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设计策略
——兼评微课大赛获奖作品
2015-10-20凌巍
☆凌巍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江苏南京210000)
浅谈微课设计策略
——兼评微课大赛获奖作品
☆凌巍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江苏南京210000)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正以微视频为载体重塑教与学的形态,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优质高效。使微课能穿透屏幕,彰显视频的魅力,需要从选题的精准、设计的精巧、过程的精练、表达的精妙、起名的精彩、制作的精细、效果的精道上努力,才能打造出优质的微课。
微课;选题;设计;表达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征集评选活动正在展开,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正在用视频的力量重塑教与学的形态,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优质高效。就大多数人而言,熟悉微课的规则、遵守规则、利用规则,就能打造具有穿透力的微课。
一、问题聚焦
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培训,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微课应用是大势所趋,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真正熟练制作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纵观微课作品,发现部分教师对微课仍然有一些误解和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微课难微
大多数微课作品时间上是微了,但没能有一说一,一一击破。要么选题太大,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要么选取显性知识或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来制作微课,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实质性的内容。笔者曾看到一节初中历史微课,参赛教师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选题,让学生在短短6分钟内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史,难免会陷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困局。
2.构思难巧
开门难见山、切题不迅速,过多的铺垫和渲染;教学设计过程平淡,课堂搬家现象比较严重,缺乏设计性;教学过程太过繁琐,总结拖泥带水,收尾不快捷。
3.脉络不清
受众对象不明确,不少参赛作品以教师自我为中心,没有对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教学节奏过快,轻易跳过某些教学步骤,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连贯性,对后续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影响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效果。
4.情感代入难
大多数参赛的微课作品中,教师照本宣科,演变为“满堂音灌”,语言死板生硬,或直来直去咄咄逼人或软绵拖沓冗长乏味。不少在线教育机构都在打造3-5分钟的微课,采用幽默方式,对学科知识进行阐述,营造一对一的感觉,有亲切感、亲和力。正如教育技术同行所说,“唯有当教师真正用心的时候,微课才会具备穿透屏幕的可能”,“教师的声音饱含一种感情,一种期盼给予学生帮助的迫切,一种渴望将这个知识点讲得透彻的用心,一种期待影响更多学生的强烈心情。如果具备这种录制微课的初心,这样的微课才会有意义”。
5.效果不佳
技术层面:采用手机、DV拍摄,画面不稳定;制作粗糙,没有进行必要的裁剪;转场特技太花哨、切换太快,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音画不同步,噪音大;音质差、气息不流畅、喷麦现象严重;讲授与背景音乐选材不当、不匹配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PPT问题:文本搬家,繁杂冗长(或照本宣科读PPT,不能有效引导思维);模板选择不当,页面不清爽,过于花哨(无关教学内容的动画或图片干扰信息大);排版布局传统臃肿(图片与文字相重叠、铺天盖地)、版式设计(字体字色、色彩搭配)欠妥等,挑战视觉美。
二、关于微课的再梳理
1.微课的主要特点
笔者从事微课研发与培训一年多,归纳总结同行学者专家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微课的一些特点:①教学时间精简。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故“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②教学内容精炼。微课聚集问题、由微见广,放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力求提高课堂实效。③资源容量精微。“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④资源多样精妙。以教学视频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学科专家的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图1是笔者在做培训时设计的PPT课件,可以直观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
2.微课的研发步骤
微课的开发步骤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平台。本文重点放在第二步骤“设计”上,其包括教学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教学设计包含学习者特征分析(制作的微课是给谁看的?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学习特征和喜好)、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结构设计包括片头、主视频、片尾3个部分。片头就是微课的“脸面”,包含教材版本、学科学段、章节、知识点与执教者等信息,建议一般定格5-10秒,伴随舒缓的背景音乐,开启微课的授课时段。片尾主要说明制作单位、人员、日期等。界面设计的3个基本原则:一目了然要大气、引人入胜传鲜活、一脉相传显统一,所有正文文字、标题文字、底板界面要力求一致。
3.微课与课堂实录、课堂片断、说课的区别
微课与课堂实录的比较:就“信息的有用性”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视频信息含量大,师生行为、教室环境、多媒体辅助工具等都成为聚焦有用信息的干扰项;而微课屏蔽了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和教室环境等信息,共同聚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无需担心无关信息的干扰。微课是经过微型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微课的创作起点和设计构想都远远高于课堂实录。
