南的嵩山。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游嵩山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其对嵩山方面的考察,本文仅从水土资源方面分析明朝时期嵩山的生态状况。

关键词:徐霞客;嵩山;水土资源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徐霞客公元1623年来到河南嵩山作《游嵩山日记》,此中详细记载了其对嵩山方面的考察。本文仅从水土资源的个别方面进行简单的考察,借以窥探明朝时期嵩山大致的生态状况。

一、土壤

徐霞客在《游嵩山日记》中对土壤的考察并不是很多,散见于个别语句中,对土壤的性质等并未进行细致分析。他在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这几句描述将华北平原的景观描绘出来,并且把这个冲积平原的特点写了出来。将抵嵩山时写道:“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写出了豫西山地的景象。“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这几句都提到了土,从“土冈”“土碛”,可略知当时嵩山周围面貌。在王士性的《五岳游草》的游嵩山中也有提及,“江北多土山童峙”。两书中都无具体描写土壤的性质,可能是二人的考察重点皆不在此。

二、山岳

《游嵩山日记》中对山岳的描写众多,从整体到个体,从山形到石壁,从太室山到少室山都有具体细致的描述。

从刚游嵩山始随香炉山曲折南行时看到“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对其山形,涧底的石头及其颜色,两崖的石壁描写得绘声绘色,令人向往。

在卢岩寺时看到了“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随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这种水石交映的美景让徐霞客流连忘返,听到寺庙的梵音时才急返岳庙。

在二十一日的游记中描写了太室山的雄伟:“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

下山时从西沟悬溜而下,路极险峻。徐霞客不顾阻拦,亟欲探嵩山之险。

“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

二十三日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徐霞客不畏艰险,一人登少室,将少室山与卢岩相比较得出“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登上少室绝顶时“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

王士性《五岳游草》的游嵩山中也有对山岳的多处描写。“相携等五乳峰,盖山形为飞凤,又若五乳然者。洞在石乳,入洞则寒冽,粟起不可禁。山亘数百里,大都皆岩石。苍翠相间,峭壁环崖而立,如芙蓉城列抱于上。太室其大者,少室钵盂、子晋诸峰皆然。而三十六峰则嵏嵏如吐蕊,远望之共成一山也。”可惜的是王士性因天气原因并无登上绝顶,因此对山势的陡峭、险峻无描写。

三、水源

《游嵩山日记》中对水的描写随处可见。从进入登封界内,就注意水的存在。在十九日刚抵河南黄宗店看圣僧池时就看到“清泉一涵,停碧山半”。但是“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而二十日时从小径南行时“久之,得一溪”。登封东南三十里的石淙“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嵩冈山峡间,有当关恶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揆崖之隔以寻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写出了水石融合的美景。

二十三日登少室山在二祖庵处看到“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从少室山下来时经过龙潭沟时“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嶻者,俱散成霞绮。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深不可规以丈”。

《五岳游草》如此记载:“登亭则伊、洛二河环绕其下,河外邙山横亘,山外复为黄河,一线西来(二祖庵处)。”王士性记载的水源不及徐霞客细致。

四、结语

《游嵩山日记》中徐霞客对嵩山的考察不仅为地理学、生态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与《五岳游草》相互印证了当时嵩山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植被减少、水源干涸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人为的破坏令人痛心。但在山上还见到“虎迹大如升”,说明当时的生态环境还没完全恶化,还有挽救的余地,人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整治环境,达到人和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王士性.五岳游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王玉德,张全明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秉信.徐霞客在河南.河南大学学报,1986.

5.杨仲伦.徐霞客的嵩山情结.名人与中州.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正一中学)

猜你喜欢

嵩山水土资源徐霞客
基于CRITIC-TOPSIS的许昌市农业水土资源评价
徐霞客访谈录
我爱我家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尹朝阳:嵩山高
郑州嵩山地磁台站建站可行性分析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黑龙江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徐霞客志在四方
中国农业水土资源保护与自然农法国际论坛将于2015年7月24—27日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