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位视域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15-10-21成雁瑛孙焕良

湖湘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成雁瑛 孙焕良

摘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校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其本质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概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从生态学视角出发,运用生态位相关理论,探讨高等教育不仅是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具体运用,更有助于全面、深刻、动态地理解高等教育内在成长逻辑与发展规律。

关键词:生态位;可持续发展;生态位策略;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5-0088-05

现代社会生态意识的觉醒促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透过生态学视角来思考高等教育发展脉络。作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为自然与社会科学等领域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分析工具。高等教育研究和生态学从本质上具有内在机制的契合,高等教育的形态结构、功能价值、成长规律等无不蕴含着生态智慧的哲理。用生態学原理和方法探讨高等教育不仅是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具体运用,更有助于全面、深刻、动态地理解高等教育内在成长逻辑与发展规律。

一、逻辑起点:生态位理论

1966年,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Ashby,E.)最早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在其著作《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他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同所有生物一样,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认为大学的生长和生物的进化相似,要善于寻求和拓展资源生态位、调整需求生态位,积极地适应和改造环境。这里所提到的生态位,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指一个种群在特定时空上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该概念自1917年由美国生态学家J.Grinnel首次提出,发展至今已逾越上百年的历史,其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扩充与完善,并形成了复杂庞大的生态位理论体系。尤其是近年来,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更使得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备受关注,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普适性逐渐渗透到商业、工业、旅游业、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体现出重要应用价值。

高校可持续发展是体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历史使命与现实诉求的重大命题,其本质强调的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等特征与生态学原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作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多功能为一体的系统组织,高校既融合了教育性、学术性、创造性、社会性等特质,又具有以人为主体的鲜明的生物性特征。透过生态学视角,可将整个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由高校及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每一所高校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即高校生态位。结合生态位理论,高校生态位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高校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该综合适应位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1)指高校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以及其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位置。(2)高校所拥有的资源集合,包括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集合。(3)高校对资源的综合支配能力,即高校在内外环境中所表现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和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每一所类型、层次、特色不同的高校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实现最有利、最持久的发展,生态位越丰富,物种多样性越强,越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因此,一个健康、有序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应该存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满足不同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需求,只有每一所各具特色、各有所专的高校各居其位,才能共同形成丰富多样、错落有致的生态秩序,以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循环。

二、困境忧思:生态位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危机

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发展,但高校定位模糊、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输出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究其本源,是由于一些高校对生态位的理解及把握出现了偏差,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生态位重叠

根据生态学理论,不同物种在时空、营养等方面共同占用同一资源位称为生态位重叠,包括生态位高度重叠、部分重叠和完全分离三种形式。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若在同一生态位上出现不同物种的高度重叠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竞争,失利方将会被淘汰并被排斥出该生态位;若生态位完全分离,则可能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因而,生物间最理想的状态是生态位适度重叠,既符合生态平衡对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又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有利于种群间形成适度合理的竞争,促使系统结构的进一步的优化。

然而面对竞争,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自身条件的准确认识,其生态位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偏差:一些研究型高校不顾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功利目的和经济利益,投入大量的资源开办成人教育、自考、远程教育等形式,对处于较低教育层次的学校造成排挤;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生态规律,过于急功近利、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些类型和层次相似的高校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个性模糊,陷入千校一面的尴尬境地。上述三类情形皆是我国高校生态位错位重叠的典型现象,可以概括为“向上趋同”、“向下趋同”和“同位相类”三种重叠模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态位的高度重叠必将加剧高校间恶性竞争,一方面致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无序化加剧,高校生存空间日益狭隘;另一方面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以致于产生大量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形。

