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2015-10-21王友香
王友香
[摘 要]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既善于寻找课程内部资源,又善于调动课程外部资源,并巧妙将课程内外资源合理共融,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 教材 课程资源 共融 开发 策略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26
课程资源是指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课程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益。
一、有效整合,内部挖掘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所以必须深刻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深研教材,又要跳出教科书,善于挖掘教材的内部资源。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一味地“教教材”呢?
1.熟悉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删减或重组
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材,哪怕是国家统一审定的教材,都有它的普遍性、局限性,因为它只是照顾到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多次的钻研,看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和教情,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删减或重组,以达到校本的要求,而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必须有目的地取舍。
2.结合生活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
教材的编写是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所有情况的一个综合体现,但是由于各地间的差异,有些内容不是非常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比的意义”一课,教材作如下安排:给出标有长和宽的长方形,要求学生用长方形的长除以宽,并求出两者的商,然后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只能算是学术形态的数学教学。那么,如何通过教学对学生形成真正的教育意义呢?我们可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组织,给学生出示6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要求他们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三角形,从中会发现学生的选择往往趋向一致,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入以下的数学典故:“早在10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也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其结果和同学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这个三角形是最美的呢?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纷纷进行新知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因为一次有趣的实验、一个小小的典故,既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升华,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积极寻找,外部调用
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教材真正掌握。那么,除了对教材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之外,教师还要对教材外部资源进行探究,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学内容既适合课堂教学,又适合学生的学情。当找到一条有效的资源开发途径时,教师可以依据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从学生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入手,尝试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设计全新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既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8人)准备开动的情境,画面显示三秒后停车,同时配音:“动物园到了,请各位乘客遵守乘车秩序。前面上4人,后面下3人,这时候车上还有几人?”……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画面,很容易列出算式:8+4-3=9(人)。还有的学生观察画面后,认为动物园站乘客一上一下只增加1人,所以这时车上有9人。教师只有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三、内外兼修,合理共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各种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努力将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学生内部的经验资源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背景,同样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它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资源。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学生学习103+57、236+88、125-87三个例题后,会感到这样的计算训练比较枯燥。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进行学习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创设了多种不同的情境,如“妈妈去书店为我购买一个书包,只带了125元钱,书包要87元,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13元,这时妈妈还有38元钱”等。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特点,又创设了实用的知识情境,利于学生探究所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共融,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深刻性和趣味性,从而热爱、乐于学习数学。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