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2015-10-21吴爱邦
吴爱邦
摘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针砭时弊,指出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价值等当代社会主义文艺问题。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和重大问题,在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以及批评性上提出新观点和新学说;重要讲话富有当代意义,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领域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5-003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致词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性文件。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立足现实,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创造性的阐述,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理论和方针,与我们党文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一脉相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
一、对当代社会主义文艺问题的反映和反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我国的文艺界在文艺创作、文艺评论、文艺价值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以“远离政治”、“逃避生活”、“回到自我”为旨归,而与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格格不入,缺乏社会现实的关怀和主流价值的引领。有些文艺批评家的文艺评论以西方标准为标准,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帜极力妖魔化中国文艺,造成文艺评判标准混乱和失范。一些文艺工作者甘愿做“市场的奴隶”,把人的欲望当作文艺创作的希望,对文艺的主流价值进行解构,没有担当起传播文艺正能量的职责。
1.文艺创作存在丑陋现象
第一,文艺创作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思想内涵的塑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也就是说,文化工作者在处理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关系时,片面追求数量的规模、形式的多样、风格的多变,而忽视了文艺作品对人民心灵的触动和美的享受。在形式主义的指导下,文艺创作导向与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疏离了文艺的根本大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观、审美观大行其道,文艺创作和审美回避社会、脱离时代、远离政治,艺术虚无主义、纯艺术主义、艺术净化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
第二,文艺创作缺乏创新性。文艺创作在题材、主题、内容上雷同、跟风现象较为突出,文艺作品的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成为文艺创新的桎梏,甚至有些作品出现了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纵观当前文艺创作,我们发现,以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为题材的偏多,以人民生活为创作主题的偏少,以历史事件为创作内容的居多、反映新时期事件的偏少。文艺创作推陈不出新,精神指引、伦理渗透、审美鉴赏显得苍白无力,作品的创新意识、创作者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作品“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充分反映了当下文艺创作的生态。文艺创作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文艺作品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影响了人民对于文艺精品的精神需求。
第三,文艺工作者离心离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问题——“两为”问题。有些文艺工作者在文艺主题的选择上,旗帜不鲜明,对于应该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创作了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忘却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艺术伦理,失去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一些文艺工作者甚至因市场经济的种种诱惑动摇了道德底线和艺术创作的底线,成为拜金主义的“奴隶”。
2.文艺批评浮于表面
文艺批评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和品格,与习近平所讲的“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要求相去甚远。一是文艺批评的负面价值较为突出。文艺界对于文艺作品的评论上,批判性的话语寥寥无几、建设性的评价难以寻觅踪影,文艺批评被市场意识所绑架,成为可有可无的摆弄和点缀。二是文艺批评在引导正确文艺价值观上失位。由于深受“思想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两条文艺批评标准的影响,文艺批评界对文艺的批评尤其是对传统文艺的批评,主要倾向是负面的,文艺作品的正面价值得不到发扬光大。此外,文艺批评界借助西方的批评话语和思想,套用在中国文艺作品上,在一定程度上漠视甚至否认中国文艺的应有价值。因此,文艺批评的战斗力和说服力不强,难以引导社会民众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优秀的文艺作品难以走进人民的心灵。
3.市场经济对文艺崇高价值的消解
第一,文艺的审美理想和价值遭受严重的扭曲。文艺的“快餐式消费”成为审美的内容,审美异化为娱乐,美感混同于快感,思想低俗、欲望畅达、单纯感官娱乐的作品取代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純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把文艺审美精神的失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第二,文艺创作所透视的精神价值远离人民、远离时代、远离生活,唯收视率、网络点击率、排行榜、票房收入等是尊,导致大量低俗媚俗庸俗的文艺作品抢占市场。文艺对于人们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仅仅停留在提供感官娱乐上,难以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绑架了文艺,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对此,习近平提出淳淳告诫:“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第三,文艺价值观念混乱。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文艺价值观念显示混乱、失范、颠覆等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文艺创作的内容颠倒黑白是非,艺术追求倾向于负面效应,“审丑”“审恶”等审美现象屡禁不止,文艺创作的主题超越人伦尊严等。这些作品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不仅破坏了社会大众对文艺作品的道德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而且冲淡了人们对文艺工作者的认可度,弱化了人们对文艺作品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
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围绕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旋律,把文艺与为人民服务、文艺与时代精神、文艺与中华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使所阐释的文艺理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意义。
1.文艺的人民性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色。通观文艺座谈会讲话全文,我们发现习总书记的讲话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属性。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创作的宗旨。习近平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Ⅲ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文艺的目的、文艺审美的主体、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使命等进行科学判断和论述,符合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文艺的本质,开创性地形成文艺主体性理论,指出文艺创作发展史的主体在于人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揭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的文艺创作的基本命题。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重申文艺的人民性,并把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目标和准则。习近平指出,决定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因素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写”侧重文艺创作的对象性,“为人民抒情”强调人民是文艺表达的主体,“为人民抒怀”着重文艺创作者与创作对象的融洽关系。
第二,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方法的根源。习近平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的生活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创作方法的源泉,也是文艺作品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源泉。他还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离开人民、离开生活,文艺创作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习总书记提倡“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习近平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方法与人民的关系,指明了文艺创作方法的根本点,指出了文艺创作方法的现实性。
第三,人民情怀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倡导文艺工作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意味着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民众生活之中、深入民众思想当中,以满腔的人民情怀,以文艺的手笔,反映人民群众的悲欢喜乐,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纪录他们的所需所想,真正做到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他说:“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应追求职业发展的目标,成为德艺双馨的文藝名家;另一方面,文艺作品要达到相当的高度——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再者,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反映社会风气,成为时代思想的先悟先觉者,成为时代实践的身体力行者。习近平的谈话,既指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动力,又挑明他们所荷担的社会责任。
2.文艺的时代性
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文艺创作要反映时代人民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个时代的风气。”诸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的文艺类型“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同时,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在反映时代思想上,“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进而提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文艺看作时代的镜子,重视文艺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说到:“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他还说:“巴尔扎克政治上是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恩格斯高度赞扬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文艺风格。毛泽东称赞鲁迅文艺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把鲁迅看成“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他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真实的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生活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性,认为它立足于时代和历史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此可见,习近平对文艺时代性的强调,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立足于当前文艺发展繁荣的问题,强调文艺要把握时代的特征、把握时代的脉动、把握时代的精神,并多次呼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谓针砭时弊,切中要害,亦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3.文艺的批评性
