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探析
——以贵州苗族社区为例
2015-10-20,
,
(1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教育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探析
——以贵州苗族社区为例
王国超1,钟小斌2
(1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教育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当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某程度上出现“高原现象”,而社区教育探究成为化解此现象的路径之一。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为修复与促进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本文尝试提出几点策略:促使学校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开放、依托社区建立起苗族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加大苗族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等等。
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协同发展;贵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下,学校教育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高原现象”,而社区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是促进“社区人”的发展的重要一维,因此,对社区教育的探究成为化解学校教育“高原现象”的路径之一。贵州苗族社区的文化独特,历史悠久,但贵州苗族居民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自然风光秀美的深山、石山区和贫困地区。充分挖掘苗族社区的教育资源,探索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之路,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创新、发展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比较
社区教育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全民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会矛盾,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1]P219学校教育,是社会或国家根据社会现实与需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活动。[2]P1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研究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需要首先厘清二者的共性和差异。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表1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性和差异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虽然社区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场地、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及教育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相反的,即二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场地、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及教育管理体制上既有区别也有关联。二者的共性是社区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础,双方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推动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学校教育对社区教育产生的影响
1.学校教育可以为社区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教师
教育场地、硬件设施以及师资是开展苗族社区教育的前提条件,在苗族居民较为集中的苗族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设施配备较为齐全的学校既可以为这些地区的社区教育提供必要支持,又可以为社区教育培养师资。第一,学校可以提供较为固定的场地和硬件设施。比如,针对苗族居民能歌善舞、爱好美术的特点,可以将学校作为苗族社区经常开展书画、音乐、舞蹈比赛的主要场地;针对苗族地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居民避险和自我救助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可将学校作为每季度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的主要场所。第二,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积极开展有益的社区教育活动。比如在学校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签名活动,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毒品的相关知识,组织班级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办黑板报,开展宣传。第三,学校可以为苗族地区社区教育培养师资。比如,贵州苗族青年杨正江从小生长在贵州省紫云县的麻山地区,2002年进入贵州民族大学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毕业后组织工作团队记录苗族文化,并在麻山镇建起了一个小教室,给那些同样对苗族文化感兴趣、想要保护并弘扬民族文化的人们义务教授苗文。[3]此外,苗族社区相关负责人可以邀请学校的双语教师到社区开办专门的苗语教学班。
2.学校教育可以促进社区教育的生成和发展
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场地和教育方法均相对较为固定。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交叉内容往往既是促进苗族社区教育生成的关键因素,又是引领苗族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当地较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动收入较高的“推拉”作用下,许多苗族地区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苗族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化”。在苗族文化面临“汉化”的现实背景下,拯救苗族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比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臻坚民族学校为了将苗族文化引进课堂,将吹奏芦笙和苗族歌舞作为教学生们学习的重要内容。该校所有年级和班级每周至少开设一节民族文化课,每周至少开设三节课学习芦笙舞蹈以及苗族歌曲,开展滚铁环、踩高跷、打蔑鸡蛋等苗族传统体育运动。除此之外,民族学校为了保护苗族文化遗产,还积极收集苗族生产劳动生活用具、苗族服饰等文化实物,开设苗族文化陈列室,通过文字资料介绍相关文化遗产。[4]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经常性的书画、音乐、舞蹈比赛活动,开展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知识、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等宣讲和讲座增添社区教育的学习氛围,增强苗族居民的学习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促进苗族社区教育的生成和发展。
3.学校教育可以承担部分社区教育任务
在大量苗族居民外出务工,苗族孩子苗语学习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社区教育的任务,通过开展集中化、规模化的苗语教学,弥补传统苗族社区教育的缺失。如为解决外来苗族务工人员子女难以就学及不懂苗语等问题,社会热心人士在贵阳市南明区后巢乡创建了苗岭学校,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苗族,因此,该校主要为少数民族打工子弟提供苗语教学。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从事拾荒、搬运以及商贩等工作,由于学生大多只懂苗语,该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来自西部苗族;为解决低龄孩子不熟悉汉语的问题,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新开苗寨热心居民自筹资金创办私校,该私校包括一个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尽管一些学校承担着一部分社区教育的任务,但这些学校在专、兼职苗语教师的入职条件、培训、教学、管理等问题上仍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在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安排、教学方式、课程内容、教材使用、学员管理上没有进行系统的计划和安排。
(二)苗族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社区教育可以为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苗族社区是苗族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地方,苗族社区文化对苗族居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随时随地的,其对居民产生的影响往往比学校更为持久,因此,苗族社区教育是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苗族居民具有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锦鸡舞、反排木鼓舞、芦笙舞、滚山珠舞等苗族传统舞蹈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这些苗族传统舞蹈和歌曲是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比如,通过启动“苗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素质教育发展。2013年12月,贵州省安龙县新桥镇巧烂村底西苗寨举行“走进底西”苗族文化活动,通过向当地学校领导和教师表演苗族芦笙舞蹈、苗族采花舞、男女苗歌对唱、苗族刺绣、口铉琴演奏等节目,讲述苗家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邀请当地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苗家打糍粑活动,使苗族文化被更多人关注与认同,为苗族文化进校园,传承、挖掘和保护苗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2.社区教育可以弥补学校中职业教育的不足
