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烛照下的女性心理写实
——论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15-10-21周德蓓
周德蓓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精神分析烛照下的女性心理写实
——论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周德蓓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施蛰存的都市小说关注着生活于精神夹缝中的女性,运用精神分析手法洞穿女性的潜意识世界,剖析女性精神世界的困顿与挣扎,关照现代都市繁华架构背后隐藏的心理创伤,透析出不同层面女性隐秘的心理现实。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折射都市心理景观的棱镜,彰显出现代都会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化现象,表露了现代知识分子对都市精神危机的人道主义关怀。
施蛰存;女性形象;精神分析;精神创伤
20世纪30年代霓虹绚丽的上海受到资本主义的浸渍,西方文艺思潮纷至沓来制造出纷繁复杂的文化氛围,摩登的现代西方文化未必能深入大都会的层层肌理,十里洋场糅合了西方物质化潮流和东方古老传统观念,同时也交融着矛盾与彷徨。“新感觉”派的三位作家是流连于繁华中的典型都市人,他们将都市作为文艺的审美对象,描写卷入文化撞击漩涡的都市人的生存世相,勾勒出斑驳陆离的都市风景线。特立独行的“新感觉”派作家由于深受外国文艺思潮的洗礼,创作手法迥异于主流“左翼”文学集体主义倾向,用现代性的笔法书写都市饮食男女的悲欢琐事,他们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便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刘呐鸥钟情于勾勒灯红酒绿大都会里肆意周旋于男人间的性感尤物,穆时英执着于精细地描摹女性诱惑撩人的体态。与刘、穆二人多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不同,施蛰存青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心理分析小说家显尼志勒的创作,他精通英文和法文,常年择优翻译外国的诗文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素来喜爱李商隐缠绵悱恻的风格及李贺奇谲诡异的想象力。施蛰存拥有敏感多思的先天个性气质,生长于风景旖旎的苏州、松江小镇,江南的亭台楼榭赋予他感伤怀旧的情结,加上欧风美雨的常年浸润,使他对人物的精神世界格外关注。生活在都市精神夹缝中的女性便是施蛰存折射都市心理景观的棱镜,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是都市心理现实的真实写照。
一、追忆似水年华迷梦中的温婉倩影
湖光潋滟的杭州、烟雨空濛的苏州及曲径回廊的松江都是施蛰存流连忘返的故乡,典雅的江南水乡的书斋绣房增添了作品古色古香的韵味,江南小镇的生活往昔时常萦绕在都市旅居人的心头。代表作《梅雨之夕》用清新自然的笔调铺陈出都市华灯初上时的朦胧,濛雾为街上来来往往的事物都遮上暧昧的面纱,曳着伞漫步于淙淙细雨中的“我”感受到别样的情趣。雨点滴沥的迷蒙夜里偶遇了一位面容姣好的姑娘,素不相识的少女拥有温雅的气质和俏丽的双肩。她圆润的身姿和柔软的苏州口音令“我”浮想联翩,微风飘漾的雨夜,恍惚之间将她当做自己少年时爱恋的女友。流畅疏丽的笔调描绘主人公意识的自由流动,各种幻觉、遐想蒙太奇式地拼接连串。《鸥》中银行职员小陆无意间望见窗外掠过的一群白翅的鸥鸟,追忆起少年时与恋人一同巡游嬉戏的浪漫场景,一连串的绮念跳跃于意念之间。然而,小陆的幻梦终于被现实击碎,意中人的再次出现却不复少女时的清新秀丽,摩登的服饰和装扮使他觉得陌生,与浪荡同事阿汪的纠缠恋情更令他失落,思念中飞舞的白鸥鸟偕隐在暮色中了。《旧梦》里“我”路过桂馥兰香的苏州旧居,触摸着年代久远的门墙“我”怀念着青梅竹马的初恋芷芳。琐碎的童年记忆都在与婶母的交谈中逐渐鲜活,“我”追忆着旧时纤尘不染的曼妙情意,却在不知不觉中碰见了芷芳,记忆中纯美的少女因人世沧桑而变成烟容满面的憔悴妇人,“我”只得在感怀惆怅中结束了寻梦旅程。
