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

2015-10-22杨国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理想

摘  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然后分析了现实中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讨论式教学法”作为缓解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方案及其条件。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理想;现实;方案

“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是教师们的口头禅,是教学工作的理想状态。

“因材施教”源自《论语·先进篇》,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其意指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而最为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例如,单独设计方案,单独指导交流,单独释疑解惑。这样的教学,可能是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最为有利的。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意指“教”与“学”相互促进,特别是教师也能从“教”中有所“学”。如果说“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么“教学相长”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即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在自己研究备课、课堂讲授和学生反馈中,发现很多问题,进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和提高,使得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言之,学习是快乐的,因为通过学习,一个个未知世界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个疑难困惑在我们心中释然,那么,如果能从“教”中有所“学”,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在与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年轻人交往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感悟到很多真谛,是多么幸福啊!因此,“教学相长”是最为理想的职业状态。

然而,现实与理想却存在很大差距。以班级教学为例,教师可能会根据年级的高低等设计课程,从而为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开设不同课程,但是基本无法进一步细分,例如对本科生低年级的不同班级区别对待,更不可能对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分别照顾。也就是说,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理想状态的“因材施教”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现实中,教师只能采取“大概”、“差不多”的策略。例如,面对同一班级的学生,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大致是针对平均水平的,也就是中间大多数同学。至于优秀和较差的同学,以及这个中间部分同学的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顾及。试想一下,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讲课,怎么可能知道每个学生的听讲效果呢?如果不知道,那么“因材施教”又从何谈起呢?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状态的“教学相长”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反复使用“理想状态”是想强调,理想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数学,同时也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反馈,而这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并不是说,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不存在“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前文提到,备课和讲授,教师也有可能“学”。此外,课堂提问,课后交流,也会有“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效果。但是,如果将“理想”的分值设为100,那么“现实”的分值可能很低。

以上叙述,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异议。理想本来就是很难实现的,而本文所定义的理想“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一位“有理想”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现实”的分值,特别是课后花费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因为“因材施教”也好,“教学相长”也罢,其来源和归宿都是学生;学生的反馈越丰富,效果就可能越好,“现实”的分值就可能越高。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以上叙述是在一个假设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这个情景下,我们所能够想到的,也就是以上这么多了。但是,如果改变一下这个背景,例如上课的方式不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那么在不增加课后时间的情况下,班级教学的“现实”分值也可能大幅度、实质性提高。

我在法学院上课采用了一种“讨论式教学法”,课堂上主要是同学们发言,我仅仅是主持人。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是我按照课程大纲所提供的参考资料,也可能是与某一次课主题相关的、他们自己查找的资料,包括现场上网搜索的资料。讨论一般分为“发散”和“集中”两个部分,即上课开始的时候,是同学们分享阅读和研究心得,铺开一个较广的知识面,然后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学习的角度看,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非常高,积极进行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研究。讨论中,大家齐心协力,不仅搭建了某个专题的知识框架,而且锻炼了思维的方式,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习惯。我把这种教学法描述为:“讨论式教学法”是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由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研究三个环节组成,其中课堂讨论环节,以学生发言和辩论为主,教师只是讨论的主持人和促进者。

这个描述中已经出现“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说法,明确反映了“教学相长”的特征。“教”是指我设计了课程,精选了资料,主持了讨论,并且参加了讨论,是“师→生”方向,而我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随时都在接收他们的信息,即“生→师”方向。不仅如此,课堂的主体是“生生”方向,同学们之间的热烈讨论,时常给我提供信息和启发。还有,这样的课堂,主要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材施教”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实现——教师每时每刻都在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引导,而且其外延得到了拓展——同学们之间也在彼此“因材施教”。因此,在我的课堂上,“现实”分值应该是相当高的,因为同学们看到了进步和成长,我也获得了提高和乐趣。

本人从2009年开始使用这种教学法,在国内十几个法学院近200个小时的课堂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和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三个整学期的课程。此外,本人还与国内四十余位法学院老师就这种教学法进行了长期讨论[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众多的教学交流中,我发现,要运用这种“讨论式教学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即真正信任学生的教育理念,二是巧妙主持讨论的教学方法。真正信任学生,是指相信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敢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巧妙主持讨论,是指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引导讨论方向的技巧,包括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如何搭建知识框架,如何培养批判思维,以及如何让爱发言的同学有节制,让爱沉默的同学有表达,等等。教学方法可能需要实践和总结才能运用自如,但它只是“末”,而教育理念才是“本”。如果能够真正信任学生,主持的技巧自然能够生成——在整学期课程的中后期,我甚至都让学生担任主持人,而我仅仅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参与讨论而已!此时此刻,“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进一步得到了拓展,而且可能达到了颠覆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国华. 法学教学方法:探索与争鸣.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 杨国华. 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