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合作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

2015-10-22石永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优化策略数学教学

石永娟

[摘 要]问题驱动是指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充分把握好问题的广度、难度、梯度等,努力使学生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驱动合作 问题设计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44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驱动是指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而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其质量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使学生合作的欲望更强烈

合作学习中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则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这样的合作是低效或无效的;反之,如果设计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即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他们还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结论,这样的合作也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即问题的设计要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独立研究面临一定的困难,而小组合作则基本能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会用画“正”字法进行统计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画‘正’字法统计某路口某时间段内汽车、电瓶车、自行车的数量吗?”因路口车辆来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个人边看车辆边统计数量,这是很难的,怎么办呢?如果安排两个学生,甚至四个学生分工合作,即一人观察车辆,按车型的不同依次报车名,另一人同时画“正”字统计,另两人为确保搜集数据的准确性也分别参与配合,这样的小组合作如何?学生顿时跃跃欲试,这样的合作一定会顺畅、高效。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怎样滚得远”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吗?”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来解决,而这个实验仅靠一个学生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多人分工合作。如一个学生用一块长约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分别为30度、45度、60度、90度;角度由另一个学生想办法确定且尽量固定住,以减少误差;第三个学生将胶带圈或其他圆柱形物体轻轻放在斜坡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第四、第五个学生用卷尺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斜坡与地面的四个角度中任一个角度经过多次实验后,算出平均数,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合作,学生的参与欲望很强,也极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当斜坡与地面成45度角时,物体滚得最远。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使学生思维的活力更凸显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在某种程度上,会觉得自己是知识的“发掘者”。设计的问题开放性越强,越能弥补学生个人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局限性,越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越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时策略的多样性、互补性,从而人人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提问:“五分之四除以2等于多少?”教师先让学生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于是学生间的思维开始发生碰撞,课堂处处可见思维碰撞迸发出的美丽火花,时时突显思维的活力,最终得出以下方法:(1)把五分之四转化成小数再除;(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3)画线段图分析,4个五分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五分之一,即五分之二;(4)除以2就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转化成乘法解决。

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有这样一道题:“华丰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束缚,让思维更显活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五种方法:(1)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如图①);(2)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②);(3)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③);(4)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如图④);(5)梯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如图⑤)。

在学生得出以上五种方法后,教师及时总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割’,也可以‘补’,不仅要尽量选择简单的方法,不能把图形分割得太碎,否则容易出错,而且要注意分割成的每个图形都要具备能计算出面积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已知,或是可求的。”……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充分说明,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使学生合作的效能更提升

教师设计讨论题时,既要注意讨论题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律。当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时,学生的合作必定会更密切,合作的效能必定会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时,教师设计以下合作讨论题:(1)奇数和奇数相加等于什么数?(2)偶数与偶数相加呢?(3)奇数和偶数相加呢?为什么?(4)几个数连加等于什么数?与奇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为什么?(5)几个数相乘的积又有什么规律呢?为什么?这一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其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合作必定是有序且高效的。

又如,教学“排列组合规律”一课,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讨论题:“用2、3、5三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如果把3改为4呢?”“如果把3改为0呢?”“如果把3改为5呢?”……教师不断地改变条件,有层次、有梯度地呈现问题,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变得更强烈,思维也更严谨,这样的合作学习肯定也是有序且高效的。

诚然,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充分把握好问题的广度、难度、梯度等,努力使学生在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 蓝 天)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优化策略数学教学
精设计,巧提问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