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

2015-10-20

关键词:旅游业居民社区

(贵州民族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

廖军华

(贵州民族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得出国外主要从社区参与旅游的类型、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社区参与旅游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相较而言,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对于理论和宏观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实证研究相当缺乏,而且大多数研究沿用西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思路,较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西方有关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是建立在其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盛行,非政府组织发展比较成熟,旅游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等基础之上,而这些都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研究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时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理论成果,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本土化,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进展

总体而言,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要早于国内。1985年,墨菲(Peter E. Murphy)首次在旅游研究中引入社区参与的概念,并在《旅游:社区方法》中对社区参与进行了界定。自此,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探索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AnnalsofTourismResearch”、“TourismManagement”等国际知名旅游刊物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了专题讨论,社区参与旅游研究不断丰富。1997年6月,《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只有保证社区成员都能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益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1]。这是在旅游业的官方文件中首次指出关怀社区居民的重要性,并指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

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涉及诸多领域,主要从社区参与旅游的类型、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社区参与旅游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社会将“社区参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提出来。社区参与概念产生的历史不长久,但相关定义却比较多。Paul(1987)指出社区参与是受益人影响发展项目的实施及方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影响主要是为了改善和加强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如收入、自立能力以及他们在其他方面追求的价值(转引自叶敬忠[2])。Tosum(2000)认为,社区参与是后工业时代政治动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场新的公共管理变革的产物,是权力平衡再调节和重申社区对于开发商和当地权威看法的一种工具。[3]可见,社区参与概念的产生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是西方民主运动的产物。随着西方学者对旅游业发展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的关注,社区参与旅游的提法应运而生,它最初被应用于旅游规划之中,目的是平衡社区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在1985年,墨菲(Peter E. Murphy)首次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社区参与,在《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在旅游规划中需考虑社区的意愿,这有利于实现旅游投资回报。[4]P89对于社区参与旅游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还没有做相关界定。Catley(1999)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包括社区参与旅游决策的制定、旅游项目实施、分享旅游发展利益和评估项目等方面。[5]P6Timothy(1999)和Tosum(2000)都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旅游决策的制定需有社区的参与;二是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应惠及社区。[6]

(二)社区参与旅游类型的研究

Inskeep(1993)通过研究案例,指出社区参与旅游主要有被动参与旅游、象征式参与旅游和主动参与旅游三种形式,目前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仍然停留在被动参与和象征参与这两种形式上。[7]Petty(1995)则指出社区参与有社区象征式参与、社区被动式参与、社区咨询式参与、社区交互式参与、社区因物质激励而参与、社区功能性参与以及社区自我激励式参与等七个参与层次。[8]

(三)社区参与旅游的措施研究

国外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的措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C.L .Jenkins等(1982)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旅游业发展而给当地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政府与民间通力合作,政府负责旅游宏观发展目标,民间运作旅游发展具体操作任务的旅游发展有效模式,即“政府+民间”模式。[9]Brian Keogh(1990)指出旅游目的地居民有效地参与社区旅游规划的前提是相关信息需求得到满足。[10]Lisa M. Campbell(1999)通过对哥斯达黎加Ostional村庄发展旅游的研究,发现在就业机会与投资机遇方面村民并没有得到实惠,虽然他们希望发展旅游,并且对发展旅游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是外来投资旅游还是会增加,村民很难从旅游发展中真正获益,这说明如果没有正确的旅游发展规划或引导,当地居民将很难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11]Cevat(2000)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式旅游发展的局限,指出只有进行政治、经济、行政和法律结构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参与式旅游发展。[12]Donald G. Reid, Heather Mair,Wanda George(2004)指出社区参与在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虽然被认可,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社区参与旅游进行有效评估的实际操作工具。[13]Christina Aas, Adele Ladkin,John F1etcher(2005)通过对老挝Luang Prabang社区旅游的研究,认为要改善利益相关者协作关系、促进当地文物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是关键所在。[14]

(四)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研究

国外对社区居民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主要作了以下研究。J. E. Brougham,R. W. Butler(1981)指出旅游发展很难使所有的社区居民都从中获益。[15]Jo Ann M. Farve(1984)通过研究对冈比亚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当地居民没有平等地享受旅游收益,旅游利益分配有失公平,因此,不利于社区的稳定。[16]Mark P. Hampton(2005)通过对旅游景点、旅游管理机构和社区之间关系的探索,得出要使主客双方都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有效办法是鼓励当地小型旅游企业的发展。[17]

