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2015-10-21王静何云峰冯曦鹏
王静,何云峰,冯曦鹏
(1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王静1,何云峰2,冯曦鹏1
(1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对于构建和谐高校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舆情内容、舆情管理和舆情载体有其特殊性,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复杂化。笔者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出现的舆情信息混乱无序、舆情主体的非理性、舆情管理的消极应对和非主流文化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情感、价值、环境、管理四方面提出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舆情的主要阵地。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在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1]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想意识的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它们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群体极化效应等也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网络不良舆情的扩散,减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及管理,强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建设。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网络平台在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那么大学生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特殊领域,有其独特的发生要素:舆情主体—大学生;舆情内容—“校本和非校本”的热点事件;舆情客体—现代化网络互动工具。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利用现代化网络互动工具,例如校园网站、校园论坛、QQ群、微博等,对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校内外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因其独特的发生要素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舆情载体的多样性
互联网摆脱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使网络信息传播与人际互动渠道更加多样。社交网站、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等都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流程简单,信息传播速度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大学生是现代网络传播媒介最为重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工具,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摆脱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便捷。
(二)舆情信息的丰富性
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事件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网民的舆情。在巨大的信息库资源中,我们可以在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者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其参与的舆情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到地区局势的冲突;从对后勤服务的不满到痛恨社会腐败现象;从校园里的伤害案件到国外的“颜色革命”,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
(三)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的舆情表达有独特的特征。首先是大学生的个性化。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2]81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里,每个大学生都是主角,他们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对自我的思考,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甚至宣泄不满情绪。其次是大学生的群体性。大学生群体的性格、价值取向都很相似,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但是其心理不成熟,辨别能力差,面对网络中出现的偏激言辞,由于“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和“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极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四)舆情管理的难控性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得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同时网络上存在各种虚假信息、不良言论,给舆情管理者对不良舆情的有效控制带来了难度;其次,根据上述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比例很大,同时,他们的网络社交时间约占总体的69.9%,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程度很高。[3]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情绪化或者网络暴力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网络管理的难度。再次,部分高校网络教育和网络技术的滞后弱化了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力度。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环境:网络的虚拟性、不可控性,容易出现舆情信息混乱与无序的状态
网络技术因其传播快捷、高效等特点,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互联网信息相对混乱。一方面,在巨大的信息库资源中,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同时存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以及辨别能力匮乏,对于信息的采集往往会浪费大量时间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媒体功能的不断强化,网络中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或散播谣言的行为有所增多,导致校园网络舆论公信力下降,并且影响大学生对校园网络主流舆论的信任及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
(二)舆情内容:网络舆情传播的非主流文化趋势明显,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小觑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传播、碰撞,非主流文化正是借助于网络才得以盛行。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盛行使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它为其价值观的形成增添了新时代元素,拓宽了价值观念的视域。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很多大学生通过仅追求视觉效果的文字和图片来彰显个性,同时非主流文化中倡导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及渗透着的西方意识形态严重毒害大学生的思想和理想信念,影响他们对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念的认知。
(三)舆情主体:网络环境的开放虚拟性,其在网络舆论中非理性现象也不容忽视
部分高校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使大学生表达利益的正常渠道不畅通,他们选择通过自由、平等的网络平台发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一些非理性现象。首先是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失范问题。由于大学生群体个性多元化,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与他人交流中难免产生矛盾,或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得不到重视,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语言宣泄;其次是虚假舆情泛滥。一些网民制造虚假信息充当舆情,通过网络虚构事实、诬陷他人,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再次是大学生的群体极化现象。一些网络中的偏激言辞很容易在短时间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大学生群体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情况下,对这一事件的对象进行集体的道德审判,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四)舆情管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与难控性,导致高校舆情管控乏力甚至消极应对
网络舆情的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技术,而且要及时转变对舆情危机的观念,但是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判断和预测,导致管控乏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危机意识不强,回应速度慢。很多高校目前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仍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信息传递不畅以及自身舆情意识不强,面对一些敏感舆情事件,管理人员反应迟钝,被动应对;二是简单控制封堵网络舆情而忽略引导。过去部分高校将舆情事件视为洪水猛兽,往往采用“围追堵截”或者“冷处理”的方法淡化舆情事件的影响,这种管理理念不仅不能消解负面舆情信息,而且容易激化矛盾,造成“次生灾害”。三是舆情工作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部分高校都比较忽视网络舆情预警与研判,在舆情形成后才去了解学生的诉求,忽视事前预警。面对大量的信息忽视研判工作,将有的信息误认为是舆情,浪费资源,将有的舆情误认为是信息,引发舆情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优化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占领网络制高点、主导网络话语权
非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的大量涌入为人们滋生负面情绪提供了重要土壤。因此,净化舆情环境,也是净化舆情的发生环境。首先要完善校园网络舆情主流网站。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主流网站,推动特色网站的发展和壮大,以校园网络主页为龙头,以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多种形式为特色,抢占网络舆情阵地,构建全方位的网络宣传体系。其次,加强网络媒介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校园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信息员、网络时事评议员对校园网以及其他相关网站的日常监督,并设立相关机构受理网络不良信息的举报,做到认真核实、处理;再次,加强高校网络法制建设,促进网络规范的形成。高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杜绝制造、传播谣言、蓄意诋毁他人以及网络炒作群体事件的恶劣行为,进一步规范网络秩序,维护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安全。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扬传播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
中共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4]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社会,都必须引导大学生敢于去面对多变的、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认清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做出自己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认同。当前,网络舆情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失范现象不断出现。对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情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以大学生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诚信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其价值观和理想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以学雷锋为契机,在校园网上营造学雷锋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宣扬社会主旋律,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氛围。
(三)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在舆情引导中的催化作用
现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网络舆情的建设说到底是人心的建设,而情感则体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在当前公众消极情绪普遍存在,负面舆论不断爆发的网络社会中,搞好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畅通学生利益诉求渠道。如高校管理部门开通官方微博,与学生适时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组织机构等正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其次,高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学生面对网上一些具有煽动性、感染力强的消息时易盲目冲动,产生一些消极情绪,高校职能部门要重视大学生情绪的转化与疏导,深入分析其原因,对其生活、学习上的困惑及时关注,通过以情入理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和,困难得以解决。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与研判机制,完善舆情检测与管理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舆论的交互性与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一些虚假信息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影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制定一套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方案。高校职能部门应制定一套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其次,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对网络信息和舆论进行实时监测,立足舆情的采集以及舆情的研判。完善舆情采集的制度建设,实现舆情信息的有效采集,同时,立足舆情研判,选择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为研判内容,完善研判流程,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再次,及时将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反馈,促进实际工作的进展。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及时将搜集到的大学生的意见进行反馈,把大学生的诉求转化为制度政策,使高校领导决策体现学生的利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总之,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及舆情管理者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开的中央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5]所以,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要从价值观、情感和机制上进行必要的控制及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才能正确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才能使高校赢得网络舆情良好发展的话语权,实现高校和谐发展。
[1]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2-3[2015.6-10].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02/03/c_127453226.htm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冯锐,李亚娇.大学生网络社交方式及社交行为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 (6):78.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5-6-11].http://www.workercn.cn,.
[5]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2014-2-28[2015-6-11].http://www. js.xinhuanet.com/2014-02/28/c_119540360.htm
(责任编辑 杨晓娟)
Wang jing1,He Yun-feng2,Feng Xi-peng1
(1.Institute of Marxis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2.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G64
A
1673-2015(2015)04-0075-04
201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网络思潮与青年学生舆情引导研究”(2015003)。
2015—02—20
王静(1989—)女,山西晋中灵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