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图式及哲学智慧

2015-10-21郑丽娟何友鹏

湖湘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四个全面

郑丽娟 何友鹏

摘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时局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逻辑通贯,气势磅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途径,“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生命线”,构成“四位一体”的“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之系统图式和“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之逻辑结构,蕴含着深刻而悠远的战略考量和哲学智慧,布展于问题认知和导向谋划、科学方法和人本诉求、现实路线和希望愿景之张力思索中。

关键词:“四个全面”;内在逻辑;哲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5-0018-05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时局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继往开来,逻辑通贯,气势磅礴,堪称民族复兴征途中回应时代问题、满足人民诉求、助推国家持续科学发展的又一次强音建策和图强盛举。

一 “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图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中央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智慧方略、实现中国梦和民主复兴大业的阶梯性步骤、阶段性目标、对未来远景的实质性布展和战略落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实践的崭新形态。针对这一战略布局,可以作出简要的逻辑结构划分:

(一)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犹如海上灯塔,指引方向;犹如黑夜火炬,照亮路途。“中华号”巨轮的目标是什么?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设立目标,将之作为党、国家和民族、社会的伟大理想愿景,这一目标契合了唯物主义历史規律指向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融入了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期盼的民族复兴之“中国梦”,指向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社会梦、百姓梦和生活梦。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历史的时间图表和宏伟愿景的构图总是具体的历史产物,因而在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意味着人民亲身可言说可触及到的客观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共同祈望和目标任务,它意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总体目标”在时序上的分解,是使“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细节基点和关键步骤;这一任务亦是在“分步走”战略目标分解过程中提出和形成的,作为深入现实细节的目标,它将“总体目标”更为具体地投射到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诉求之中,而它自身也表征一种分步介入现实境遇的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人民诉求。

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勾画了新蓝图,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道路继续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工作的明确方向和担当的历史重任。

(二)动力途径:“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吹响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角。然而,作为历史前景的构图不可能一笔画就,作为民族梦想的远景不可能隔夜成真。如何才能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至于落空而流于“白日梦”?诚如习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所讲:“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不仅明示了实现目标任务的真义,依靠的力量,也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和着力点。

问题是:在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困难重重、问题突出之时,实现目标任务的创造性劳动,攻坚克难的真抓体现在何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其应有之义。不管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着,也是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着。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紧抓推进全面改革;要克服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新论断,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其深意应在于此。

新一届中央领导申明:要通过深抓改革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要紧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鉴于此,“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攻坚克难的真抓手,作为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驱动力,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可见一斑。

(三)支撑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当前,经济全球化急剧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形势纷纭复杂,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更大发展,谋得更大成就,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关键是要靠改革开放。可是,经过35年之多,中国的改革犹如舟师执舵行至中流,虽航进空间开阔了,也面临着诸如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精神失序的困扰等挑战,正所谓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冲破思想藩篱,打破既定格局,触动既得利益,改革一开始就负重而致远。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向深发展,所触及到的矛盾就越深,触动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改革如何逆流而上,乘风破浪?一定意义上而言,改革需要法治来“保驾护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所指出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保障民生工程建设,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亦或是助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没有法治做支撑保障,再好的施政宗旨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走样,再强有力的施政举措都可能会偏离轨道而被搁浅,再美的施政蓝图都可能是黄粱一梦。全面深化改革,面对“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唯一的途径就是更加注重善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进改革攻坚克难,使法治成为人民通往小康社会、国家通往富强、民族通往复兴航程中的“护卫舰”和“防卫盾”。

因此,“全面依法治国”理所当然地成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蓝图,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任务,此次全会因此而被誉为“法治里程碑”。

(四)“生命线”:“全面从严治党”

政党是个历史范畴,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根本标志,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政党结构的重要组成,作为当今世界“无产阶级最先进和最活跃”的领导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驶进的总舵手,是社会主义事业现实进程中的谋划者、领导者、开拓者和守护者。

历史地看,党的领导,不仅使中国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创造了经济奇迹,也使中国国际地位、外交、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现实地看,基于党的领导,中国民主政治之路正在以新的形态开拓,中国社会的小康之梦正在全面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正在更大范围内呈现;未来地看,若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很难顺利完成统一大业,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和百年大梦,更难走稳世界大国强国之路。总之一句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境遇下,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行。正是基于党的艰辛探索和引领,中国民众从“一盘散沙”状况转变为历史大潮中坚守信仰、云集梦想、迎击危难、斗志昂扬的“作战队伍”。

