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2015-10-23张亚滨阎世平商洋
张亚滨++阎世平++商洋
摘 要:“四化”协调发展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为此,以协议、协调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提出“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深入分析“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完善“四化”协调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四化”;协调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0502
0 引言
“四化”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四化“协调”首要是认清“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四化”间两两的相关关系,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制定“四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在辞海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一致。随着对协调认识程度的加深,协调涉及的学科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系统学、控制学到现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曾珍香(2001)从系统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一种状态。其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井辉(2006)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通过外力使系统中分散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并且使之配合适当。力求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目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关联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别于协调,关联是协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关联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越大,两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明显,一般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去衡量。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加入发展要义,体现的不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一般会与经济、地区等具体研究目标联系,单独对协调发展的标准定义还很少,通过对协调与发展的内涵的理解,认为协调发展是系统内各系统相互配合,相促进而达成的整体优化的过程,要求系统内的任何因素相互适。
“四化”协调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均衡发展。相互作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四化”作为复杂的系统,任何子系统都不是独立发展的,需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四化”协调发展问题。“四化”协调发展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带动,不能只强调一化的发展,也不能将“四化”都放在同等的位置。找出制约“四化”协调的关键,对于推进“四化”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城乡要素公平交换、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化”协调发展的理解,认为“四化”协调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不断深入,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人们从过去单一量的增长到现在质的增长、可持续的重视,对“四化”的衡量和发展逐步科学、客观。二是“四化”相互间配合密切、互为条件。“互为条件”指的是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提供食物、原料、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通过资金反哺、物质装备、技术支持、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的普及等方式带动农业现代化。三是“四化”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它们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四化”相关关系分析
2.1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一方面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夏春平(2010)则从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资金、分工四个方面具体概括了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范阳东(2003)从产业分工、人口要素流动、产业结构升级三个方面概括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徐君(2013)、冯献(2013)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科技化两个方面概括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这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观点。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的劳动力转移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第一产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变,另一方面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集约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加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贡献率。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基础,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保障。徐君(2013)、夏春萍(2010)、赵宏盛(2013)等从两个方面分析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作用,认为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供给。这也是目前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作用最为普遍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向非农行业转化,与此同时,工业发展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因此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尤其是作为农业大省,各种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原料供给。
2.2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方面,工业化对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城镇化主要依靠工业化推动,但是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开始呈现递减趋势。李国平(2008)龚爱林(2004)认为工业化对城镇化最主要的推动作用在于将生产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生产要素在城镇聚集,成产要素的聚集配置的过程即是城镇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工业发展进程的了解,认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很难发展,以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支持。二是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终实现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三是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资金保障,工业化直接推动了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有助于城镇建设的扩大。
另一方面,城镇化对工业化促进作用,徐君(2013)、方华(2014)认为城镇化作为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具体表现在为工业化提供各项要素,也为各项要素的积聚提供空间,其中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信息。工业发展中后期,需要城镇设施、城镇功能与工业化发展达成相互平衡均衡状态。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增加城市的积聚力,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促使生产要素发生积聚,集聚的资源在空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2.3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从发展历程看,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促使了信息化产生和发展。周叔莲(200认为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为信息化的发展孕育了土壤,提供了养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依托。二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推进信息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另一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的发展和延伸。周振华(2002)认为信息化的发展是对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这种改造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产品层面、生产经营层面、产业层面。涉及到整个产业体系复杂全面的改造。信息化来源于工业化,并对工业化进行升级改造,为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直接带动工业化向自动化、信息化迈进。
2.4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一方面,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中的人口流动提供空间支撑,为人口流向城市提供保障。城镇化的各种服务也吸引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使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间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多样性的需求,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推动农业产出的高效和多样,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农业现代化中的物质资料消费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具有反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力资源,完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夏春萍(2010)认为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和要素条件,较为概括的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反作用。通过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认为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输送了大量闲置劳动力,实现人口要素的流转。二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刺激了市场,为城镇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机会。三是为城镇化提供工业原料、初级产品,保障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2.5 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一方面,城镇化对信息化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城镇化与信息化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较少,比较流行的是龚爱林(2004)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安莜鹏(2003)认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通过对主要观点的理解,认为城镇化对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镇化会集聚大量要素,为信息化提供人力、财力和发展空间。第二,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大量需求,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另一方面,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反作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生活便捷,生活半径扩大,推动城镇的空间扩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提升城镇化的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推进城镇化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信息化为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城镇化合理布局,提升城镇化整体水平。第二,信息化为城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第三,信息化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产生影响。
2.6 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一是农业现代化丰富了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克服农户规模小、地域分散、信息流通差等特点。信息化依靠信息技术可以弥补缺陷,因此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并且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二是农业现代化间为
信息化提供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中的剩余劳动
力转化为信息化人力要素,提供给信息化发展的财力要素以及确保信息化发展的生活资料。
另一方面,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反作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面。农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来管理和经营农业,从过去的机械、化肥到现在的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从农业现代化动态的发展过程来看,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J].宁波经济丛刊,2003,(4):3133.
[2]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12):3738.
[3]夏春萍,路万忠.我国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分析[J].经济纵横,2010,(8):6163.
[4]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415.
[5]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269273.
[6]郑国清,尹红征,段韶芬.论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3942.
[7]韩玉,李红云.基于“四化同步”的河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3,(8):877881.
[8]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7):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