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的困境与出路

2015-10-21郭一

当代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数据

郭一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健全,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吸收就业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出发,笔者就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用评估 大数据 中小企业

过去30年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数量巨大,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它们创造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对税收的贡献率也超过50%。在市场体制健全的社会中,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应该将银行资金等资源按中小企业对社会所作贡献的比例合理配置给中小企业,但现实并非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理论界和社会实践者。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而且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发展、吸收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是一个社会正常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是否得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持续增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换句话说,造成中小企业难以获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资金的原因既有资金需求方——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资金供给方——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的原因。

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而言,首先,中小企业在产权和资产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治理混乱,财务信息往往不透明,加剧了其和外部金融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次,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的不确定性及较高市场退出率,当面临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显得十分脆弱,使得它经营风险相对较大。

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以获得外部资金也有外部的因素,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手段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造成了信贷市场上的“劣币逐出良币”现象——即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愿意承担更高的贷款利率,信誉较好的企业因不愿意承担高利率而退出市场,最终在中小企业的资金借贷市场上只剩下经营风险更高、更愿意拿银行资金去冒险的“劣币”企业。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的研究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担保物而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使得经营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银行因为同业竞争的加剧,在同大型企业和上司公司交易时失去定价权,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而又畏惧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成本而迟迟不敢拓展中小企业信贷这一盈利沃土。通过第一部分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窘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信用中介和中小企业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了控制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为银行等金融中介带来的损失,就需要运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方法,对谋求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誉状况做出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之于信用中介的重要意义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科学评级方法的信用评分体系是银行进行中小企业信贷活动的重要依据。由于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不健全和财务信息的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仅凭中小企业客户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全面了解合作对方的经营状况,但通过合理的评级体系,金融机构可以甄别企业提供信息的可靠度,并根据其他的相关信息来还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信用评级不仅可以引导金融机构认识中小企业,把握担保风险,而且可以依据评级报告,决定是否与中小企业合作以及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信用评级是金融机构健全自身风险管理的途径。中小企业自身的高成长性和高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面临着高风险。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中介能否持续经营的基础。而科学的信用评估方法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过程、程序进行重塑升级,对信贷项目的审查、监督和管理以及实际风险进行判断分析的过程。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分析和判断,可对自身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水平做出更好的评判,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健全风险管理。

第三,信用评级是迫使中小企业完善产权结构、建立内控制度、进行审慎经营的倒逼机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升金融中介甄别“良币”和“劣币”企业的能力,进而净化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誉环境。中小企业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就不得不诚实经营、提高内控水平、健全会计信息系统以迎合银行的放贷和监管要求。因而,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方法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解决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贷交易中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及中小企业的内控水平。

三、商业银行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及其缺陷

1、国内商业银行现行信用评价方法

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方法大同小异,这里以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某银行为例,介绍国内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方法。目前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主要是信用评分法。信用评分法对企业的信用评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定性因素分析和定量因素分析。

根据企业的经营期限、信用记录情况,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适用于经营期未超过1年的小企业;乙类适用于经营期超过1年的新开户小企业;丙类适用于经营期超过1年的非新开户小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将小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BBB+、BBB、BBB-、BB、B 10個等级。根据企业所属的类别不同,评价体系进行评级的小企业各等级对应的分数段也不同。不同的信用等级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授信额度。

在其信用评估体系中,某商业银行选取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基本状况、企业信誉状况和企业的财务指标四个维度的指标来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描述和评价。

(1)人员素质

企业信用是人的信用的人格化,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信用素质的高低。而且国内外的研究报告均指出,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公司实际控制人就是企业的创始人,企业的资本大多是企业家的自有资金,因而中小企业的信用与企业家的个人信用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而言,企业人力资源包括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权,代表企业对外开展经济活动,其信用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整体信用素质和信用水平。因此,把领导者经济实力、高级管理人员素质、员工素质作为人力资源素质的下级指标。

(2)企业状况

企业在申请贷款担保时的经营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否如期履约还款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因而该商业银行选择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发展环境作为评价指标来描述企业的基本状况。

(3)信誉状况

企业信用素质主要反映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往来中,对商业伙伴、客户以及整个社会守信的意识与态度,如是否有完整的制度来约束自身履行信用合同及其履行结果的好坏,它是反映企业信用价值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企业信用素质高,其信用价值就大,相反,企业信用素质低,其信用价值就小。考察企业信用素质可主要从企业还本付息记录、企业存款与贷款比例和企业当年销售额与新增存款比率等三个方面进行。

此外,还有申请贷款企业的担保物质量和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均是该商业银行考察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所要参考的指标。

2、现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的缺陷

从上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第一,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主观性太强。这是国内信用评估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国内商业银行采用的评估方法多数是以定性评估是主体,运用的评估方法也是极依赖个人判断的专家评分法。这种评估方法因为专家的选择以及专家情绪等因素会对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信用评估结果,不能客观反映企业客观真实的信用状况。此外,由于过分依赖人为判断,银行客户经理对一个企业能否获得贷款具有很强的决定权,这就潜在的加剧了企业与银行工作人员合谋骗取银行贷款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信用评估方法的针对性不强。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方法往往都是基于对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评级模型上稍作修改而来。但根据信用评价的客体不同,信用评估体系应当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侧重点。现行评估体系中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与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估方法不做区分,影响了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财务信息和内控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将中小企业等同大型企业进行处理,就会导致最终的信用评估结果同实际情况相违背。