2.高校生态位趋同

趋同化本质上是一个“个体或群体间平均或一致化的动态过程”,过度趋同化不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引发生态位内的恶性竞争,更会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高校生态位的趋同化可以理解为高校在定位及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一致化倾向的动态行为过程。1999年,我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有力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尽管高校在数量上取得了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办学的表现形式上也不断呈现出多样化局面,但并未从本质上破除高校内涵欠缺、个性趋同,特色缺失的发展瓶颈。高校之间的生态位趋同现象仍在不断加剧升级,高校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许多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正如著名学者董云川所言,我国许多高校有着“一样的发展目标、一样的价值取向、一样的管理体制、一样的培养目标模式和一样的科研导向等,整个高等教育呈现出“千校一面”的尴尬境地。从总体上看,这种趋同化倾向无论是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还是高校本身乃至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都十分不利:对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而言,同质化意味着系统多样性的丧失,稳定性的降低和抗压性的减弱;对高校而言,同质化不但会大大降低高校的创新能力,更会导致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有些院校甚至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对学生个体而言,“千校一面”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培养缺乏特色,造成高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的严重后果。

3.高校生态位空场

辩证来看,部分生态位高度重叠必然会导致另一部分生态位的衰退与空场,这是生态位畸形发展的两种极端。在生态系统中,如某一生态位的资源相对丰富,就会吸引该生态位上的生物大规模扩张;而资源较少的生态位物种数量则会愈加减少,资源被大量浪费,从而导致生态位的衰退与空场。高校生态位衰退与空场是高校在一定的复合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实践发展所形成的资源占有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资源优化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整体下降和弱化过程。从该层面分析,我国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此种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空场。如上文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味向“高规格、大规模、全方位”看齐、追求研究型、精英化的发展道路,忽略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职责;一些高职专科院校急于摆脱“专科”、“高职”的名称,盲目追求“专升本”,扭曲了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学校由于主观条件及教育资源的制约,既无法真正达到自我标榜的“远大目标”,更偏离了自身发展的最佳生态位,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缺乏优势与特色,适应能力低下,由此出现大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是行业特色空场。高校追求综合性和大规模,使许多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被调整或合并成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学科领域受到冲击和挑战,这类高校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逐渐丧失。一些行业特色院校甚至脱离了行业,使得部分行业人才培养出现空场现象;一些高职院校数量偏少,生源不足也造成应用技能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导致就业市场上出现技能型人才稀缺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归根结底,是行业特色型院校空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三是区域分布空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西部边缘地区及中小城市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层次偏低,如此种情形得不到改善,长久以往,这种区域分布失衡的恶性循环必将加剧生态系统的整体失衡。

4.教育生态环境失衡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是一个以高等教育为中心,对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制约和控制的多维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组成。高校的生存发展与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子紧密相连,如发展不协调或某一因子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影响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我国高等教育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致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缺乏自主性,阻碍了教育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不仅催生出雷同的办学理念、相似的专业计划和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更易导致高校主体的偏离。在这种体制下,行政管理人员成为了高校运行的核心,本应成为高校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却在一定程度被边缘化,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压抑了大学的自由与民主,掩盖了教师的才华与能力,更泯灭了学生的个性与活力,其本质是对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主体地位的否定和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生命力的破坏。

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另一弊端是对高校评价模式的单一化。目前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指标存在缺乏特色和分类的问题,这就导致部分具有特色专业的高校在评估中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因而转向综合化、规模化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大规模扩展新学科、新专业趋势愈演愈烈,由此导致了高校特色的缺失和趋同化发展。

三、理性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位策略

生态位策略是高校在应对竞争以及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时,在科学考量自身主观条件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改善环境条件和竞争策略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要化解高校生态位发展危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亟需借助相应的生态位策略及时、准确地做出调整和改善。

1.生态位分离策略

根据苏联学者Gause的竞争排斥原理,不同物种占据同一生态位而导致的竞争会引发两种结果,即一方被淘汰或者双方通过生态位分离而达到共存。要实现生态位分离,主要通过“泛化”和“特化”的两种途径进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部分物种通过拓展生态位的宽度从而增加了对环境的适应性(泛化);另一部分物种则用压缩生态位宽度,强化了某一特殊功能和习性(特化)。这两种方式既能帮助生物有效规避恶性竞争所带来的潜在伤害,也增强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我国高校发展可借鉴生态位分离理論实现差异化发展,实现与其他高校和谐共存。首先,高校应在发展过程中做好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准确定位,避免因为同质性争抢资源而引发的恶性竞争;其次,高校要在各自生态位上凝练特色,发挥优势,在类意识的前提下展开合理的竞争与博弈:例如,研究型大学应积极承担起科学研究和培养精英的使命,向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行业特色型大学要面向行业需求,强化优势学科,发挥推动行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学校则应在办学过程中凸显特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各级各类高校只有强化优势和特色,找准最佳生态位,才能灵活应对激烈竞争,实现与其他高校的双赢甚至多赢。

