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区街巷秩序探究与启示
2015-10-21陈茜
陈茜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的旧城区,在发展中濒临破败,设施陈旧、交通堵塞,正面临工业化的改造,街道的尺度和空间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旧城区的尺度和街道格局是宜人宜居的,同时也是城市记忆的见证,对旧城区中的街巷秩序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街道秩序的旧城区改造方式。
【关键词】旧城区 街道空间 旧城改造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生活,开始大规模扩建工程,高层住宅日益增多,道路越来越宽,街道作为曾經人们生活、闲逛、聊天的场所变成单一的交通空间,清明上河图中繁华多样的空间形式难以再现,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不确定的艺术品,面临着消逝的危机。城市中的旧城区却保有适合人们活动尺度的街道空间,场所精神以及城市文化依旧可以在其中得以体现。
1.潮宗街研究背景以及现状分析
潮宗街因临城门潮宗门而名,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旧时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门,是出潮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因此商业繁荣,尤以米市闻名于世。当时潮宗街可以说是行人如织,拥有多处富人宅邸,聚集进步人士,乃近现代长沙的中心街区。 就潮宗街本身在历史中自然发展的角度来看,片区内可以采集到许多城市旧记忆的片段和空间,研究此类聚集性空间和秩序,由此得到关于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取和舍。
2.旧城区街道空间分析—以潮宗街片区为例
2.1街道几何形态
潮宗街片区以潮宗街为中轴向南北向发展,南北支路曲折蜿蜒,分区边界也不甚明显,不似西安城分块方正,片区更像是由建筑产生街道。追溯其街道秩序形成原因,联系潮宗街的历史,作为曾经著名的商业中心,随着商业所带来的人群往来,房屋宅邸以此为中心扩散开来。建筑最初的形式是一个一个的宅院,是有秩序的组合,但随着城市发展、历史变革,特别是文夕大火之后,民居建筑的迅速修缮、重建,使原有的宅院发展成自主性的改、扩建,更多地被赋予居民的意志,并非沿着标准红线建造而成。
2.2街道建筑尺度
老城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场所,除去其本身的存在时间,也与其建筑尺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千百年来,人的心理需求与生理结构变化微小,因此一个宜人的街道尺度更能够产生共鸣的心理。潮宗街片区街道大小不一,主要由潮宗街为主要轴线,向两边引出草墙湾巷、高升巷、寿星街、福庆街、永清巷的小尺度巷道,以及宽不过3米的更小型小街道。在现场的观察中,片区中的街道是孩童们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上下学的过程中,在这里停留之间最长。
主要街道潮宗街,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D/H基本接近1,建筑层数平均2层高,由潮宗街延伸的小街道,D/H<1。从整体尺度上来看,街道的尺度感受是亲切的,人在其中行走,视觉受限感弱,视线自由度强,空间的内聚性也更强,既不会产生压抑感,也不会有街道尺度过大而带来空间离散的感受。
2.3街道空间分析
2.3.1聚集性空间
潮宗街片区的小多层最多层数不过7楼,因而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小,人行走在尺度小的空间中更具有安全感和私密性,尽管从景观布置上来看并没有过多亮丽之处,没有铺地划分,只是将种植乔木的地方做了弱的围合。但在这样一种尺度下,乔木之于人的体验是空间,庭院被几棵不规则排列的树木划分为多种区域,三维空间的基本要素由点、线、面组成,乔木在庭院中形成多个点,点与点之间形成线,进而成为面以及空间,尽管后两者都是没有形状以及体形的,但将一棵乔木放在这样尺度的庭院中,它就成为了一片环境的中心,作为稳定的因素,自身周边的空间的性质都随之改变,同时无论是树下空间还是以树为中心组织的周围辐射空间相较于多层的尺度来看都是适宜的,而人的活动本身涉及范围很小,自然就可以在这样的空间下获得亲切、愉悦的体验。
2.3.2街道阴角空间
除了小街道空间,潮宗街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临街的凹入空间,一类是建筑退让一定距离,加以绿化分离,另一类是根据建筑形式抬升的平台,划分出公共空间。这两者都是由建筑围合的一面开敞的“阴角空间”,最少都会存在两个面的围合,这样的空间里,人的体验就像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有安全感,不会受到来自各方的监视,同时也不会有行车阻断人的活动。
3.旧城区街区元素启示
3.1可利用空间元素及现状问题
通过对潮宗街片区的调查研究,可以分析得出旧城区中的街道秩序依然可以为当今城市发展所用,首先,旧城区中街道、庭院尺度宜人,这是能够聚集人群的最大原因,人的心理接受尺度是小的,小尺度空间能够带来更安全的空间体验。片区中通过建筑退让或者围合的区域是人群聚集的重要场所,这类场所通常不需要另外加设设施吸引人群,也是可以吸取的街道元素之一。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就是街道交通问题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街道上排布各种轿车,行车和行人经常会产生交集,容易发生危险。
3.2旧城区发展可行性规划探究
城市中旧城区的保护方式有很多,以再开发、整治、保护三种为主要手段,潮宗街本身加建部分较少,内部秩序没有完全破坏,只是随着城市发展,所需的新功能无法完全介入,交通问题明显,且并无过多的保护建筑,因此采用整治的方式会更适宜。
潮宗街本身具有历史意义,但完全将居民迁出引入商业,还原历史风貌的作法并不可取,且潮宗街片区覆盖面较小,作为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合适,因此,应该着重考虑的是提高片区居民生活的质量。在此生活的居民多半是老年人,他们已经适应这样小尺度街道生活,如果完全更新建筑物的尺度,则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街区的生活气息本身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除了考虑介入新型功能,保护片区内人们的社区关系,着重人文关怀更为重要。
基于以上提出的几点,对于旧城区改造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探讨:
(1)基于人文尺度的更新,综合研究人的行为方式、行为需求、生活状态、居住人群特点等因素。对旧城区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不破坏原有的旧城区肌理,使生活在旧城区的人依然可以保有街道记忆,人创造了城市,从而产生街道,人们出入街道边的店铺,小孩在街道中打闹玩耍,树下休憩等活动都会成为城市的记忆。
(2)围绕“小而活”的更新原则,针对街道建筑,维持原有建筑尺度,而非建设现代化高楼影响街道尺度,对原有建筑更多采用材料、设施上的更新。
(3)基于“高密度、小尺度”疏通街道,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带来交通问题,旧城区的尺度明显不适于当今的交通工具,但不应该仅仅通过拓宽道路而改善交通问题,尽可能分化大尺度街道,采用高密度分布,小尺度街道形式,分散人流和车流,使行车分流避免集中于主干道。
旧城区是城市记忆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综合性的体验,现代大都市的社区很难重现旧城区中的小尺度街道空间或者是自然发展的固定公共空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保护历史街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全拆除或者完全忽视都是不合理的选择,只有立足于居民生活日常和城市发展现状之上来进行活化才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1、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版 4-6页 28-31页
2、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57-59页
3、葛静《北京旧城区街道空间尺度设计研究》北京工业大学 2004年5月 52-63页
4、江畅《长沙市旧居住区可持续性更新设计研究》湖南大学2013年5月 17-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