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15-10-21刘文霞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集一体的社会活动场所,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探索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工科院校 科技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

在当代,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实践创新的思想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科学创新精神培养大多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但是活动的类型、途径、方法还比较匮乏、单一,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大大不足。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研究、探索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性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高校的教学工作也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理论上,我国对大学生必须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被动的、应答式的解决能力,这必然导致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倡创新教育就要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具体建议如下: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很好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锻炼,在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动机、浓郁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习惯,这些是创新活动的真正源泉;

3.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大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应对创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失败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提高抗挫折能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轻言放弃,要善于在失败中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积累经验,迎接最终胜利的到来。

在实践上,在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一系列加强科技、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等,这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改革课程体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来实现,在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要加强辩证思维与科研方法的教育,如北京科技大学近年来开设了《科学史》、《现代科技概论》、《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科学思想史》、《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课程,使学生对科技的最近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大有裨益的。

2.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3.要鼓励各种社会与科技方面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与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校可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学术性社团”的方式抓好创新第二课堂的建设,使学生突出个性,打破学科界限,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展示、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北京科技大学每年在一年级大学生中都要组织包括科技实践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亲身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时,动手动脑,可充分展示其创造才能,发挥其特长,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培养其团结协作、知行统一、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的能力,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调整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对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创新环节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活动给予学分上的认定,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普遍的导向作用,使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设立的点缀性活动。

5.改革授课和考试方法。授课方式和考试方法关系到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授课方法,由“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变枯燥无味的“要我学”为生动活泼的“我要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時,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能力的考核,据笔者了解,近年来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我国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改革授课和考试方式,如大大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采用辩论、讨论等各种考试方法等等,都收到了学生欢迎,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对于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此项研究对于我国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琳刘文霞.论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思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2]刘文霞.自然辩证法课程对培养新世纪科技人才的作用和意义[J],《科技创新导刊》2010,22期.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