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反两讲”建设法治疏附
2015-10-21朱雪冰
朱雪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思路、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刚刚结束的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做出了具体部署,当前,疏附县各级党政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决贯彻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用好“五把钥匙”,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法治疏附”建设,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反暴力”,不断夯实稳定基础
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解决。疏附县坚持日分析、周研判,抓好打与防、打与教育、打与“去极端化”和打与信息化建设“四个结合”,收押了一批具有现实危害的犯罪分子,教育轉化了一大批被宗教极端思想蛊惑的群众,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依法开展严打行动,召开公捕公判大会,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工作,19名县领导直接抓18个重点村,选派9名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任重点村集中整治工作组组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法开展教育转化培训。疏附县按照“最大限度孤立、打击极少数,最大限度团结、教育和争取大多数”的原则,区别对待问题人员,开办县乡村三级教育转化培训班,建立了“能上能下”的教育转化机制。对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人员、收押人员中情节轻微人员等分批次、分阶段、分类别、分等级进行教育转化,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了问题人员由受宗教极端思想毒害控制→思想排毒→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转变。
“去极端化”工作深入推进。实行乡、村、学校、班主任“四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完善电视、广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广播电视节目,购买电视机发放至农户,成立维修队,免费上门服务,并探索看电视有奖问答活动,不看电视的问题基本解决。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行“财政补贴”文艺演出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文艺演出队和民间艺人的积极作用,建立村每周、乡每月、县每半年的文体活动制度,乡村开展文体活动常态化、长效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成立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加强网络“三非”治理,进一步铲除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土壤、净化了网上市场。
坚持“讲法治”,加快依法治县进程
突出普法宣传。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将“六五”普法宣传作为重点,与喀什地区大宣讲活动相结合,形成县乡领导、宣讲团、工作组、宗教人士“四位一体”宣传教育工作合力,实现乡、村、组、户全覆盖。成立宣传中心,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在电视、广播、《疏附宣传》开辟法治专版、专栏,绘制“依法治县”主题文化宣传墙和横幅标语,利用公众微信平台、政府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在全县形成了依法办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职能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充分发挥乡镇“便民服务大厅”“综治维稳中心”和村“便民服务中心”作用,推进了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规范化。聘请法律顾问团,对重大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通过集体讨论决定,确保科学决策。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及责任倒查等基本制度,以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依法行政效力。
严格公正执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行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和司法公开制度,保证执法行为公平、公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行执法监察制,由纪检、监察、人大、检察等有关方面组成执法督察组不定期地开展执法督察,加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今年以来,查处各类违纪行为30件33人。
坚持“讲秩序”,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落实社会安全防控措施。整合公安、武警、人武部、消防官兵等维稳力量,实行“混编联勤”,加强城镇社会面“网格化”巡控工作,切实将“2分钟、1分钟”处突机制落到实处。加大物防、技防投入,加快推进“大数据”网络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县城重点区域、乡村重点道路卡点监控探头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探索视频分控技术,实现公安和乡镇一套系统两个监控平台。
依法提升宗教事务管理水平。落实自治区党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宗教活动、讲经解经内容的管理。对非宗教教职人员登记造册,并将政治合格、现实表现好的非宗教教职人员有序吸收到教职人员队伍中,减少潜在对立面。加强宗教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切实做到对民族宗教问题敢管、会管、善管。严格落实宗教管理“三项制度”,随时掌握每个清真寺的活动情况和每个宗教人士的思想动态。
充分宣传教育发动群众。成立疏附宣传中心和县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大宣传、大揭批、大声讨”活动,通过电视、《疏附宣传》、大喇叭、文化墙(宣传墙、横幅标语)、文体活动、大宣讲、网络信息监管、联系宗教场所和宗教人士“八个全覆盖”,用“草根式”的语言,实现了宣传教育到人管用有效。各族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反恐维稳工作,形成了对宗教极端和暴力恐怖分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