2.生态位扩展策略

生物生命系统的本质即占有更广的生存发展空间,获取更多的生命资源,发展更大的数量规模,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实现更强的生态价值。同样地,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每一所高校都有着向更高、更强、更远发展的现实诉求。面对复杂嬗变的环境和残酷激烈的竞争,仅采取生态位分离方式无法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发展需要,高校还应通过生态位扩张而占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竞争力:当教育资源充沛,竞争相对较少时,高校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及时填补空闲生态位,适度扩展生态位;当资源有限,竞争加剧时,高校间则应借鉴差异化发展、合作办学、高校联盟等途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优势。高校只有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大程度地得发挥其功能价值。

3.生态位协同进化策略

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为对立的竞争关系,还存在合作的协同关系。竞争和协同作为普遍存在于物种之间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同样是促使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机制之一。协同进化一般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竞争有利于生物的优胜劣汰,而协同关系则能让生物以最小的成本付出实现其在自然界的生存与进化;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相比于竞争,协同作用不仅能推动物种共同适应性能的提升,其结果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的整体增强以及自然界进化机制的良好运行,因而比竞争具有更普适、更深远的意义。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复杂、有机的开放系统,其进化过程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线性到综合网状的演替规律。身处该系统中的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生态环境之间、高校与其内部各生态因子之间若能通过交互作用而达成了共同适应的协调状态,其实质就是形成一个互补、互惠、共享、合作的协同发展过程。协同进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高校生态位由“单一、分散、封闭、低效”向“综合、汇聚、开放、高效”的彻底转变,从而产生“1+1>2”整体功能的有效优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国高校生态位应树立协同进化、互惠合作的理念,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战略管理等各方面实现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高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变恶性竞争为协同合作,以整体优势的凝练与增值去达成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

4.生态位环境优化策略

(1)外部环境优化:合理调整高校管理模式

根据生态学理论,生物要想在生态位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能够赋予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使其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其二,生态环境供给的能量输入与产出基本保持平衡。反映到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一是政府要为高校创建宽松的办学环境,赋予高校灵活的办学自主权;二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公平合理,要与高校的主客观发展条件以及社会服务资源相匹配。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应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评价方式应从统一性到多样性转变,资源分配方式应从集聚性到匹配性转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将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办学模式等自主权回归高校,最大程度地给予高校自主活动空间与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提高针对性与灵活性,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高效配置;同时,政府要对高校分类管理,引导各类高校发挥特色,开展良性竞争。只有调整政府的高校管理模式,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理顺大学、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关系,才能达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契合,从而真正为高校创建以人为本、以学术为中心、以自由创新为精神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为推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构筑坚实保障。

(2)内部环境优化:科学建立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目标导向、分类测评、实时调控、监督激励、问题诊断等重要功能。高校生態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指导,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发现并聚焦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因子,使高校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明确自身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战略性调整,避免因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客观、全面的指标评估可以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高校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办学效益的整体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位内涵的本质是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求同样要求高校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生态位评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科学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位评价机制,在全面客观剖析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分类与特色有针对性地设置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决策部门不但要对高校历史和传统进行全面了解,还要对其办学资源与客观条件精准把握,更要对高校未来发展走向与脉络科学预测,只有对高校全方位、多元化地了解与评估,才能真正有效支撑、科学引领并切实推动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达成高校理想价值与现实发展的有机统一。

结语: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对生态位的理性选择与准确把握至关重要。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一所优质的大学应是强者与适者的结合,它既能找准生态位,确保生态功能的最大发挥,更善于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所言:“每个大学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其作用、职责、目标、定位,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高校发展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更要遵循其内在本质与逻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在历史的舞台绽放出绚丽夺目之光芒。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生态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