第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中定量指标的权重选择,没有切实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从上述商业银行的评估体系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过分看重企业的自有资本金情况和担保物质量情况。但一个拥有充足自有资金和优质担保物的企业,往往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非常低,其内部资金就能够满足日常经营周转的需要。恰恰是那些资金难以周转或没有抵押物的企业更需要获得银行资本的支持。因而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就导致不需要资金的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批,而急需资金周转的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金融中介的支持。

四、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的出路初探

自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以之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着各行各业和我们每天的生活。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名词越来越多的回响于耳边,余额宝、P2P,众筹等互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出现,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业行业发展的新环境。同样,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也将给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带来新方法和新出路。依托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搜素引擎捕捉互联网数据足迹,有效筛选、处理其中蕴含的信用信息,将逐步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中介的风险定价能力,会在根本上改变银行传统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理念、方法和信贷流程。

1、基于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估方法的优势

(1)基于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估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与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强调评价指标与企业是否发生债务违约或债务延期间的因果关系不同,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下的信用评估更看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数据分析下评价中小企业是否会发生信用危机,只要尽可能找到所有影响企业违约的相关因素,而不用去理解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灵活性使得大数据分析企业信用时往往可以比传统的信用分析方法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从而大大提升了结果预测的准确性。

(2)基于大數据分析信用评估方法具有更低的边际成本

运用大数据分析法进行企业信用评估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通过云计算等等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每笔业务的交易边际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面对每一个新客户需要设计新的信贷契约结构,以区分中小企业的优劣、控制风险因素。中小企业的异质性使得银行很难通过交易数量的增加来达到降低规模成本的目的。大数据与信贷业务结合可以重塑中小企业信息结构,削减业务成本。同时,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与其贷后管理完全由计算机模型自动分析完成,将风险管理的成本降至最低。

(3)基于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估方法具有及时性

由于传统的信用评估模型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时,使用的都是基于企业过去经营表现的数据,而信用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中小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所以传统方法得出的分析结果往往具有滞后性。而大数据分析方法在评估企业信用状况时,所依据的是可获得的实时数据,所以在贷前审批,贷中监督和贷后管理三个方面均比传统方法更加及时。

2、当前实施大数据信用评估方法的瓶颈

尽管大数据的分析方法较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但目前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要在实际中运用大数据的信用评估体系仍需克服不少瓶颈。

银行采用大数据方法的难处主要在于银行的数据管理相较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样本较小,银行对客户数据的收集往往只局限于几个有监管要求的数据,部分数据只关注了大客户,使得数据量有限,无法支撑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要求;第二,数据交流存在壁垒,受银行内部管理结构和授权关系的影响,分行和总行、分行和分行间的数据无法完全实施共享,遑论对同业数据和上下游行业数据的追逐,导致基于不完整数据分析结果出现偏差;第三,数据的处理和使用能力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对数据的运用还只局限于仓库层面的整理和提取,对人工的依赖程度过高,容易使得模型构建出现失准。

3、大数据方法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出路

未来金融的本质就是数据,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进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关键也在于数据,当前银行内部结构产生的数据壁垒和跨行业数据壁垒是阻碍大数据分析下企业信用评估方法发展和运用的两大障碍。只有攻破壁垒建立起完备的数据支撑体系,客户经营管理的全貌和信誉状况才得以完美还原。为此,一是要积极推动银行内部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在不破坏数据集中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打破总分行信息不对称、客户完整信息难获取的现状。二是金融行业在同业和跨行业间要尝试推进数据互通,一方面要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业态联盟的形式完成行业内数据的整合,争做数据互通平台建设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一方面积极寻求跨业合作,与各行业的标杆企业、各级政府部门等深化合作,采取购买、交换、共享、协作在内的手段寻求数据层面的合作。三是要充分运用数据的价值,在努力自主开发数据分析工具和进行数据团队建设的同时,也可与专业的数据服务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将大数据的价值充分发挥到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估中去。

【参考文献】

[1] 周春喜: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 任永平、梅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川[J].现代经济探讨,2001(4).

[3] 李小燕、卢闯、游文丽: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等级与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命学,2003(5).

[4] 李小燕、卢闯:基于业绩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构想[J].会计研究,2004(5).

[5] 赵绍光: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6] 徐旭初、颜廷峰: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一个文献综述[J].学理论,2012(7).

[7] 牛草林: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05(8).

[8] 张明:中小企業信用评级问题研究[J].经济观察,2008(2).

[9] 李国青: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0(5).

[10] 邱云来:Z计分模型的改进及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2).

[11] 薛钰显: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评价体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2] 钟田丽、弥跃旭、王丽春: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J].会计研究,2003(18).

[13] 唐建新、陈冬: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J].财会通讯,2006(2).

[14] 陈冬、唐建新:信用评分与小企业贷款[J].武汉大学学报,2007(6).

[15] 唐建新、陈冬:信息不对称、第三方信用信息与小企业融资[J].经济评论,2007(1).

(责任编辑:谌盼)

猜你喜欢

中小企业大数据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