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
2015-12-25冯自茹
冯自茹
“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是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意义的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育人的需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中职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中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阅读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一、道德品格与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而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具有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中职学生不喜枯燥、好奇心强,在这一时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故事、人物传记、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会产生触动。
例如: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赤子深情……
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达到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远胜于教师枯燥的说教。
二、理解和运用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教师都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课外书是“闲书”。这种想法,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产物。殊不知,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古今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对此都有过相关论述,例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鲁迅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语言文学材料可以实现六个“获得”: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获得语汇,增加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发展个性。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张三丰向张无忌传授太极拳,教几遍后问道:“招数可记得了?”张无忌说:“能记得了。”师傅则严命其细看细思,再演示几遍。张无忌高兴地说:“这回记得很清楚。”师傅连连摇头,令其再看再思。反复几遍后,师傅再问:“现在如何?”张无忌此时领会了“以柔克刚”的精髓所在,而忘记招数。师傅满意而退。
这情节乍看令人费解,细思则颇有道理。记得招数,是死记;记不得具体的招数,只将万般变化融会贯通,这才是学到了真谛。这就像学生学习语文,只机械地记下教师所教的语法或写作知识,并不等于真正获得了语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获得”,不断积累,才能把教师的“招数”变成自己的能力,并将之运用得游刃有余,此所谓“厚积薄发”也。
三、自主学习与习惯养成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还需要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这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地激发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语文,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信息收集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打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培养中职学生对多种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延伸,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资料显示,美国学校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4个特点:一是注重文学的传统与文学的形式,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词汇与书法、书面语与口语。二是内容广泛。要求读《奇异的年代》《国内外》《户外奇谈》《知名的美国人》《我们的文学遗产》等。三是注重实际运用,如食谱、处方等,涉及面相当广。重视现实教育、实际运用、生存能力,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不仅如此,美国学校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测试,学生任选书籍去读,然后通过计算机接受考试,记录成绩。重视泛读,重视阅读速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课外阅读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信息素养,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广泛大量获取信息。同时,他们从小学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培养了学生运用、处理信息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不及的。当今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中职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为学生获取广泛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爱国主义与素质教育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每个学生,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把母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语言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信息源,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语言结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文化结构,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遗传基因,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互相认同的文化表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和扩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核。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给中职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中职生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源泉。
中职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教育的成功经验,更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诉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