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入活动 激活数学课堂
2015-10-22支娟娟
支娟娟
[摘 要]在新课改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现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与年龄基础,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策略与新课改教学理念如何更好地契合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教学 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8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现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将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策略与新课改教学理念如何更好地契合进行探析。
一、引入观察活动,建构知识网络
观察是对事物的形状、特点进行分析。教师在明确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后,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应鼓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知识的来源、发生与发展,并深入分析问题本质,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例如,对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的教学,引入观察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先借助硬纸片画出不同的图形,如三角形、梯形、圆、正方形或多边形等,让学生观察、分析,并用铅笔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再将其对折,观察其是否具有对称性。通过对折,学生了解了对称的性质、原理,以及对称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借助单元格、铅笔、直尺等工具,将图形进行上下左右平移,得出平移的方法、过程与结果。最后,对于旋转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活动模型,将一个顶点固定,实施不同角度的旋转。通过观察活动,学生建构、完善了知识网络,培养了数学技能。
二、引入交流活动,鼓励互助合作
引入交流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预设交流活动的主题,设定阶段性的交流目标,并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活动,学生互助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围绕交流内容,学生思考与探究问题;通过交流发现问题的本质,可以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后,教师可以设置活动 “寻找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找规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分析,总结出了规律为“先通分,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再化简,整数换成分母为1的分数”。
再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剪切、拼接等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原则就是将多边形转换成几个简单图形,再将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最终得出多边形的面积。
三、引入探究活动,促进探索分析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学科,它的思维性、方法性、逻辑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使得数学学习更加需要学生重视自身的思维能力、应用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由此,引入探究活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定探究主题,结合搜集资料、实验分析、实地考察、推理验证等相关的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实验分析中总结知识与方法。首先,选取尺子、纸、铅笔、沙子、容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圆柱型盒子等为材料,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探究圆锥、圆柱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由哪些组成,继而找出圆锥、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分析圆锥、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之后探究同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与结论总结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探究、交流、合作与互助,了解到圆锥展开图由圆和扇形组成,圆柱展开图由2个等圆和长方形组成。圆锥体积计算方式为V=Sh,圆柱体积为V=Sh,同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活动教学策略与教学理念很好地契合,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与个性差异,设定科学的活动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数学技能、数学方法。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