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文明祭扫 生态安葬
2015-10-26孙树仁,蒋冬梅,胡健勇等
话题:文明祭扫 生态安葬
孙树仁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主任、教授
生态安葬是殡葬改革的一种方向。在我国传统的葬式中,土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安葬方式。在土地资源不短缺的时代,逝者遗体随棺木入土自然风化与降解,时间久远的坟头会渐渐削平回归农田,应该说这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生态安葬”。这也正是土葬在中国小农经济社会里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的殡葬理念与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这种以土葬为代表的安葬方式及其传统习俗,已经失去了“生态殡葬”这一存在的合理元素。无论是公墓墓园安葬还是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坟墓安葬,无论是安葬遗体还是骨灰都要占用土地,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建坟筑墓的材料主要是用不可降解的钢筋水泥和石材,如不加强殡葬管理,任其占用土地建大墓,一代代先人所占土地不断扩大且“永存不朽”,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将越来越小,将会逐渐变成大坟场。当社会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当人多地少成为基本国情后,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土葬,已经不再是生态安葬,而成为制约美丽中国建设和永续发展的迂腐的葬式。因此,倡导火葬、不保留骨灰,让骨灰回归大自然的生态安葬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安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弘扬老庄哲学中关于自然生死观。人死后遗体或者骨灰,迟早都要回归于大自然,后代人所珍藏的是先人的优秀文化与精神;二是摈弃利己主义殡葬观,倡导利他主义殡葬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安葬利于子孙的永续发展;三是加强殡葬立法,依法推进“生态安葬”;四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五是尊重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渐进式推行生态安葬;六是加强生命文化研究与实践,用“数字化保存、多媒体再现”逝者优秀精神文化。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生态殡葬将会深入人心,逐渐成为一种高大上的安葬方式。
蒋冬梅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
文明低碳祭扫 共树绿色环保新风。清明时节祭扫,是生者对逝者追忆的表达,是寄托哀思、传承文明的载体,必要的祭祀形式不可或缺,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倡导践行“文明低碳”祭扫极为紧迫。近年来,安徽省部分城市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合肥、蚌埠等地开展清明集体共祭活动,众多市民用放飞心愿气球、书写寄语等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马鞍山市在清明节前发布墓区“禁烧”公告,禁止墓区焚烧冥币、燃放鞭炮等易引发火灾的行为。滁州市开展了集体共祭英烈活动。全省60%以上的经营性公墓开展了鲜花换鞭炮、鲜花换冥币、免费提供心愿卡、黄丝带等活动。2014年清明期间,仅淮北市鹰山公墓用鲜花换下的草纸就有近4吨,鞭炮3000多盘。同时,部分地市也抓住清明时节社会关注度高的契机推进绿色生态葬。例如,合肥、铜陵、芜湖等市开展免费江葬,现已有近1300位逝者骨灰以不占一分地的形式融入自然。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从2010年起每年开展4次生态礼葬,已有近3000位逝者选择了草坪葬、树葬、森林葬等生态葬式。合肥、宣城、安庆等地对自愿选择树葬、花葬、江葬等生态葬法的,在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后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示范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文明低碳祭扫、生态绿色安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但目前还未形成主流,解决清明陋习问题尚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此,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网络祭奠、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江葬、树葬等祭奠方式和生态殡葬;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要尽可能完善服务举措,通过组织集体共祭、骨灰撒江、生态礼葬、时空信箱等活动,为群众创造文明低碳祭扫的便利条件;交通部门要提前发布祭扫高峰预警信息,合理划定祭扫线路,提示建议错峰祭扫;工商部门要整治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生产销售,减少祭扫陋习孳生的土壤等。
