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述评

2015-10-21沈锞

长治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译诗汉译新诗

沈锞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述评

沈锞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和文学嬗变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学形式都上演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而作为文学最高形式的诗歌也不例外。传统诗歌模式反映了一定思想意识形态下思想的禁锢,已无法满足当时诗人对自由和民主的需求,他们转而寻求于诗歌翻译,开创诗歌新形式。而这些译诗进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典范,为中国新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诗歌及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四时期;英诗汉译;影响;新诗

一、引言

诗歌在中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自其诞生之日起,历代文人墨客皆借用诗歌抒发内心需求,对当时社会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新诗运动是中国整个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以英诗汉译更是其中一颗耀眼明星,指引着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然而,英诗汉译自发轫之时就历经曲折,面对社会、文化等多重阻碍,步履维艰。从新文化运动以来,这一文学形式逐渐走向成熟,英诗汉译作品日益增多,规模更加庞大,呈现出一定特征,开创了中国新诗繁荣发展的宏大局面。

由于这一时期对文学翻译的价值体系认识逐渐全面,因此,英诗汉译不仅仅是一次翻译活动,更是思想启蒙的桥梁,精神追求的寄托。这一时期的诗歌翻译孕育着新思想,新文化,为整个社会注入新鲜血液,不仅为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扫除了障碍,并且促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流,领略异国文化和精髓,呈现新特点,新趋势。

二、五四时期英诗汉译产生的政治背景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的佛经翻译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堪称翻译的两大高潮,而近代的文学翻译成为第三次翻译高潮。其中的诗歌翻译在这十年之间更是堪称中国文化交流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发生于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场文学的大变革,堪称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旧的诗歌形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外来新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时,诗人对自由、民主以及个性解放的渴望空前高涨,僵化了的诗歌形式无法满足此需求。因此,英诗汉译逐渐流入中国,为一潭死水的诗歌注入一股清泉,涓涓而流。英诗汉译是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彻底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民智,宣扬了民主自由。追求走出去的政治视野为英诗汉译提供了一定的政治保障,而英诗汉译又促进了政治的改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新青年》等一系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英诗汉译呈现新形势,新特点,开创了诗歌翻译的新纪元。

二、英诗汉译发展的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作为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每个时代均彰显着独特风韵。从诗经,楚辞,汉魏时期的乐府诗,进而到唐代,迎来诗歌的高度繁荣时期,到了宋代,另辟蹊径,词曲盛行,格律诗达到巅峰,但到了明清时期,诗歌无论从格式还是形式上都已僵化,只有在复古的道路上迂回攀爬。[1]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势必会出现,并引领诗歌的繁荣发展,而英诗汉译正是为这一变革而生,担当此重任。

英诗汉译在此阶段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据钱钟书和马祖毅先生查证,最早的英诗汉译为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2]此外、梁启超的节译《哀希腊》、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也共同拉开了英诗汉译的序幕。作为一种新事物,崭露头角的英诗汉译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封建制度和落后文化制度的冲击。由于诗歌本身语言、形式和韵律对译作要求颇为严格,翻译文学中心地位仍未确立,国人所译作品大多套用中国传统古体诗,可谓“戴着中国传统古体的枷锁跳着西方的舞曲”,因此与民主自由的需求相去甚远,故发展步履维艰。

五四时期恰逢中国政治、文学、乃至社会的急剧变革时期,一度以旧体诗形式出现的诗歌阻碍了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制度的脆弱。当时先进的诗学家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不得不开辟新天地,把目光转向英诗汉译,以求带来一股清凉之风。

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引发了诗界革命,拉开了旧体诗革新的帷幕,随后几年新诗活动蓬勃展开。当时中国的诗歌陈腐僵化,只有借鉴西方先进模式,才能达到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焕然一新。胡适在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自序中就称《关不住了》是我新诗成立的新纪元。[3]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诗汉译在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译诗家的百家争鸣

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社会的标志,1917年成为文学的分水岭。因此,1917年之后十年间的诗歌翻译成为研究的历史阶段。

英诗汉译早在清末时期就已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翻译家们着眼于诗歌,宣扬西方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据考证,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英诗汉译作品应是严复于1898年所译《天演论》时引用国外诗歌。从1917年至1927年,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译诗家们,翻译外国诗歌作品,引领各自之独韵,以中国之风传达西方之意,呈现百家争鸣之局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适、郭沫若以及后期的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所译之诗给文学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为英诗汉译注入一股清澈之泉。