历史的功绩铸造了党坚实的领导之基,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是,党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绩薄上而自骄自满,纵使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实践需要的满足、人民呼声的回应和未来重任的担当,都需要党来承载,纵使实践、人民和历史再度选择了党,亦不能说明它过去先进就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就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等于永远拥有;更不能一劳永逸地证明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恒久性。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面前的情况下,党能否解决实践的难题,能否实现人民的诉求,能否承担历史的重任,这是考验全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宗旨和执政智慧与执政合法性的问题。可以说,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历史的担当,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应时而出,它是党针对时代问题和自身问题而做出的痛苦反思与生死抉择,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才能切实体会习近平总书记说起高层干部落马感觉恨铁不成钢的痛愤之感,才能体悟他的“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的宣示。

对“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深刻的论述: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对“四个全面”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才能“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占‘高屋建瓴之势,得‘势如破竹之效,取繁荣昌盛之功。”一定意义上说,“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四个全面”全局盘活的要害和“生命线”,也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成就民族复兴大業的要害和“生命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目标任务——途径动力——支撑保障——生命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四位一体”的“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之系统图式和“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之逻辑结构,融汇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圆梦之旅中,践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潮中。

二“四个全面”之哲学智慧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和中国自信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和行动纲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之希望维度思想、动力理论、政党学说和方法论原则在新时期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在其精炼而严密的逻辑体系里蕴含着深刻而悠远的战略考量和哲学智慧,布展于问题认知和导向谋划、科学方法和人本诉求、现实路线和希望愿景之张力思索中。

(一)问题认知和导向谋划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达时代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四个全面”是在“中国问题”中生成,在谋划解决问题的导向中落实,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客观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化解问题的智慧凝结,体现了问题意识和顶层设计的双向契合。譬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问题意识与顶层设计谋划相结合,他一方面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亦多次强调“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古语“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就是对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诠释。

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问题意识和导向谋划中思考,并彰显其战略智慧的最佳宣言。

(二)科学方法和人本诉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在“全面”,它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之整体性原则、矛盾分析法、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原理等科学方法论基础和逻辑结构圆融自洽的合规律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贵在“目标宗旨”,它宣示了党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的旨向,也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情怀和价值追求,它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的梦想,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希望图景。正是这种科学性,使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中国问题”而不陷入道德的控诉和谴责;正是这种人本诉求,才使得“四个全面”在“科学至上”的时潮中而不陷入“理性的狡计”。可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不仅包含着对现实经济过程的理性分析和科学方法求解,也包含着人本诉求和人文价值维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冷流”和“暖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结合和新发展。

(三)现实路线和希望愿景

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希望原理》中明确指出:“双足站立并和现实可能相联系的乌托邦功能,给出了梦想和生活的结合点——没有了它,梦想只是抽象乌托邦,生活只是一地鸡毛。”换句话说,希望愿景和美好梦想的本质内容不是希望和梦想本身,而是无距离的“存在于此”的现在时态;它想要的不是和现实保持永恒的距离,而是和现实的同一。

“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希望”维度的新成果,它不仅是小康社會、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希望愿景“集合场”,也是致力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希望愿景的现实路线“集合图”。二者辩证融合,“四个全面”之战略目标和希望愿景才不仅仅是一种停留在内心的梦想图景,而是立足于客观现实的潜势。

在很多人不断陷入质疑、焦虑和迷茫的今天,“四个全面”之所以能凝聚社会共识,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被人民群众接受、支持和拥护,在于人民群众对此抱有的“期待”和“希望”,相信“四个全面”能成就人民美好生活的未来,这个未来当然不是幻想的存在,而是源于希望与现实过程的统一,源于尚未生成的现实可能性。从此视角看,“四个全面”不仅是一种对明天的意识、对未来的追求、对希望的认识,通过魄力、智慧和创造性劳动实践的结合,未来在人们面前就不再是一种宿愿,而是可以去把握和干预的现实历史过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人们不断遭遇“问题的时代”,在人们的希望变得愈加渺茫的今天,在人们的“绝望”意识悄然浮现的当下,有给人希望和提人精气神的作用,其智慧在于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谋划,对不合理现状的否定批判,在于人们对一种“应该如此”的更美好生活的“超越性”建构。这种“超越性”的追求,与其说体现在形而上的境界维度中,不如说更体现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宣言之中。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四个全面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