(五)社区参与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社区参与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国外诸多学者的关注。John Westlake(1982),Samuel v. Lankford等(1994)都指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和尊重社区居民意愿等。David G Simmons(1994)指出进行旅游规划时社区居民的参与应作为核心要素被旅游规划人员考虑在内。[18]George Tay1or(1995)认为研究社区旅游,需要融合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因为社区居民是珍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社区是影响旅游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19]Tazim B. Jamal and Donald Getz(1995)认为强化社区参与旅游,在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发展中运用合作理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社区的和谐与稳定[20]。Marion Joppe(1996)认为社区居民无偿承担了社区旅游发展所产生的主要成本,因此,保障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1]D.Trakolis(2001)对希腊西北部Prespes湖国家公园当地居民对旅游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看法进行研究,指出社区参与的缺乏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要解决这些冲突的办法是加强当地社区的参与。[22]Ferhan Gezici(2006)通过研究土耳其两个国际流行文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和目标,得出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参与,当地社区是不会接受旅游业发展所造成的文化与环境方面的诸多负面影响的。[23]以上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国内社区参与旅游研究进展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中译本的发表(张广瑞,1998)表明我国旅游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旅游增长靠资源开发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是很难持续下去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探索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途径,我国学者开始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

1.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研究

徐永祥(2000)认为社区参与不仅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分享社区发展成果,利益诉求得到满足。[24]刘纬华(2002)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和执行体系中”[25]。王瑞红和陶梨(2004)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为研究中心,将社区参与旅游定义为“在旅游发展中,除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外,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分享社区旅游发展成果”[26]。纵观国内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定义,较具权威的是保继刚与孙九霞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定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指在旅游发展全过程中切实考量社区的诉求,将社区作为旅游开发和旅游参与的真正主体,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和谐进步[27]。

2.社区参与的层次、阶段问题研究

郑向敏、刘静(2002)研究了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层次,得出初级参与层次、积极参与层次和成熟参与层次是我国目前社区参与旅游的主要层次,同时对各层次产生的背景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28]王瑞红、陶犁(2006)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背景、阶段划分以及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社区参与对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29]

3.社区参与和旅游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

姜莉(2006)对通过研究社区参与旅游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社区参与,指出旅游开发时注重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保障社区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同时对居民进行相关教育及培训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0]保继刚、孙九霞(2006)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案例的调查研究,指出我国社区参与旅游与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差异,并探析了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31]李辉等(2008)认为主人与客人、人与自然、产业与社区之间的和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32]黎洁、赵西萍(2001)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提出了质疑,指出社区参与不一定能增加居民收益,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系列问题也不一定能得以解决,社区参与的效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33]

4.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及分配问题研究

保继刚(2003)指出旅游发展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涵括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商业部门、外地旅行社及游客。[34]罗辉(2006)认为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放置在整个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是保障社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35]罗永常(2006)对民族村寨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利益分配的保障机制。[36]蒋艳(2006)从多维度阐述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就业及商机等维度。[37]张瑛飞(2008)指出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调动社区居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有利于保护景点赖以生存的景观,从而促进旅游持续发展。[38]

5.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模式以及对策问题研究

唐顺铁(1998)指出社区旅游发展可以通过社区互动、社区进化和社区结构优化来实现。[39]刘纬华(2000)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不能缺少社区的参与。[40]赵福祥、李全德(2003)通过对社区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41]何玲姬、明庆忠、李庆雷(2006)指出只有引入社区参与才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旅游生态环境,通过建立一系列机制来保障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42]陈永昶(2006)指出从居民投入和社区成本收益协调两方面来考虑构建利益激励机制,是实现社区参与有效性的关键。[43]保继刚、孙九霞(2008)提出“社区增权”是社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通过“社区增权”可以提高社区参与的有效性。[44]

(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做了如下实证研究。周玉翠(1999)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详细探讨了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区参与发展的情况。[45]杨桂红(2001)通过对云南省迪庆碧塔海旅游景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46]刘岩、张珞平、洪华生(2002)通过对福建省厦门岛东海岸区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认为实行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的社区参与激励机制能有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47]吴忠军、叶晔(2005)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旅游利益公平分配模式和社区居民有效参与旅游进行了探讨,提出景区和谐发展的理路。[48]罗永常(2005)通过对贵州省雷山县郎德村社区参与旅游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该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建议。[49]徐菲菲(2006)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指出确保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旅游目标的制定要以社区为出发点。[50]隋春花(2006)通过对丹霞山生态旅游区当地居民的调查,认为发展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应特别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51]徐燕、张立明、肖亮(2006)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探讨了在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中社区利益如何协调的问题。[52]

