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历史经验

2015-10-21王浩斌

兵团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历史考验,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与整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并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教条主义并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风运动;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并将其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義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5)01—0054—05

[作者简介]王浩斌,男,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史,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萌芽、形成、深化和拓展的演变史。万事开头难,萌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上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萌芽时期具体指的是从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长达30年的历史时间,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历史考验,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全面而系统地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历史经验,这无论是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1]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来不怕同其他学说或社会思潮展开论战。从1919年至1921年的3年时间里,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其他社会思潮之间发生了3次比较重大的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营也进行了3次重大的整合:第一次是1919年7月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提出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观点,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场论战绝对不只是局限于李大钊和胡适两人的思想论战上,而是影响到了当时的整个新文化界。当时的许多社团都在展开相关的讨论,以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分水岭,新文化社团发生了大分化,一大部分社团成员在讨论中站在了李大钊一方,通过整合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更加强大。总的来说,“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论战,其精神实质是中国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实用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思想论战,基尔特社会主义又称行会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纷纷发文称颂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所宣扬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反对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实业、兴办教育,理由是中国实业不发达,还没有形成工业劳动者阶级。对此,李达、李大钊、何孟雄、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在《新青年》《共产党》《评论之评论》等杂志发表了《社会革命的商榷》《劳动者与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等文章,系统批判了张东荪、梁启超等的错误观点,认为中国工业产业虽然落后,但终究有了工业无产阶级,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重,命运更为悲惨,对革命的要求自然也更为强烈。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所主张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通过这次思想论战与整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营变得更加强大。第三次是1920年至1922年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无政府主义思潮之间的思想论战。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袁明熊不加区分地反对强权,崇尚绝对自由,既不承认资本家和政治家的强权,也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也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此展开了反驳,并将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袁明熊等无政府主义者清除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经过这次论战,马克思主义者的阵营得到了进一步整合。

马克思主义学说同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其实质上是中国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并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开展社会革命,要不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通过这三次论战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告终,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论战的过程中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也充实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阵营,进一步实现了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与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重要历史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并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论战与整合,同时也必须坚持明确的问题导向并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又一个重要历史经验。离开了明确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也就无法形成,甚至中国革命也就无法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意就是要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传播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就无法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1925年12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其目的就是为了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指导,弄清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2]当然,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首先的问题就是要搞清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途径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这个方法途径就是对中国革命实际做具体的调查研究。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度调查和研究,在《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观点。

“问题导向”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问题导向”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任何科学都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离开了具体问题的解决,科学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面向问题、来源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使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用毛泽东的话来讲,“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3]其二,“问题导向”并非只是强调“问题”或实际而忽视或拒斥“理论”,而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理论和实际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敦敦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4]另一方面,“理論和实际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后,“问题导向”体现了一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现了在“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关系问题上的“实际优先”,也就是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即我们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5]而不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6]由此可知,“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就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7]事实上,“问题导向”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教条主义并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萌芽时期,在如何对待以及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上,存在三类不同的策略选择:其一,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去研究“主义”,而是一点一滴地去解决“问题”。其二,在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种策略是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另一种策略则是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三,在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一种策略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或段落来应用马克思主义,一种策略是凭主观经验来应用马克思主义,还有一种策略是既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字句或段落,也不盲从主观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策略选择,通过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三次思想论战最终获得了共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第二种类型和第三种类型的策略选择,中国共产党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既有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有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同时还有后来张国焘、罗章龙的分裂党的反党教训。中国共产党在积极同这些机会主义(更主要体现为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七中全会扩大会议指出,“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8]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党的发展和进步,是从同一切违反这个真理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起来的。教条主义脱离具体的实践,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这两种机会主义的思想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9]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0]对中国的革命问题既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同时又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因而极大地促进了马克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反对教条主义并同机会主义作彻底而不妥协斗争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过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实事求是”的内涵做了诠释,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1]这种态度就是“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2]在毛泽东看来,这种态度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有的态度,是党性的体现,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态度,是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可知,坚定不移地反对教条主义并坚持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的又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经验。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策略选择,存在着教条主义错误路线与实事求是正确路线之间的斗争。因此,统一党内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前提,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毫不犹豫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风运动。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极大地提升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刘少奇看来,“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与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13]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也强调,“几年来的整风工作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使这些不纯正的思想受到了很多的纠正。今后应当继续这种工作,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更大地展开党内的思想教育……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4]经过延安整风,党内统一了思想,端正了党风、学风和文风,形成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5]通过整风,党内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重大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毫不犹豫地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整风运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萌芽时期得到的重要历史经验。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并将其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演变史,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萌芽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及教训的系统总结。从1927年4月在汉口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每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会对近几年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等党的领导同志也十分善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一文中,毛泽东系统总结了1924年至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将这段历史时期划分为两个重大的历史阶段:“自一九二四年开始的中国革命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阶段,即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阶段和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的阶段;今后则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16]认为前一阶段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政治合作之下进行的,但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同时也由于革命队伍中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这次革命战争就失败了;而后一阶段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已经形成了对于革命战争的绝对的领导权,在这一阶段,除了犯过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两个错误之外,还犯过了两个重大错误,一个是王明、博古的左倾机会主义,一个是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通过这次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得出了结论,“过去的革命战争证明,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17]当然,毛泽东认为这些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不能自然产生,而只能在斗争中形成。后来,邓小平对这段历史也进行了总结,“我们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道路。很长时期比较顺利,但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这个时期的后期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那个错误导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我们党被打入地下,被迫同蒋介石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从一九三五年开始,我们党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赢得了胜利。”[18]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重视总结自身历史经验的革命政党。

总结历史经验是需要方法的,而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937年7月至8月,毛泽东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写成了两部哲学著作《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这两部著作实际上既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著作,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讲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时,毛泽东举了1927年的历史事例来说明,“一九二七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受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打击,变得很小了;但因肃清了自己内部的机会主义,就又逐步地壮大起来。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19]事实上,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是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战争与战略问题》(1938年11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等著作中,都对中国革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甚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名词都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毛泽东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點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0]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原文中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由此可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萌芽时期,我党形成的又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史的历史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并将其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3][4][5][6][7][8][9][10][11][12][14][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800、798、801、799、802、955、1094、839、801、801、1094、1094.

[2][16][17][1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83、186、324.

[1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27.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235.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
新疆“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
借鉴历史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
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党思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越友好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