春风送暖,春意盎然,又到一年清明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要求,今年民政部在全国发起开展“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主题服务月活动(3月15日至4月15日),引导群众文明低碳祭扫,倡导绿色殡葬。为此,本刊围绕“文明祭扫、生态殡葬”这一话题,特约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民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谈谈他们的认识、看法和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移风易俗、保护环境、倡导新风的实际行动中来,共建文明、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胡健勇
甘肃省民政厅
抓好宣传引导 弘扬祭扫新风。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革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祭扫新风。但一些地方在祭扫过程中依然存在封建迷信、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加重了群众负担,污染了生态环境。为什么祭扫陋俗屡禁不绝?问题在思想,根子在观念。如何树立文明祭扫新风?我们在综合施策的基础上应抓好宣传引导,做到以下四个“结合”。一是把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引导相结合。围绕文明低碳祭扫主题,开展经常性广播宣传、新闻报道、网上讨论、图片展览活动,营造浓厚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民政、消防、交通等部门应主动协调配合,有计划、分步骤宣讲殡葬改革、文明祭扫、安全消防、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让群众了解掌握政策,逐步增强法治意识。二是把低碳祭扫与传承文明相结合。要大力宣扬传统文化,让群众明白祭扫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是为了传承孝道文化、崇敬祖宗先贤,而不是看烧了多少香、焚了多少纸,祭扫中盲目攀比、讲排场、搞浪费都背离了活动初衷。祭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不能因祭扫而破坏生态环境,害了后人。三是把文明祭扫与抵制陋俗相结合。有些地方把一些封建迷信参杂到祭扫中,要及时揭露伪民俗的假面纱,让群众看清封建迷信的本质,自觉远离伪民俗。要及时批驳祭扫中的商业炒作,讲清“笔记本电脑”“手机”“冥币”“麻将”“高级轿车”“豪华别墅”等不是先人所需,而是活人炒作。四是把宣扬先进与引导舆论相结合。既要宣扬党员干部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也要挖掘宣传普通百姓中的先进典型,让典型更具普遍性,使群众学有目标、赶有对象。既要宣传正面典型,也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曝光祭扫中的负面案例,发挥警示作用,引导舆论走向,教育群众防患于未然。
兰 莉
四川省内江市民政局
清明祭祀呼唤“清”“明”。清明祭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承载着对祖先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传承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影响着一代代人的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一些地方一些人受到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的侵蚀和腐化,清明节开始变得风不“清”、景不“明”。有的把清明祭祀当成了讲排场比阔气的盛会,烧纸钱化冥物火光冲天,燃鞭炮放烟火惊天动地,浪费钱财、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败坏风气,甚至引发火灾、造成伤亡,危害公共安全。清明祭祀所特有的庄重感、秩序感、敬畏感荡然无存。怎样才能使清明节 “风清景明”?近年来,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倡导下,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安全祭祀、节俭祭祀、科学祭祀、理性祭祀正在悄然兴起。许多地方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探索。有的积极探索祭祀形式绿色化,从一家一户的家祭到各式各样的公祭,从传统的祭扫坟茔到植树祭祀、鲜花祭祀、网上祭祀,或者采取一张祈福卡、一篇祭文、一段感言、一首诗歌、一份音视频等方式灵活祭祀;有的积极探索祭祀场所多样化,引导人们从墓地、骨灰散撒之地延伸到纪念墙、纪念堂、城市广场、社区、逝者生活工作之地等开展祭祀;有的积极探索祭祀时间多元化,引导人们从传统的清明、中元、忌日、春节到有时代气息的劳动节、植树节、教师节、护士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时间开展祭祀;有的积极探索祭祀功能时尚化,从单纯祭扫,演变为家庭聚会、亲友叙旧、参观旅游等时尚积极的追思活动。时代追求进步,清明呼唤“清”“明”。逝者已矣,清明祭祀,是为哀思,更为重生。相信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积极倡导下,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支持并践行文明祭祀、环保祭祀、安全祭祀、节俭祭祀、科学祭祀、理性祭祀,在“风清景明”的清明祭祀中,追怀祖辈恩泽,继承逝者美德,洗涤心灵尘埃,净化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