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5-10-21李海娜

新丝路(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语文主体地位兴趣

李海娜

摘要:为了克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把握住时代脉搏,创造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道精神大餐。还要树立“大语文”理念,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多种形式学习语文,感悟生活。此外,更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教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关键词:兴趣;大语文;主体地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高速发展和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传统语文的教学理念的弊端逐渐突出,教育界内外众多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的彰显。作为在语文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我也不甘人后,对过去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而认真的反思,本着“位卑未敢忧国”的初衷,结合十六年来在语文课堂上摸爬滚打的经验和体会,现将一点鄙陋之见披露出来,只当作引玉之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性、强烈的趣味性、睿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人文性构成了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因此,语文学科本应特别受学生欢迎。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据最近一份调查结果的显示,特别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仅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2.7%,这不得不说是语文课教学的悲哀呀!究其根本,固然有教学内容陈旧枯燥、考试制度单调僵化等一些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和灵活性,只是一味的满堂灌,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消减。正如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一位同学说的那样:“我们这个年龄,是个懂得认可自己、无拘无束的年龄。……我所渴望的,不止是课本上的那些模式型的课文能够满足的。我厌倦了读一篇毫无文采的短文,然后分段、改病句;我要的,是从语文教学中知晓学海之博、深触媒解世界之大。”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语文课堂上恰恰是学生最头痛,最不太感兴趣的内容,缺少的又恰恰是他们所渴求的,最想得到的东西,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又怎么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不仅如此,久而久之,还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泯灭学生的求知欲,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萌芽。这实在是教育界的悲哀呀!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课教学的内容必须要更新,要用那些学生喜欢的东西作为语文课教学的内容。也许有人要问:照你所说,学生不爱学的课文就不讲了吗?那么我们现行教材又有什么用?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教材中的课文是我们进行日常教学的范例,其中很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绝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教,让学生如何去学。例如《孔乙己》是一篇写于1919年2月的小说,距现在已有百多年的时差,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如果按传统的教学理念去讲,在有限的再三课时内大概只能让学生吃一顿“夹生饭”。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前些年被炒得异常火爆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于是就动员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编演了一个以“孔乙己与小燕子”为主人公的短剧。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在课下自由结组,读课文、写台词、找道具、录配音,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更令人欣喜的是,平时课上难讲、课文中难懂的问题,都在学生的反复排练中被轻易攻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关注生活,把握时代脉搏,抛弃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创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道精神大餐。

转换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从突破旧的课堂观念入手,营造“大语文”的教学氛围。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教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的目的不外乎把已学得的文字知识应用于听说读写各项交际实践中。因此,我认为语文课教学决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每周五节课,每节刘45分钟之内,而应当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学语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应当成为“大语文”的教学范畴和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在日常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渗透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上周会课,我总是根据事前了解的情况认真备课,上课时首先摆出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列举实例,作比较、打比方,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最后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希望。这样上周会课,不但能动之以情,而且晓之以理,学生在心服口服的基础上去执行学校规定,就显得容易的多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节周会课,恰好是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一个完整过程。坚持下来,学生在周会课上,学会了议论文读写的基本方法。这样作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得了知识,一箭双雕,又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要改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其根本立足点应放在转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形成了“师道尊严”、“教师为主导”等诸多观念,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不能说不对,不准学不会等一整套“一言堂”的僵化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市场。近些年,风起云涌的语文教改活动虽然一再把启发式教学推到前沿,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使得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定位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交流状态,这个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自上而下的“启”,要学生被动地“发”,结果却常常是“启而不发”。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单在课堂上多提几个问题、多讲几个故事、多用几种现代化的教学机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它需要我们从转变教学理念入手,真正实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由“总裁”变为“公仆”,唯其如此,才能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实效。比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按传统理念组织教学――读课文、讲字词、译句子、析中心――就很难让学生真正懂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相反,把课堂学習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就会有明显不同。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课下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课文的大意。然后,就课文的方方面面展开小组讨论。讨论中,学生们相继提出了诸如①为何写这篇“铭”?②陋室的如何陋?③座右铭、墓志铭能否与之并称?④两比(类比、比喻)作用等一系列极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后,学生的问题大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次教学实践给我很大启示:本来我要反复讲的许多问题,学生大多都能轻易解决了,学习目标也解决得有声有色。本来我要作为难点讲的部分,学生却通过另外的渠道突破了。试想,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按照教材、教参的规定模式和要求或者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经验”开展教学,我们课堂教学的45分钟又有多少时间是有效利用的呢?因此,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是重要而又迫切的。

摆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学生无目的、无边际地胡思乱想,“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做就走向了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因为学生毕竟还小,他们的常识和阅历还不够丰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还不够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这些小主人提供及时良好的服务,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排疑解难,获取知识,进而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应该牢记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的话:“教学必须为发现作准备,或至少级一定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发明的萌芽。”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著《怎样解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2]〔法〕卢梭著《爱弥儿:论教育(上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3]王深根、毛建华著《新课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语文主体地位兴趣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