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68例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分析

2015-10-21王远光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介入

王远光

【摘 要】目的 探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超选择性插管,行血管栓塞治疗,同时选择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经血管造影表现和内镜检查,68例患者的原发病灶为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35例、胃腸吻合口出血5例、Dieulafoy 4例、肿瘤5例。68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完全止血55例,止血不彻底10例,复发3 例,止血成功率为80.88%,止血效果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较好。观察组患者血浆NO 和ET-1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对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效果安全、有效。

【关键词】动脉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介入

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性病症,有时会因失血过多导致休克进而危及生命,很多患者初诊时出血原因及部位无法确定,内科及内窥镜治疗很难达到有效止血,传统的外科手术又有一定的风险性,且会出现不少的术后并发症。选择性血管造影大大提高了对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不仅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介入治疗还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彻底止血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对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61.23±4.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血便、腹痛和呕血。8例伴有失血性休克, 经过内科保守治疗1~7天未能控制出血或反复出血。同时选择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指标比较。

1.2介入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肠系膜上、下动脉和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出血灶或可疑出血病灶时再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并对出血灶的可能供应血管进行造影筛选,在明确出血动脉后,即行介入治疗。造影设备采用Siemens Ang iostar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以每秒3幅采集图像,计12s,造影导管为普通导管及微导管;造影剂采用优维显300 mg/ ml。栓塞材料用明胶海绵颗粒,注入量根据病变范围及栓塞后重复造影观察出血动脉是否被栓塞而决定。治疗前后分别用放免法和酶免法测定一氧化氮( NO) 和内皮素- 1含量。

1.3疗效评价 完全止血:介入治疗后3个月无再出血;复发:介入治疗后完全止血1周,但3个月内再出血;止血不彻底:介入治疗后仍有出血倾向。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数据行X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管造影诊断 经血管造影表现和内镜检查,68例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灶为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溃疡35例、胃肠吻合口出血5例、Dieulafoy 4例、肿瘤5例。

2.2治疗效果 68例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完全止血55例,止血不彻底10例,复发3 例,止血成功率为80.88%,止血效果以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较好。见表1。栓塞前肿瘤血管染色4例,造影剂外溢64例,经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观察组患者血浆NO 和ET-1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但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68例患者介入治疗效果

出血部位 例数 完全止血 止血不彻底 复发 止血成功率(%)

胃溃疡 19 16 3 0 84.21

十二指肠溃疡 35 31 3 1 88.57

胃肠吻合口 5 2 2 1 40.00

Dieulafoy 4 3 1 0 33.33

肿瘤 5 3 1 1 60.00

合计 68 55 10 3 80.88

表2 两组之间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NO、ET- 1含量变化(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2个月

NO(umol/L) ET-1含量(pg/ml) NO(umol/L) ET-1含量(pg/ml)

观察组 68 7.85±4.63* 102.36±6.57* 4.92±3.14# 74.65±4.53#

对照组 30 4.13±3.61 45.86±3.19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并发症 68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术后48h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2例出现低热,对症治疗后缓解,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可由消化性溃疡、术后应激性溃疡、吻合口小动脉破裂、血管畸形、弥漫性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1],出血量少、出血停止或由于动脉反复痉挛时,常规血管造影无法发现出血部位。造影剂外溢是造影表现最直接的出血征象,但由于出血病因的不同,只有30%~50%的患者能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2],而较多患者则为血管异常表现,如果是血管畸形病变会表现为静脉提早出现、动静脉瘘或见不规则扭曲成蚯蚓状的畸形血管团。部分血管可以扩张成囊样、瘤样表现。本研究中68例患者造影能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64例,因此造影时要观察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实质期及静脉期的各个时相,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直接征象是对比剂外溢入胃肠腔并滞留于局部,间接征象则为异常血管、肿瘤染色等, 所以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还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3]。本研究中68例患者采用明胶海绵动脉栓塞后,完全止血55例,止血成功率为80.88%,均未出现较严重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时由于血管内皮受损,刺激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产ET-1,进而诱导NO的生成引起血管扩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ET-1、NO的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2个月均比治疗前下降,说明栓塞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急性期应激反应,止血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良.血管内介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4,26(20):14-15.

[2]韦树长,苏江.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9(17):90-92..

[3]冯耀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3) : 142.

猜你喜欢

介入
基于功能评价体系视角下微电影广告语篇的研究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综合护理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论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服务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