据课题组调研走访发现,苗族社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60%以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对城市教育的简单复制,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隔离,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脱离的状态无形中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苗族地区教育绩效,只有少部分苗族社区青少年通过升学改变自身处境,绝大多数青少年因为缺少苗族文化认同以及对贫困的恐惧,要么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漂泊,要么成为城市“边缘人”。社区教育作为以实用性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形式,可以将提高苗族居民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改善生活条件作为重点,满足苗族居民的社会化需求。此外,由于父母对女孩受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男女教育机会不均等,苗族女童入学率的长期低落,社区教育通过提高苗族女童职业技能对于改变苗族父母这种错误认识也具有重要作用。
3.社区教育可以促进学校完善功能和树立品牌
苗族社区教育基地不仅可以依托社区资源实施特色教育,还可以与学校相互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互惠、互享,促使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一是促进学校功能的完善,比如,要求学校到社区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知识,为苗族社区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拓宽了学校的服务功能。二是树立学校品牌。苗族蜡染、刺绣等都是苗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社区教育的不足,苗族年轻女孩对蜡染、刺绣的兴趣逐渐减弱,许多具有苗族特色的服饰被拍卖到国外,蜡染、刺绣等苗族传统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只有通过社区教育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小培养苗族女孩对蜡染、刺绣的内在兴趣,才能为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促进学校打造教育亮点,树立手工艺培训品牌,使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手工艺品牌得到传承和发扬。
三、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促使学校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区开放
学校是社区的重要的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既能够丰富苗族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进社区居民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了解。一是开放学校的场馆设施。学校将图书馆、美术室、舞蹈室、运动场馆等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为苗族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与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二是开放学校的师资及管理人员。学校可抽调在苗语、德育、体育、苗族文化等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到苗族社区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和指导,在提高苗族家庭教育水平,改变家长“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改善苗族家长与其子女的教育关系。通过定期向社区开展普法、健康、艺术等讲座丰富苗族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三是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校观看学校的苗族体育运动会、苗族绘画、苗族舞蹈等文体汇演。
(二)依托社区建立起苗族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学校是社区的一部分,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的其他地方度过,社区是苗族居民观察世界、交流信息、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苗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依托社区建立起苗族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尤为必要。一是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提高教育服务水平。面对多彩多姿的苗族文化,学校必须深入挖掘社区资源,主动走向社区、依托社区,建立联系网络,开展各种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区教育活动,针对苗族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可以将与苗族青少年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动植物作为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苗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培养苗族儿童爱家乡爱社区的情感;利用生活废旧物品(如山石、花草)制作儿童玩具,培养苗族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社区可以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社区提供的人才资源能够为学校、社区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一部分熟悉和了解苗语等苗族文化苗族优秀人才(乡镇、村干部等)可以成为学校的临时教师,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可以成为社区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他们的丰富经历、宝贵经验可以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较大的帮助。三是社区可以给予学校资金上的资助。苗族社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学校可积极与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协商联系,通过汇集力量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学校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难关。
(三)加大苗族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改革力度
一是丰富苗族社区教育内容。苗族传统手工艺较为复杂,童年是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的黄金时间,适当改革教学内容,将手工艺和学校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实用技术课来开展民族服饰加工、经作栽培、农作栽培以及养殖等方面的教学。学生即使由于学校学业成绩不佳难以升学,也能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入学积极性,减少文盲率,提高苗族地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为苗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改善中小学的苗文教学的课程及学时设置。通过明确苗语文和汉语文的先后顺序,以及苗语文和汉语文在教学中的比例等问题解决和规范苗族社区教育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三是改善苗族社区教育教师的待遇。双语文教师待遇过低,苗文教师编制和民转公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影响了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四是规范教学和管理。通过制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完善苗语教师入职条件、培训规划保障苗族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质量。
总之,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在社区“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一致性,这成为他们“共生互补”的基础与动力源泉。学校作为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在苗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进程中处于引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修复与推进两者协同关系、促进苗族社区人的发展的主要力量。
[1]叶忠海等.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中国民族宗教网.贵州苗族青年在深山义务教学苗文[EB/OL].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40627319-1.htm.
[4]多彩贵州教育网.遵义县洪关苗族乡民族文化进课堂[EB/OL].http://edu.gog.com.cn/system/2014/06/19/013600698.shtml.
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CommunityandSchoolEducation:ACaseStudyofGuizhou’sMiaoCommunities
WANG Guochao, ZHONG Xiaobin
At present the “plateau phenomenon” of school education appears to some exten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is becoming one of the solutions. Community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and differs from school education; they have the ba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novate and facilit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iao communit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instance, school resources should be maximally opened to communities, social classrooms for Miao youngsters set up based on communities, and reforms strengthened for reforms of Miao community and schoo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zhou
G4
A
1003-6644(2015)01-0198-05
2014-12-01
2012年度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贵州苗族社区教育价值观变迁的人类学研究”[编号:GZQN15]。
1 王国超,男,苗族,贵州丹寨人,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2 钟小斌,男,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