胡适堪称中国白话译诗的“急先锋”,也是白话诗创作的第一人。他在策划新文化运动初期就曾提出过:“我们决心做两件事:一是不作古文,专用白话作文;二是翻译西洋近代和现代的文学名著。”[4]256而胡适通过译诗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他的译诗风格给人完全以耳目一新之感,不仅完全打破旧体诗风格,不留旧体痕迹,而且采用纯粹的白话。从1920年出版的胡适之《尝试集》可以看出,所译《老洛伯》、《希望》、《关不住了》三首诗均采用白话进行译作,打破诗歌律和音韵的束缚,使西方思想更加易于国民接受。凭借一首译诗,胡适开创了白话新诗的先河,诗歌因此从贵族阶层走向平民阶层,促进了思想解放,也为以后新诗的发展与诗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郭沫若也是英诗汉译史上一位重要的领军人物。1921年,紧跟胡适,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女神》。郭沫若的大部分所译之诗来自于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尤其深受惠特曼、雪莱等的影响。他以翻译诗歌为最,一生翻译三百多万字,译著30多种,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贯穿其多部作品之中。郭沫若曾经说过:“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5]由此可见,雪莱诗歌中所宣扬的个性解放思想和自由民主在郭沫若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影响其一生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属于后五年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前人相比,他们在译诗中更加重视翻译名著,增强其艺术性,在理论观念上也逐渐倾向于品味西方诗歌的审美情趣。闻一多所受济慈的影响较深,是为艺术而生,提倡“三美”原则,促使诗歌翻译再上新台阶。在诗歌翻译中,闻一多是一个诗歌翻译艺术的实践家、一位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诗人。[6]91闻一多曾给梁实秋的一封信中说过:艺术的主张是他的主张,要以美为艺术的核心,甚至要永远生活在艺术之宫。[6]91追求音乐美、色彩美、建筑美是闻一多诗歌翻译的毕生追求。此外,闻一多打破传统诗歌创作形式,引入十四行诗,运用不同的押韵表现形式翻译西方诗歌作品,展现了先进思潮。

四、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特点和趋势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呈现多元化趋势

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作品数量繁多,一方面涵盖范围广泛,著名作家作品与不知名作品。另一方面所选译诗的国家也较为广泛,还包括一些转译作品。这些译诗大多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爱国救亡成为大多诗歌主题,但也有大量的启迪国民思想,追求民主自由,反映劳动人民的题材,呈现百花似锦的局面。例如,刘半农等人所译的《缝衣曲》展现了缝衣女内心的痛苦绝望。劳苦大众的贫困生活在胡适所译的《老洛伯》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一朵红红的玫瑰》则体现了爱情的贞洁和美好。

(二)政治目的更加明确,艺术性逐步凸显

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在早期可能注重思想政治,但是随着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更加关注其艺术性。1917年初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重点在于破除封建主义的枷锁,打破旧文学的束缚。诗学家们进而借鉴西方先进模式,担当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利器。忧国忧民,感时伤怀,启迪民智成为当时多数译诗家的政治目的。例如,郭沫若所译的《西风颂》很大程度上给当时的中国人以希望和信心,充满了自由和民主,向前勇敢的走去。

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译者们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目的性。翻译家们采用创新形式翻译西方诗歌,使民众更加易于接受,从而启迪人们的思想。运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的思想,白话文体趋渐盛行,冲击原有旧文体形式,催进了新诗的出现。译诗较强的艺术性给人以美感,如徐志摩所译诗《夜莺颂》等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三)浪漫主义成为英诗汉译的思潮

五四时期的英诗汉译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的倾向。在同一时代,西方的浪漫主义盛行,浪漫主义诗人奉行的自由平等及民主等一系列思想与当时中国译者急需寻求新形势相吻合,译者们纷纷聚焦于翻译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汲取先进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宣扬爱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探索新形势,寻求个性解放,为中国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带来一股浪漫之风。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当时在英诗汉译中的比重几乎达到50%,包括雪莱、华兹华斯、拜伦、济慈以及惠特曼,他们在这一时期保持着主流趋势。

五、英诗汉译的历史意义

(一)对新诗的促进作用

五四时期,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使文学逐步走向现代化。其中的诗歌挣脱了旧诗体的牢笼,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为中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卞之琳先生曾经说过:“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正如大家公认的,往往根本不可能,译诗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新诗的各种体式也都是在翻译诗歌的影响下得以建立和完善的。[7]在英诗汉译中,一方面新诗的形式打破常规的格律,更加注重运用白话文及独特的韵律,使英诗汉译更加趋向多元化,如胡适所创白话文体,徐志摩等人开始把西方的十四行诗引进中国。另一方面英诗汉译的创作技巧如韵律、节奏等日臻成熟。

(二)促进自由民主观念的传播

这一时期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相吻合,文艺复兴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也通过英诗汉译传入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颇受封建主义压迫,心中有一腔热血却难以抒发,此时的浪漫主义思想恰好提供了平台。这些英诗汉译作品大都含有反抗、追求民主自由、探索个性解放的思潮。很多反映劳苦大众的疾苦生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着人们发现自我,探寻救亡图存。英诗汉译活动通过破除旧文学而实现新诗的创造性发展,对当时的文学改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性作用。

六、小结

五四新诗中的英诗汉译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处于社会、文化、文学变革的重要时期,英诗汉译也彰显了时代的鲜明特征,为当时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给与文学上的助力,占据诗歌舞台的重要位置。众多诗学家对诗歌体式的创新与探索都为以后的新诗发展奠定了基础,催化了新诗革命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集政治、文化、语言等多重目的于一身的文学形式,英诗汉译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辉。然而,对某些特点的研究仍旧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度研究。不过,随着翻译的发展,此类研究必将日益完善。

[1]唐嫱.五四文学变革中汉译英诗及其对新诗运动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5.

[2]徐剑.初期英诗汉译述评[J].中国翻译,1995,(4):42-45.

[3]王云英.论五四时期英诗汉译的现象及其历史意义[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 46-47.

[4]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5]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序[J].创造季刊,1923,(4): 19-30.

[6]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卞之琳.五四以来翻译对于中国新诗的功过[J].译林,1989,(4):187-188.

(责任编辑 郭佳)

Shen Ke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453007)

H315.9

A

1673-2015(2015)04-0064-04

2015—03—09

沈锞(199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主要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诗汉译新诗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新诗之页
听他吟她的《歌》
新诗画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