少年时代爱恋的女性宛若丁香般素雅,寄托了都市男性对理想少女的所有向往,柔美沉静的倩影时常出现在男性潜意识迷梦中,为孤寂空虚的都市生活增添着暗香疏影。离开恬静安宁的小镇,旅居于喧闹华丽的大都会,舞厅、酒吧、赌场背后飘荡着纤弱敏感的灵魂。当他们的眼光掠过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骚动不宁的内心往往涌起往昔田园牧歌记忆中纯洁的情愫,追忆似水年华岁月里温婉的少女,重温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基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挖掘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彼时荣格扎根在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现实危机之中,面对精神的空虚、信仰的坍塌,试图彰显心理学对精神危机的治愈和解救。在原型理论中荣格论及众多原型,“阿尼玛”(Anima)原型是男性潜意识中由具体相关联情境激发出而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男性身上伏居的女性形象”[1]86,典型的表现便是男性脑海中幻想的“梦中情人”。发生在黄昏淙淙细雨之际的暧昧情愫诠释了对“阿尼玛”的执念,“我”徘徊于灯红酒绿的闹市邂逅了理想中的少女形象,意识稽查机制开始放松警惕,潜意识内的原始意象便趁机涌现。孤寂的都市人涌现的“阿尼玛”原型幻梦,正如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所谈到:“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去幻想,只有那些愿望难以满足的人才会去幻想”[2]61,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并不能消解孤独与虚无,精神饥渴的都市人感到隔阂与迷惘,回忆中的温婉少女在恰当的契机便会浮现于脑海中,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主人公对理想形象的依恋表露渴望躲避逃离都市冷漠生活,却欲挣脱牢笼而无法逃遁。纯洁美好的“阿尼玛”形象地表达了苦闷都市人的迷惘和渴望逃匿,企盼着将灵魂放逐到纯真年代以获得短暂的慰藉。
二、传统向现代转型裂隙中的善女人
传统的中国社会崇尚伦理道德,强调“克己复礼”的修养境界,当中国闭锁的大门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国家打开,西方现代主义观念潮涌入传统的东方社会,自由理性的逻辑思维与传统文化观念产生巨大反差,尤其在城乡交际处存在着断裂。文化思蕴上的失衡造成精神的迷惘,这种无措和矛盾尤其体现在由城镇进入大都市的女性身上,她们试图慢慢向现代靠拢,却与封建思想拥有牵扯不断的关联。《善女人行品》是一部以女性的性心理为切入点,“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一组女体习作绘”[3]796,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洞穿善女人的精神世界,觉察到女性处于性苦闷时的彷徨。《春阳》里婵阿姨还未成婚就已丧夫,是一个抱着牌位成亲的老处女,这桩荒唐的姻亲为她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春阳和煦唤醒了婵阿姨冰封多年的情欲,她对菜馆里偶遇的文雅男子产生微妙的情意,幻想与他手拉手漫步在春日的暖阳下。婵阿姨罗曼蒂克的白日梦最终被银行管理员一句礼貌性的“太太”称呼所击碎,她感到愤怒和受辱,曼妙春光最终幻化成了阴沉沉的西北风。婵阿姨性欲经历了压抑——复苏——狂热——消散四个阶段,她最终还是变成了原先那个恪守贞操的守财奴,在痛苦煎熬中委曲求全,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封建观念挣脱束缚。《雾》中二十八岁未许配的素贞小姐坐火车去上海参加表姐的婚宴,接近夕暮时分注意到对面座位那位容颜柔和的青年绅士,心中因得到绅士的频频注目而感到得意。望着窗外白茫茫透露的暝色的雾气,她心中辗转过“诗,文章,说体己的谐话,赏月饮酒的美丈夫”[4]399这些概念,幻想着各种与男子搭讪的细节。素贞蠢蠢欲动的情欲止于到站离别,然而隔天却从表姐处知道男子是电影明星,她因意中人竟是戏子的身份而感到鄙视和愤恨,素贞的现代要求遭遇到封建观念便烟消云散,由于她的保守和孤陋寡闻,还未开始的恋情便已殆尽。
