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015-10-21刘阿娟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语言环境因材施教

刘阿娟

摘 要: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仅把它看成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志,还看成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阅读能力谈了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师生协调;因材施教;语言环境;能力协调

一、要注重师生协调

要实现师生协调,就必须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学习时就能独立思考。因此,在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中,必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配合,始终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教师要像一位熟悉路径的向导,熟练地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索知识,锻炼能力。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和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使师生之间构建起沟通感情的桥梁,彼此融洽一致,默契融合,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文中的三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在此基础上,再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奇石的形状与姿态,这时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敢学、乐学、善学。

二、要注重因材施教

传授与学法是为了培养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抓住课文重点,解决课文难点,把握课文特点,借以正确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必须从教材特点、课文内容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可盲目照搬硬套人家的做法。比如,几个段落结构基本相同的课文,可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具体使学生学好一个段,再放手让其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各段。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弄清“这一段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哪些句子中具体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它与大海、西湖的水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回顾、掌握学法。学生就能悟出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所用的学习方法: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出这些特点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最后体会作者用大海、西湖与漓江水比较的方法,这样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去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设立图书角、小小广播台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我今年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就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不管任何时候都坚持用普通话和同学们、老师交流,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设立红领巾广播站,长期坚持下来,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要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协调配合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观察思维的能力等等。阅读教学虽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主,但还应注意各种能力的培养协调配合,互相促进,同步互补,平衡发展。

1.朗读和默读的训练

朗读和默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是积累语言材料和掌握语言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书面语言理解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读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理、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又为说与写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就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朗读默读的训练应占较大比重。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我先范读,以激发学生自读,让学生在整体上感受“黄山怪石有趣极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默读,感受词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层次,体会文章基本思路,最后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体会黄山石头的奇特。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課文,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2.听的训练

读是从书面上理解吸收,听则是从口头上理解吸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课堂上学生不少时间都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听的训练,如听讲解、听朗读、听提问、听回答、听讨论等等。听的训练抓好了,对独立阅读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都很有帮助。教师要对学生从严要求,做到听的时候精神集中,边听边想,务求理解。例如《长城》一文中的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才”字需要重读,如果范读时能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不易。

3.说的训练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讨论等等都是说的训练。学生在说之前要经过观察、思考,然后才能较好地进行口头的表达,口头表达反映了其理解的程度,所以说的训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理解表达几方面的综合训练。在训练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对说的训练应当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高年级,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组织语言的时间,不要求匆忙回答,不搞问一句答一句的形式,以便学生能够从容、有条理地发表比较完整系统的意见,这样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和口头表达力的提高都具有好处。

4.写的训练

这里说的是阅读教学中课堂上的抄写、听写、造句、编写段落大意,全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阅读文章过程中的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以及心得、写读后感等等有关动笔方面的训练。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就会有利于读书。这方面的训练抓好了,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对形成自主读书这种终生受用的能力和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堂上的阅读训练与课外的继续阅读实践都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向课外阅读延伸,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应有目的地、有指导地进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作基础,求知欲强,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必须很好地组织、指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在课内教学中注意总结学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去进行课外阅读实践,尽量做到学习一篇文章时,能阅读一两篇有关的课外文章或某本书籍。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桂林山水为什么那样秀丽》一文;再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王尔德写的其他童话。

总之,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梁巧茹.阅读及阅读能力的形成[J].甘肃教育,2003(Z1).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语言环境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