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校企深度融合困境及路径探讨
2015-10-23秦峰
秦峰
摘 要: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全责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认识误区、利益驱向、文化异同的存在制约着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落实、校企合作过程维艰等问题亟待改革创新。要做到深度融合就必须转变思想,统筹考虑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自身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大职业教育观念;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监管职能,使各项政策法规落地生根,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发挥行指委的作用,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考评体系;校企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文化融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企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4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制度导向的规范、有序的校企合作格局,真正全面实施有据可依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很难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驱动亟需加强,体制机制缺乏活力,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貌合神离,课程建设脱离岗位职业标准,科研成果转化滞后,服务企业能力不足,校企融合紧密型合作基地建设难以保障,在新常态下校企合作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亟待改革和创新。
1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校企深度融合的困境
校企深度合作主体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和领会校企合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紧迫性、重要性,缺少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形式上。许多企业职业教育观念不强,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校企合作往往出现权利义务不对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当前职业教育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投入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热情不高,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指导,相比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匹配,没有形成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动力。
国家宏观调控对校企深度合作影响甚微。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文件,但地方政府配套文件滞后甚至缺失,在税收、资金支持及经费投入等方面无法提供应有的保障,导致校企深度合作带有比较明显的自发性和民间性。仅凭行业、企业、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做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等因素来合理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深度合作第三方评价体系亟待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程度越来越得到职业院校的重视,逐渐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校企深度融合的成功与否也成为了社会、家长、学生评判一所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隐性”标准之一。为此,各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并制定出台了各自的校企深度融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其考核评定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些标准都还没有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的认可,任属于民间性、自发性的标准,评价的主体缺乏第三方参与,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社会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文化差异导致学校、企业、学生利益追求冲突。由于缺乏大职业教育观念,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管理、决策和执行层面的文化差异显得十分明显。就学校而言,其职能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其首要任务;就企业而言,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就是其根本目标;而学生能否学到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满足就业、创业需要的实践能力,是学生求学的根本目的。统筹考虑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是深化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之一。
2 新常态下校企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转变思路,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引领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结构布局趋于科学、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发展型的高端技术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强化驱动,全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体现在社会、企业、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融合并最终实现共赢,协调好各方利益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运行监督职能,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应尽快建立完善客观公正统一权威的校企合作的效果评价评估机制,尤其是第三方评估(评价)机制,便于有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果评估;积极搭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平台,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区域性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切实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把握方向,突显行业指导地位。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行产教(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精神,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明确行业指导工作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发挥各行指委与企业紧密联系优势,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履职尽责,落实校企合作主体责任。按照个别地市的推广经验,制定出台省级及以上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规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明确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顶岗中的相关权利义务。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订单培养、学生实习、就业推荐、师资交流与培训、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等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员要积极兼任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
文化融合,缩小校企文化差异。职业院校要注重文化对劳动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教化和影响,让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等现代科学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优秀产业文化内容融入到相关专业课程,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中渗透产业文化。职业院校要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落实专业与产业对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专业教学要求对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课堂、进实训基地活动,搭建校企合作文化载体,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宣传专栏或专区,让师生无时无刻不浸透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
[2]孙边勇,王炜波.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
[3]谷学良.国外高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