《狮子座流星雨》中卓佩珊夫人对丈夫感到厌倦,在求医归家的公共汽车上由于拥挤而与一位整洁的年轻人产生轻微的身体接触,她因这位文雅男子的注视而欣悦,这种微妙的情愫随着车身的颠簸而起伏,却也止于公交车到站的时刻,卓佩珊夫人摇曳的内心仍回归到繁琐的家庭生活。这些善女人们小心翼翼地收敛着潜意识内原始的力比多能量,谨慎地编织着内心暧昧的幻梦,实际行动却丝毫不敢越出生活的轨道,她们潜意识的性本能遭遇到现实的壁垒便会以失败告终,欲望只得退守到心灵一隅。施蛰存察觉到生存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裂隙中善女人们的精神困顿,敏锐地捕捉到传统女性在瞬间萌发的情感期盼,关怀她们的性苦闷、性渴望。对于夹缝中艰难行进的善女人们,施蛰存不乏同情和理解,用内心独白写照的方式勾勒出女性爱欲的流淌,以精神分析方法剖析出她们内心的煎熬和动荡,责难封建沉疴对女性的禁锢,真实表现个体由传统向现代迈进时的挣扎与痛苦。
三、欲望薄雾中暗流涌动的都市女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二十年代获得文坛的青睐,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寻找到剖析主体欲望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神秘潜意识世界的大门。精神分析的核心观点是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三个部分,意识只是漂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才是水下庞大的地基。每种心理过程都源于潜意识,这种人类行为的内驱力却隐而不现无法察觉。对于潜意识的发掘启发了新文学家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揭示主体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施蛰存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寻主体行为背后深层的潜意识动机,《花梦》中有一位身姿妙曼散发着紫堇花气息的摩登女郎,薄薄的衣衫里透泄着妩媚的光辉。夕暮中散漫夜游的青年祯伟因女子顾盼的眼波而意乱情迷,潜意识的爱欲瞬间迸发,身体仿佛触电般的痉挛,他展开狂热的追求和攻势,试图与女子调情周旋,却无意露出情场新手的窘态,性感妖冶的都市女郎脸上露着得体伶俐的微笑,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花费祯伟的钱。约会缠绵过后,祯伟的钱包被她盗走,两天后又黑丝裹着苗条的身材,挽着另一位华服中年男人的胳膊走在夕暮苍茫的街道上。施蛰存借着祯伟的心迹坦言这些性感尤物“被都会的繁华陶醉了失去了准确的意识”[5]700,她们用罪恶的手掩住脸避开命运正确的道路。《薄暮的舞女》中的素雯形象更加饱满,显露出现代人潜意识与意识的双重矛盾。她身体媚人纤弱,妖娆地在富丽堂皇的歌厅摇摆着诱人的舞姿,游走于形形色色男性之间。素雯对这种颓靡的生活突生厌倦,华丽高档的住所无法安放她孤寂的灵魂,她试图想拥有一个能永久占有的男人,慵懒的素雯决定不再做舞女了,选择做子平婚外的情人。然而,她理想的新生活即刻被意中人破产的消息阻断,刚刚燃起欲求改变的信念瞬间幻灭,素雯又裹上艳丽的舞服走上卖弄风情的道路。施蛰存塑造了素雯在情感波折中孤独忧郁的剪影,同时通过她的言谈和内心独白展露出堕落的物欲追求,她心理上根本无法摆脱强烈的物质需求和放浪的作风,通过对素雯矛盾心理的勾画,替大都会绮靡繁荣的景象蒙上一层薄暮的情调。
这些摩登女郎在欲望都市的爱欲潜流中迷失,风情万种的她们是男性追逐的尤物,内心却是孤寂的。施蛰存力图表现都市生活的虚无空虚,即使看似左拥右抱的性感女郎依旧是孤独的飘零者。同时,作为男性竞相追逐的对象,她们也成为折射男性精神状态的欲望化符号,欲望化的女体预示着男性的情欲。“都会的人,现代的人,你知道,一个青年,一定是好色的”[6]692,性欲是与生俱来潜藏于潜意识内的原始生命能量,是包裹于每个生命体中的内驱力,弗洛伊德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中强调性欲的执着:“尽管人们努力于禁欲,但性本能总是任性而难以改变的”[7]90施蛰存运用意识流、心理分析手法书写这些欲望薄雾中摩登女郎,关照不同层面女性隐秘的精神苦痛,折射出都市男性的性本能需求与猎艳心理。
四、亦真亦幻叙事中象征性意味的魔女
