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垣县蚩尤村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探析

2015-10-21李贺健

2015年37期
关键词:模式

李贺健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生态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笔者首先回顾国内外生态村建设的有关文献,其次以花垣县蚩尤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蚩尤村生態村建设现状,再次解析蚩尤村生态村建设模式的选择,最后阐述蚩尤村生态村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村建设;模式;蚩尤村

一、 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推进,生态村建设孕育而生。生态村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地区,1971年,世界上首个“生态村”诞生在美国田纳西州[1],1987年,Gaia Trust慈善基金通过创立丹麦可持续社区协会,才促使生态村概念形成,1991年,丹麦学者Robert Gilman发表题为《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的研究报告报告展示了全球各地发展成功的生态村社区,并且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生态村的概念[2],1994年,丹麦可持续社区协会通过互联网成立了GEN(全球生态村网络),推动生态村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国外生态村模式研究,如美国的Ithaca生态村模式[3];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发展居住区(Bed ZED)[4];日本的城市边缘型、典型乡村型、偏远山区型模式[5]。国内学者范涡河等(1986)提出了“生态农村”的概念[6],随后学者对于生态村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唐学玉(2006)提出适合杨凌发展的生态农业主导型、旅游文化依托型、特色产品开发型生态村模式[7];杨洋(2014)总结出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综合发展型、现代生态技术应用型、城郊农家乐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8]。

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村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助于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实现农村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花垣县蚩尤村为研究地区,该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植被保护良好,保留了很多苗族古建筑和遗址,对于生态村建设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分析该村生态村发展现状,其次解析生态村建设模式的选择,最后阐述蚩尤村生态村建设的启示意义。以期对花垣县其他生态村建设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蚩尤村位于花垣县城郊,属于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辖两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全村168户,共682人,山坡荒地1750亩,耕地面积840亩,其中稻地343亩,旱地497亩,区位条件较好,交通方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2014年,该村实现社会总产值达110万元,集体收入近30万元,人均纯收入3245元。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0%,实施卫生改厕,全村农户卫生改厕普及率达到95%,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建垃圾围,并运到镇垃圾处理场处理;推广清洁能源,基本普及了燃气灶具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废弃排放,提高了村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该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建设“大鲵养殖、大闸蟹养殖、休闲垂钓、林木花卉、精品果蔬、民族民间工艺、苗族文化旅游、农机服务”等八大特色产业,致力打造集绿色宜居、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现代农业、民俗展示于一体的农村综合开发示范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的先行先试的试点村。2008年蚩尤村列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1年列为湘西州农村综合开发示范村;2013年蚩尤村被湖南省绿化委员会评为全省绿色村庄;2015年该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三、 花垣县蚩尤村生态村建设现状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村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营造蓝天、碧水、村美、人和的环境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蚩尤村把村庄生态环境作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来抓。生态村建设需要从村落的道路、卫生、绿化等基础建设开始,大力改善村落道路硬化、人居环境、街道整洁面貌,目前,新修水泥路2公里,砂石路4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八成,超过九成的农户对自来水水质和口感表示满意,街道两侧建有13条排水沟,街道前中后个配有一个垃圾箱,街道的前后各有一个垃圾推放点。村庄绿化主要以村民房屋前的花卉树木为主,以及街道两侧的风景树。

2.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该村已完成农户危房改造138户,完成入村道路改造1.8公里,修建文化娱乐广场4.1亩;新建“三改”沼气池122口,完成水、电、农村清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流转500余亩;建成可同时容纳500人的高标准垂钓竞技池55亩;建成10亩大棚果蔬及双百亩秋冬蔬菜基地;新建苗木基地120亩,新造油茶400亩;成功养殖“兄弟河”大闸蟹,荣获省农博会金奖,并建成大闸蟹种苗基地72亩,完成大苗带土栽培蜜橘80亩;发展大鲵、竹鼠、山鸡、生猪等养殖专业户35家;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配套各类农机具34台套,总价值76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新建粮食储备加工中心;成立民俗文化表演团队和筹备新建民族工艺品加工厂,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特色文化。

3.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近年来,尽管蚩尤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自身不断萎缩,以及与现代先进文化接触相对较少,这些年来,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等情况,依然是农村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蚩尤村农民最普遍的娱乐形式就是聊天、做针线活、看电视,网吧、游戏室,桌球室也是年轻农民和农村学生热衷的地方。当前农村娱乐设施、场所和项目太少,蚩尤村农村基本没有文化室、宣传栏、篮球场、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