习近平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颇具创新性,涉及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社会标准等,“在美学层面为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树立的新理想、新方向、新标准。”
第一,坚持艺术形式和精神价值的统一。习总书记从形式与内容的层面提出关于文艺评判的相关问题。他指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间接提及文艺评判的“三性”标准。他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精”论是文艺精品的核心要素,也是文艺评判的间接标准。习总书记主张“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这里,“有温度”讲作品的情感价值,“有道德”讲作品的思想力量,“有筋骨”讲作品的形式内涵。也就是说,优秀作品是情感价值、思想力量、形式内涵三者的合一。
习近平的“三性”论、“三精”论、“三有”论涉及文艺形式与文艺内容的关系,“观赏性”、“制作精良”、“有筋骨”等提法是文艺创作的形式要求,而“思想性”、“思想精深”、“有道德”等是文艺创作的价值要求。习近平这些理论,不仅深化了文艺创作的价值理念,而且丰富了文艺评价的标准。
第二,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说:“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如何彰显中华美学精神?首先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自信。习近平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灿烂的文化艺术、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根基。要发扬文艺的批评性品格,必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流有深切的了解,认真研究中國传统美学并从中汲取营养,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及其价值系统在文艺批评中彰显出来。其次,立足当下文艺实践,把握文艺批评活动的实践价值。习近平认为,优秀作品可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这番话语,对于开展文艺批评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同时对文艺传播具有指导性意义。再者,中华美学精神富涵伦理道德力量,以善与美的统一为核心。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这里,习近平提出了新时期的审美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无疑是美善统一的三条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第三,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首先,经济效益是衡量文艺创作的重要标准。习近平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并没有排斥文艺的市场属性,而是鼓励文艺通过市场获得价值的认可、经济的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不可避免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商业手段、市场意识、价值交换等因素的介入,给文艺作品带来鲜明的市场特质。文艺作为软实力,在我国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文艺作品实现向文艺产品的转变,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经济效益,符合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因此,衡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不能脱离经济效益这个标准。其次,社会效益是衡量文艺创作的首要标准。习近平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标志着文艺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含金量,反映出文艺作品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其关键之处在于文艺作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情感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促进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关系中,习近平强调防止经济效益的极端化。他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文艺作品资本化、商业化的浪潮中,文艺作品只考虑市场而不考虑人民性、审美性、艺术性等价值性东西,沾满了“铜臭气”、充当“奴隶”。习近平的讲话一语中的,令人深思、促人警醒。再者,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艺评价标准。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市场三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其中,文艺工作者属于主观范畴,是文艺作品的主体、文艺市场的主导者;文艺市场是影响文艺作品效益、体现文艺工作者创造力的客观因素;文艺作品是串联文艺工作者与文艺市场的中介。三者统一于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当中。以人民为文艺创作的根本导向,必然反映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文艺作品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大前提下,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文艺作品评价需要把握的尺度。
三、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当代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实践意义上,习近平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文艺座谈会上把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地位、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对于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此外,他强调文艺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意蕴所在。
1.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方略
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文艺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在党的领导下,文艺战线围绕着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粮食中取得显著成绩,习近平把文艺战线看成“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这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起点。
此外,习近平深刻阐述了文艺领域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理论问题上,他阐述了文艺的地位、功能,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文艺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问题。在现实问题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所面临的新挑战,集中阐述了文艺创作的重大内容(重点是文艺创作的方向和中心),以及文艺评论、文艺工作的领导、文艺队伍的建设等,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的讲话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意义。讲话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厘清了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确立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对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做出了全面的、全局的和全方位的部署,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方略。
2.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对文艺功能、意义的新阐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总书记用两个“最”的表述无疑强调文艺的主动性功能——引领作用和地位,强调文艺对时代精神价值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文艺被市场经济压缩、侵蚀、干扰,文艺不仅带上了浓厚的“铜臭味”,而且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不少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失去了自信,文艺的应有价值受到质疑。习近平对文艺功能的新阐述,对于当下文艺的式微状况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凸显了文艺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对文艺评判标准的新发展。习近平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有学者认为,这番话可以视为开展文艺评论的总方针、总原则、总要求。“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是当前文艺理论界、文艺评论家进行文艺批评的新的理论观点。
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标准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记对于文艺批评标准的理论创新和贡献。恩格斯首先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角度进行文艺评论。他对拉萨尔的美学观进行批评时谈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评价文艺作品时,始终坚持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毛泽东旗帜鲜明地强调文艺批评的政治性、艺术性。他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一再强调:“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邓小平表达了文艺批评中应持有的人民观点。他说:“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批评的观点,指出:“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可见,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观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实践,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问题、新思想和新观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领域的贯彻落实
习近平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即是说,文艺工作者应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
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文艺可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承载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表现方式、实践方式和实现方式,宣传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和标兵,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是文艺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按照习近平的讲话精神,文艺创作应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在“肯定和赞扬什么”、“反对和否定什么”的主旨上立场坚定,进行以爱国主义、践行中国梦、追求真善美为核心的主题创作,“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