施蛰存的魔幻类作品扩充了怪诞、奇幻的想象性空间,开辟了一条充满幽幻色调的创作新路径。作品的叙事不再遵循现实法则,而是沿着心灵的逻辑徘徊于现实与幻想之间,主人公意识自由流动跳跃。具有黑色魔幻色彩的魔女是一朵诡谲的精神之花,透过现代性创作技巧对女性的妖魔化,着意于表现都市人性的荒诞和焦虑。《魔道》中“我”在天色阴霾的旅途中注意到对座的老妇人,龙钟妇人苍老衰弱的样貌令“我”惊慌,脑海中将其幻化为会魔法的西洋妖怪妇人、妖冶王妃的木乃伊的化身,徘徊于现实和幻觉之间的“我”甚至将欲望投射在老妇人身上,渴望吻她散着奇冷的麝香味的嘴唇。超现实的妄想持续到乡野度假的生活,视野里一直出现老妇人的黑影,神经衰弱的“我”甚至将玻璃上的黑污渍视作丑陋的妖妇,这种幻觉还转移到友人陈夫人的身上,她低领的衣衫、修饰恰到好处的妆容和纤细的胴体都诱引了“我”,迷醉的情欲在幻想中才得以实现。施蛰存的怪诞小说尽情施展着想象力,以人物的现实生活为原点,主人公怪诞荒谬的潜意识独白营造亦真亦幻的氛围。《夜叉》中也有一位诡异的魔女,卞先生告假回乡参加祖母的葬礼,烟霭迷蒙的峰峦间弥漫着烟云,在小篷船的后窗中忽而瞥见一个浑身白色的女人,她闪着白光的影子耀眼迷人。匆匆的一瞥间,白衣女人蜷身斜倚的娇媚姿态令卞先生动起了邪念,“看见每一簇芦花都换成了这女人而摇曳在目前”[8]331。卞先生从书中翻阅到夜叉的记载,莫名将这妖异的白衣女人当做夜叉的化身,内心却无法摈弃燃烧的情欲。秋夜里,卞先生跟在步姿婀娜的夜叉身后沿着潺潺溪水往沙滩上走,性欲和恐惧不断涌上心头,最后卞先生极端害怕扼住妖女的咽喉将其掐死,这才发觉妖魅的白衣女子只是赶赴幽会的山村聋哑女人。卞先生真正患上了神经衰弱症,魔女的身影时时出现在身旁,惶惑过度住进了医院。
这一类叙事中女性都被异化为魔女,男性对她们既恐惧又垂涎,意识流不断穿插跳跃,弥漫着错乱与焦虑。施蛰存曾在写给好友杨迎平的信中提及《魔道》力图表现的是“一种都市人的不宁静情绪”[9],似真似幻叙事中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虚幻不断交错,正是都市人精神极度焦虑状态下的精神面貌。妖魔化的女性是都市人精神危机的象征性符号,她们的怪诞却往往具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身心疲惫的主人公都渴望与魔女有肌肤之亲,饮鸩止渴地寻求爱欲的片刻满足,隐射着都市男性爱欲缺失和受虐心理。弗洛伊德曾指出当性本能的欲求遭遇文明规范的压制而只能潜藏于潜意识内部,焦虑和压抑便会成为爱欲的替代品扰乱正常的生活步骤。都会繁杂生活的压抑和性欲过度膨胀导致的心理畸形和扭曲,正是这类现代派创作中致力于揭露的“都市病”,重重压力下的都市人精神失常、疑神疑鬼,只能在幻觉中释放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欲,从而产生怪诞、迷狂的精神状态。施蛰存用奇幻的魔女象征都市人不宁静的精神世界,展露潜意识中沉积的压抑与畸变,运用种种现代性的创作技法营造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情境,意在指涉都市现实生活潜藏的精神创伤。
施蛰存大胆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各种现代派创作技巧塑造了以上四类女性形象,无论是追忆中的理想少女、挣扎困顿的善女人,还是摩登的薄暮女郎、欲望符号化的魔女,都是施蛰存写照都市精神世界的切入点。施蛰存关照女性的生存现实、精神现实,勾勒女性内心暗流涌动的爱欲轮廓,以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现女性的性苦闷及精神困顿,隐射都市钢筋水泥的繁华架构背后隐藏的心理创伤,折射现代都会的资本主义文明异化现象,表露了知识分子对都市精神危机的人道主义关怀。
[1]荣格著.冯川编.荣格文集: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七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4][5][6][8]施蛰存.十年创作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三[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9]杨迎平.新时期施蛰存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0,(1):90.
(责任编辑 史素芬)
Zhou De-b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
I207.42
A
1673-2015(2015)04-0049-04
2015—04—23
周德蓓(1992—)女,江西上饶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西方文论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