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异”的表象 探求“同”的本质
2015-10-21纪敏
【摘 要】 同课异构是教者基于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式、探究式、发散式的研讨,通过“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渐进过程,对文本进行多样解读,架构“殊途同归”的课堂教学,力图展现不同的着力点,呈现思维、行动的多元化。教者依据不同的教学经历与理解,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形成不同风格的教学预设,也生成了不同的教学实践。虽为异构,但教者都构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基点,构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学能力。
【关 键 词】 自主体验;个性生成;激活教材;理性反思
【作者简介】 纪敏,扬州市东关小学教师。
“同课异构”,即把同文本教材放在同一个平台,依据学生实际和学科教育理念,发挥教师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力图使课堂教学展现不同着力点,呈现思维、行动的多元化,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同课异构是展示教学风格、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
同课异构的实施基础是“课同”,即遵循同一教学文本,让教者在同一主题之下,进行比较式、探究式、发散式的研讨。通过“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辩证渐进的过程,对文本进行科学解读,架构“殊途同归”的课堂教学,形成对相同文本的多样解读和教学设计。由于教者不同的教学经历与理解,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就有了不同风格的教学预设,自然便会生成不同的教学实践。但是不同的课堂建构都必须遵循科学的教学准则和教学规律。
【案例背景】广陵区名师工作室三位老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文本的解读、内容的确定、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充分展示了教者的个性和智慧。三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完全不同的方案,切入点不同,着力点不同,教学流程不同,但也呈现出共同的特点——环节简明,重点突出,把握主体,高效率完成了课堂教学设定的目标。
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关注与探求的不是教师们课堂上呈现的“异”,而是要努力透过这些“异”的表象,探求“同”的本质。
一、自主体验,促发积极性
教者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进行着揣摩、设计、反思、校正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极具多样性和挑战性。在这多维互动的过程中,教者与群体广泛对话,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与群体成长的和谐统一,通过独立自主的自行建构,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享乐,让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乐趣中得意促发,并不断通过知识的“理性化”、经验的“系统化”、理论的“情境化”的多向拓展,生成个体的教育实践智慧,积累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财富。
【案例分析】:
教者一: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如用“无论……都……”造句,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气候、季节、天气的角度扩散思维,教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想象。加之教师得当的激励语,更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教者二:课前首先反馈了学生的预习成果。从课文内容、文章写法两个方面归纳了学生的课前质疑——“外形和生长特点怎样?”“有什么可贵之处?”“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合影?”“开头写有两棵树,为什么第三自然段才告诉读者是两棵樟树?”“为什么文中又写石榴树?”“为什么选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来写?”通过对问题的整理,梳理了思路,继而从“初学展异,感悟课文内容”“研学究异,揣摩课文内容”两大板块,以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整节课,学生有着自设的学习目标,带着自己的困惑,深入研读,潜在的内驱力被充分挖掘,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
可见,在自主体验的学习中,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认知水平,提出了许多想知道的问题,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兴趣高涨,当一个个问题通过自主体验迎刃而解,这些学习的小主人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个性生成,体现主体性
虽然在“同课”下主题、文本相同,但更需要倡导教者的个性化教学。同样一节课,一样的教案,一样的练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却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多样的处理手法,加上学生个性思维的激发,必然有着不一样的精彩。教者不能因为谋求不同的教学思路,按照既定设计而干涉学生的课堂参与,形成因噎废食的课堂表演,让教学成为一个导演片段,把学生充当“龙套”角色,而丧失了教学活动应有的互动价值。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课堂表现,释放学生参与教学的最大潜力,避免将应有的“教学生成”成为“教研生产”,让本该多姿多彩的课堂黯然失色。
【案例分析】:
教者一:课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而本文人物离学生较远,学生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有些困难。因此,通过课堂交流搜集的宋庆龄资料来丰富人物形象,从而拉近了学生和宋庆龄的距离。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谈一谈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学生便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对人物可贵品质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者二:对于第四自然段的背诵,提供了三种背诵方式:①熟读成诵(反复朗读);②借助插图(图文结合);③理清脉络(抓关键词),供学生自主选择。课上,学生不仅能用自己选择的方式熟练背诵,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还能说出选择的理由。有的说“我喜欢看着图背诵,觉得容易记忆。”有的说“我已经把这一段读熟了,一下子就记住了。”还有的表示“我先记住每句话中的几个词,然后把句子背出来。”……在充分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拥有了自己的选择权,真实地表达,大胆地展示,个性得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显然,学生的学习需要自主,发展需要自主。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变“指令性”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只有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这样,才能使“教育回归到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乐于选择,乐于探究。
三、激活教材,凸显灵动性
面对同样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与原先存在的优秀教学设计桥接,让赋予静态的教材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活力。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揣摩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材的激活增加新的解读元素,形成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因为,只有激活教材,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分析】:
教者一:在精读樟树的外形特征这一部分的时候,教者留足了时间,但听课者并未感觉冗长和拖沓。究其原因,运用了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指导理解“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教者用她形象的肢体语言,不断向前伸展的手臂,让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味怎样才叫“伸得远远的”。孩子们口中诵读的是优美的文字,眼中看到的是老师优美的身姿,“耳醉于音,心同其情”此时再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蓬蓬勃勃”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者三:(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首先,抓一个词“蓬蓬勃勃”统领整段的学习。了解三句话分别写了“枝干”“树叶”和“感受”。随后,抛一个问题“能否将这三句话的顺序颠倒呢?”促使学生再读再思,反復品读三句话之间的关系。在对教材深度挖掘的同时,将写法的指导润于其中,师小结“通常先看事物的整体外形,后看细处,再写自己的感受。这就叫观察有序。”这样一篇形神兼具的文章在课堂上俨然成了学生习作的范本。同时引导学生看文中宋庆龄的插图,通过图文对照,引发思考,巧妙地将“借物喻人”的方法渗透于朗读教学中,让课堂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可见,教者在对教材的激活中,睿智地将教材概念化的知识进行了细节化、情节化、情境化,他们努力通过最简洁、最科学的教学设计架构,让学生形成认同感和正确的认知趋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使我们手中的“教材”成为学生的“学本”,为形成和谐流畅的师生课堂互动氛围埋下伏笔。如此,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有激情的生命个体在品读文本、理解教材时必然会有自己一番独特见解和观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动。
四、理性反思,追求创新性
在同课异构中,我们既要看到教学过程的亮点,也要敢于直视自身出现的盲点。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态度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要避免“被动学习”与“被动研究”,切忌出现无效吹捧的倾向。应该通过集中会诊的模式,寻找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以及自身教学与他人教学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材整合能力与教育理解能力,逐步树立课堂教学的精品意识,完成行为反思向观念反思转移的飞跃,从而不断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适应变化中的教学需求。
案例分析:
教者三:结合课文樟树的描写,补充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简介,通过浏览人物小故事来体会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后练习“无论……总是……”“只有……就……”的造句,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介绍,用两组关联词说说宋庆龄,后将关联词的运用引申到生活中。这一造句的训练,创新性地设计了训练坡度,从提供材料到放手训练,从文中人物扩散到生活范畴,既让学生有了“借物喻人”的概念,升华了课文主题,也将说话训练和词句训练得到了有效落实。
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几位教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纵观三节课,在异构的过程中,构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基点,构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构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学能力。在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中展现出教师的风格特点,让人有所学有所悟有所鉴:(1)会疑: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得到了掌握,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体验。(2)会说:不仅要鼓励学生说所见,谈所闻,更要说体验,谈感悟,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3)会议:要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合作、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集中智慧,协同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参与这样的研讨活动,我们聚焦的就不只是教者独特教学风格的“异”,而是他们如何把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具体有效的教学行为上,如何把课堂的着力点全部集中到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上,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