四、花垣县蚩尤村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

1.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选择依据

生态农业开发型的生态村建设的重点是特色产品的开发,生态建设则重点是根据本村历史条件发掘出来的一、二种既有市场潜力,又有地方特色,还能发揮资源环境优势的特色产品,将之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产业,以此达到带动村庄生态经济建设的目标。蚩尤村作为湘西州新农村建设综合改革示范点和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蚩尤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建成55亩的高标准垂钓竞技池、38亩大棚果蔬及双百亩秋冬蔬菜基地、120亩苗木基地,新造油茶400亩,完成大苗带土栽培蜜橘80亩。此外,发展“兄弟河”大闸蟹养殖70亩、大鲵试点养殖15户,发展竹鼠、山鸡、生猪等养殖专业户35家,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000多元[9]。

2.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理论基础

生态农业理论由美国学者Albreche 于1970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及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生态农业理论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蚩尤村的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中。

3.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

蚩尤村生态农业开发型生态村模式要以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它是一种生态农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建立以当地的土地资源为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动力,农村的沼气资源为纽带,农村的生猪、山鸡养殖业与瓜果蔬菜种植业相结合方式,例如当地的生猪循环养殖,通过对生态技术的转换和嫁接,利用农户的土地,在一个全密闭的环境下,把农户的厕所、沼气粪池、猪圈与温室结合在一起,形成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是在一个不超过80平米的温室内建立一个10平米的沼气池,在沼气池上面建一个大概15平米的厕所和猪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猪圈内部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两度,使得生猪生长周期有原来的10个月减少到当前的6个月,饲料量的加大,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原料,第一是生猪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使得温室内部的问题提高了几倍,可以提高蔬菜的生长条件,产业也会增加,质量也有保障,生产出绿色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是猪圈下的沼气池得到了日光的照射,可以解决南方冬天湿冷的技术难题。

五、花垣县蚩尤村生态村建设模式的启示意义

1.规划先行,进行科学决策指导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认清生态村建设的思路,制定科学发展决策,根据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蚩尤村制定本村生态村建设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态村建设,建立有效的资源节约利用机制,通过学习与借鉴蚩尤村生态村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村规划图。

2.因地制宜,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蚩尤村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了许多优势产业,已经探求了一条符合生态环境要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初步形成了“大鲵养殖、大闸蟹养殖、休闲垂钓、林木花卉、精品果蔬、民族民间工艺、苗族文化旅游、农机服务”等八大特色产业。农村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需要借鉴蚩尤村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农业生态主导产业,树立农业产业化、系统化的发展观点,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发挥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蚩尤村致力于生态农业发展,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投资最大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有力推进了生态文明村建设。根据武陵山地区自然资源特点,走特色的发展道路,是推动武陵山地区生态文明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武陵山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要发挥山区景观优势,突出生态学特性,充分利用山区绿色植物对环境的调节功能,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来发展生态农业。

4.双管齐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同步进行,近年来,蚩尤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该村建立的读书文化站,为全村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消息发布平台,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科技、法律等信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借鉴花垣县蚩尤村的生态村建设模式,其他武陵山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也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管齐下,以建设和谐、文明、生态村庄为目标。紧紧围绕“六化”标准,不但下大力抓好硬化、绿化、净化等硬件建设,还要将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到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上,狠抓文体活动经常化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京平.全球生态村运动述评[J].生态经济,2000(4):46-48.

[2] Robert Gilman.The Eco-village Challenge[J].In Context,1991(29):10-14.

[3] Andy Kirby.Redefining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at the ecovillage at Ithaca:A case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 Psychology,2003,23(3):323-332.

[4] 周小玲.低碳社区典范:零能耗的贝丁顿社区[J].世界科学,2010(4):26-27.

[5] Kazuhiko Takeuchi,Yutaka Namiki,Hiroyasu Tanaka.Designing ecovillage for revitalizing Japanese rural areas. Ecological Engineering[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8(11):177-197.

[6] 范涡河,史进,王法尧等.农村庭院生态系统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8):30-32.

[7] 唐学玉.杨凌区生态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8] 杨洋.陕西省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9] 周名猛.文明播阡陌 新风沐乡野——记全国文明村花垣县花垣镇蚩尤村[N].团结报,2015-03-26.

猜你喜欢

模式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