三、社区参与旅游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出这样的发展脉络(见图1):旅游业发展之初,社区及其居民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开始被重视,社区被当做旅游规划的要素和方法加以考虑;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有社区参与;社区和谐发展需有社区参与,开始出现对社区参与有效性进行反思。伴随着这一发展历程,国外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外延逐渐广泛,形成了基本的体系,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西方有关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是建立在其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盛行,非政府组织发展比较成熟,旅游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等基础之上,而这些都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研究我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问题时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理论成果,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本土化,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图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脉络

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要晚于国外。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对于理论和宏观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于实证研究相当缺乏,而且大多数研究沿用西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思路,较少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同时,国内有关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规划中,大多从政府和开发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讨论如何将社区作为规划的因素来增加景区的吸引力,而没有重视社区的整体发展,忽视了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益诉求问题。

[1]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J].旅游学刊,1998,(2).

[2]叶敬忠.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Cevat Tosum.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4]Peter E.Murphy.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Methuen,1985.

[5]Catley,A.Methods on the move:A review of veterinary uses of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and methods focusing on experiences in dry land Africa[M].Lond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9.

[6]Cevat Tosum.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

[7]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4).

[8]Petty J. The many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J].In Focus,1995,(16).

[9]C. L. Jenkins, B. M. Henry. Government lnvolvement in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nna1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4).

[10]Brian Keogh.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 17(3).

[11]Lisa M. Campbell. Ecotourism in rural developing communiti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 26(3).

[12]Cevat.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

[13] Donald G Reid,Heather Mair,Wanda George.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 A Self-Assessment Instru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

[14]Chr1stina Aas, Adele Ladkin, John Fleteher.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

[15]J. E. Brougham. R. W. Butler.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4).

[16]Jo Ann M. Farver. Who Benefits from the Status Quo in the Gambia: A Reply to Linda Richter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2).

[17]Mark P. Hampton. Heritage, local commun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32(3).

[18]David G Simmon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2).

[19]George Taylor. The community approach: does it really work? [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

[20]Tazim B. Jamal and Donald Getz.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1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eh,1995,22(1).

[21]Marion Joppe. 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sited[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

[22]D. Trakolis. Local people’s perception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in Prespes Lakes National Park, Gree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1(3).

[23]Ferhan Gezici. Components of Sustainability Two cases from Turke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 33(2).

[2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5]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

[26]王瑞红,陶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旅游学刊,2004,(4).

[27]保继刚,孙九霞.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7).

[28]郑向敏,刘静.论旅游业发展中社区参与的三个层次[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9]王瑞红,陶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成及内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0]姜莉.旅游发展与社区参与[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31]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4).

[32]李辉,王生鹏,孙永龙.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33]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4).

[34]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社区参与研究——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J].规划师,2003,(7).

[35]罗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冲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6]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

[37]蒋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体操作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6).

[38]张瑛飞.社区居民参与湘西州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5).

[39]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2).

[40]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0,(1).

[41]赵福祥,李全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2]何玲姬,明庆忠,李庆雷.西部旅游生态环境维护系统的社区参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

[43]陈永昶.社区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4]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旅游论坛,2008,(1).

[45]周玉翠.欠发达地区社区旅游研究——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

[46]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

[47]刘岩,张珞平,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4).

[48]吴忠军,叶哗.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9]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贵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

[50]徐菲菲.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

[51]隋春花.丹霞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5).

[52]徐燕,张立明,肖亮.城郊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利益协调研究——以武汉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ReviewofInternationalandChineseResearchonCommunityParticipationinTourism

LIAO Junhua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research literatures regard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volves many fields such as types of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for community, intere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ourism, and measures for the position, role and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Chinese research mainly covers theories and macro-level with few empirical studies, and it normally adopts western theories for analysis frameworks and thoughts. Western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is grounded in democratic systems and thoughts, and with mature NGO development, tourism in the west is in a stage of higher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Hence, western model should not be copied without any change in China. Instead, local conditions should be weighed in China in order to localize western theories related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review of research

F590.1

A

1003-6644(2015)01-0034-06

2014-10-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区增权的和谐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编号:13BSH010];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人类学方向博士点建设项目。

廖军华,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杜国景

猜你喜欢

旅游业居民社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高台居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