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以长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
2015-10-21栗香翠郭佳
栗香翠,郭佳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以长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
栗香翠,郭佳
(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求,能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在校生英语水平需求参差不齐的尴尬局面。本研究以长治学院为例,分析了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并得出一些启示。结果显示:分级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此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的英语分级教学。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语言输入假说;i+1理论;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归类,根据其不同英语水平实施分级教学。使低水平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而高水平学生达到要求的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使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一个更高的台阶”[1]。随着高校教育方针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各高校大量进行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但随之而来的状况是: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主要参考其专业成绩,他们的英语成绩往往悬殊很大。分级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自得到应有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自的英语水平,有效地解决了高校里不同层次学生需求不一的尴尬局面。
一、分级教学
(一)分级教学的内涵
分级教学是指教学工作者参照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和水平为依据,把学生分为好、中、差等不同级别来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估手段,最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在各自能力范围内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此实现成功的教学目的[2]。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应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紧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趋势,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该假说中的i+1输入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引导我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始终,该理论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必须要先获得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公式i+1即为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其中i是指每个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而1则指在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时,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语言材料[3]。此理论强调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时,对语言输入的信息量要适质适量,如果语言输入材料过多或过难,即i+2的状态时,就致使学习者无法消化,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样如果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所获得的语言输入信息多少或其输入语言水平接近或甚至低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即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也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难以收到较好的语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规律,使其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从“i”阶段到“i+1”阶段的语言知识过渡(Krashen1982;1985)[4][5]。当教师面对参差不齐、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时,采取一刀切、大包揽、统一的英语教学方法肯定无法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合理、充分的提高。对其实施分级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其输入一定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最大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水平。
二、长治学院英语分级教学的实施现状
国内较早实施英语分级教学的是于1985年就开始实施的上海交通大学,该校在分级教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国内其它高校该校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6]。长治学院自2014年9月首次在非英语专业新生中实施英语分级教学,分级教学在全国很多高校已开始实施,但在山西新建本科院校中长治学院是第一所开始实施的院校,因此对该校分级教学的研究对其他同类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分级原则
1、分级依据和层次
按照学生高考成绩或在新生入学初统一进行英语水平测试,以系为单位、按既定比例分别编入A、B、C三个等级,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2、层次比例和划分方法
以系为单位,按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学生总人数的25%编入A级班,依次B级班为总人数的45%,C级班为总人数的30%(音体美三个专业学生直接按C级班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如上述学生却又成绩优异者欲进入A级或B级班学习,可向所在系、教务处逐级申请,由教务处统一进行考核,达标者跨系编入相应的级班)。
各系同届学生中只设一个C级班,对于人数少的系别,不再开设C级班。具体分级方法如下:
第一、新设立的系部分级:若一届仅有2个行政班级,依照成绩依次只划分出一个A级班(总人数的45%)和一个B级班(55%)。
第二、一届招收学生数在260人以内的系别,按一定比例分A、B、C三个级别。具体比例为一个A级班(25%),最多2个B级班,一个C级班。
第三、一届招收学生数在260人以上的系别,设2个A级班,2个或2个以上B级班,一个C级班。
(二)升降级规定
升级制度是参照学生的期末成绩决定是否升入上一级别。每学期允许同一层级别总人数的5%升入上一分级。不允许跨越升级,即不能从C级直接升入A级。
相反,凡在本层次的级班里缺课、超出学校管理规定、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有其一者下学期自动降到下一个级班,不及格者参加下一级班补考。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课程由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组成,均为必修。前三个学期全部按照分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周学时为4,每周分配2学时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剩下2学时用以听力和口语训练(单双周循环);最后一学期的后续课程选课仅在A、B级学生中开设,C级学生仍使用原教材顺延教学。
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启示
(一)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分级依据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首先要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级,但对于分级的依据和采用的方法各个高校有所不同,长治学院由于是首次实施分级教学,本学期姑且采用新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分级的标准,以成绩由高到低以此分为三个级别班。纵览全国其他高校分级的依据:各高校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级,宁波大学的分级是根据新生的高考成绩;苏州大学、山东大学等为学生专门进行了分级考试;湖南大学让新生入学后进行网络机考,以此测试成绩对新生进行分级,这种省时省力又准确公正的分级考试方式不失为今后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改革的方向[7]。在对随机抽取本校分级学生并对其访谈中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能结合高考成绩和入学分级考试,这样更能体现出分级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平性,因为学生中不乏存在着高考英语发挥失常,不能真正体现其英语水平。胡萍萍[7]对浙江师范大学428名学生的调查中显示:近90%的学生认为分级教学应结合高考成绩和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共同作为依据。单香珍[8]等也指出分级教学中应参考高考成绩,通过学生的摸底考试来制定分级方案。这样做能有效地避免偶然性,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分级分班。
(二)分级教学中升降级管理制度
长治学院在分级教学中也实行了动态的学期分级制,根据学生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和日常表现可进行相应的升级或降级,其中升级制度是按照学生期末成绩来评判,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按一定比例进入高一级的级班学习。这种单一的测评依据不免会使学生只注重分数和成绩。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测评也需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和准确的评估体系。教师应采用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方式。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从中所反映出的学习状态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估,多采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课后作业评定、课外项目参与、学生自评和互评、平时测验等形式。终结性评估是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多采用期末测试的形式。比如胡萍萍[8]对浙江师范大学8个B级实验班采用了不同于其他级别班级的评估体系,并结合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方式,即网络在线测试成绩(10%)、口语和平时成绩(各15%)和期末成绩(60%)。教师不仅要结合这两种评估方式,而且要根据各级别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结合测评方式。形成性评估的主体主要是各级班的任课老师,不同级班的任课老师在对学生形成性评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己很大的主观意识,有很大的弹性。所以教师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
(三)学生的日常管理
经过一学期的分级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分级教学使传统的自然班授课改为分级班授课,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变少,大部分学生只有在上英语课的时候相见,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的相互交流也相应变少。同时原有自然班的学生干部已无权对新班级实行管理,使学生往往趁机迟到、旷课等发生违规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非音体美重新组成的C级班学生来说,他们本来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学生间的学习兴趣,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出现恶性循环,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级别班级的管理,可以自己为班级任命相应的班干部,在英语课堂把分级班级转换成自然班的形式,使他们在这个英语分级班里各司其职。除此之外,针对各分级班的学生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式,满足了个体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同时能合理、有效地整合师资力量,有效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步伐。长治学院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才刚刚实施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还处在实验摸索阶段,尽管有国内很多兄弟院校的典范参考,但实际实施起来依然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对该校的分级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不足之处试图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还未实施分级教学的同类院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进一步地推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1]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8-30.
[2]王晓梅,彭灵芝.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与时间探讨[J].经济师,2007,(9):143-144.
[3]李炯英,戴秀珍.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山东外语教学,2001,(1):54-58.
[4]Krashen,S.D.1982.PrinciplesandPracticein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
[5]Krashen,S.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6]刘小权.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2011,(13):208-209.
[7]胡萍萍.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几点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3):108-112.
[8]单香珍,庄丽.谈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07-108.
(责任编辑 郭佳)
LI Xiang-cui,Guo Ji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H319
A
1673-2015(2015)04-0068-04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改革研究”(GH13116);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研究”。
2015—05—11
栗香翠(1980—)女,河南林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语用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