微课与课堂片断的比较:就“完整性”而言,微课知识点细小而相对独立完整,使用灵活。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不是“瞎子摸象”,而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微课与说课的区别:就“受众”而言,说课面向教师同行,要求“完备性”,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期效果等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进行阐述。而微课面向学生,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微言大义,以微蕴博,形式新颖独创、趣味性较强,追求效果过目不忘,艺术上意韵悠远。
三、设计对策
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从选题、设计、表现等维度去挖掘学生值得学、想去学、能学会的内容。
1.选题的精准
一个微课即承载一个知识点,有一说一,以微蕴博。因此,选题的内在价值和对提升学习的帮助都需要教师思考,切记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大课剪成小课。其实形成选题的本身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既需要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较强科学研究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要善于创意、善于挖掘,从需要出发,受众需要什么讲什么,而不能单从讲授者的意愿出发,有什么讲什么。
以获得首届江苏省微课大赛一等奖的作品《草木凋”还是“草未凋”——解《寄扬州韩绰判官》(2014江苏省中小学微课大赛活动平台http://w kevent.jse.edu.cn,以下涉及到的作品评析均来自这个平台)为例,该微课的特色在于选题的精微,小切口深探究。聚焦一个“木”、一个“未”字,虽一字之别,但“别”有洞天,教师从诗歌特质角度言诗,从诗意层面感悟,通过设问,步步逼近,层层展开,“诗人的原意到底是‘草木凋’,还是‘草未凋’呢?这样改动的依据是什么呢”?引发认知困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境、锻字炼句能力与审美情趣。
获奖作品《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该微课最大的亮点在于选题的精准,通过生活中可以得到的材料(面包),进行科学的模拟实验演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用最简单的操作和演示,传达清晰的知识点,巧妙引导、点拨提示,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完整、环环相扣,较好地渗透学科思想,有效突破了地质构造成因、特征的难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2.设计的精巧
要做到精巧设计,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从设置一个疑问、一个悬念情景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引发共鸣。影视创作讲究钩子艺术,钩就是咬,吸引受众,要有恰当的提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做出判断,比对答案,而不是使学习者停留在浏览、知晓肤浅层面。
微课获奖作品《商朝的甲骨文》,就赢在设计的精巧上。在高密度的知识的讲授中,如何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困惑,该微课处理得比较好,将问题高挂,设置“悬念”,步步设疑,环环相扣,连抛五个问题:商朝甲骨文的由来?为什么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然而沧海桑田,当年的国度变成废墟,称为殷墟,厚厚的尘土掩盖了曾经的繁华,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神秘的甲骨文里隐藏了哪些历史的奥秘呢?商朝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呢?一路激发与引领学习者的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提炼信息、对比概括、论从史出、逻辑思维、知识迁移等能力,正所谓的“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使学习者在兴趣中学史实、在学史实中学会思考。
同理,获奖的《蝴蝶效应》的亮点在于教师善于制难设碍,巧设问题“悬念”,使学习者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通过理解联系的特性及其指导意义,做出判断比对答案。本节微课做到理性的质疑,深层的思考,最终“悬念”留尾,微课结束时,设法在学习者心理上留点“余味”,余犹未尽,有情感、有态度、有价值,实属点睛之笔。确实,在“互联网+”时代,“谁的知识更重要”不是问题,关键是当下的微课研发应该培养怎样更具个性、多元发展的人。
3.过程要精炼
微课是微型化、情境化、可视化处理过的精华内容,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获奖的初中生物作品《我为什么是单眼皮》,该微课脉络分明、过程清晰:创设情境抛问题、导入新知识点,学习梳理重要概念;打基础,明确几个基本知识点;举例子,以单双眼皮这一性状为例;解疑惑,回答开篇小骏的提问;释疑难,解答小刚的提问;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思考,“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能不能生出一个双眼皮的孩子?”激发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本领,体会逻辑思维的快感,学会用学科思维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遗传现象,而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4.起名要精彩
标题(名字)很重要,起名要贴地气。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曾推出系列微课,其中有一微课,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中效用理论。这节微课就是起了一个很有故事性的名字《罗斯福总统的三个面包》,来阐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很能吸引受众。再如笔者曾指导的初中生物的作品《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去参赛,建议教师将课名改为《我为什么是单眼皮》,就生动得多了。又如将参赛的小学科学的《空气对流》微课改名为《冷暖空气为什么会打架》,贴近学生的认知,提升了看点。
5.表达要精彩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教学内容情景化是微课设计中的重要策略,变“苦学”为“乐学”。获奖作品《U sing English Sayings》在表达设计上,如同创作微电影,创设一个“A trip to London”的故事贯穿全课,一个谚语就是一个微电影桥段,既实用又有趣,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掌握重点(学习六个谚语),突破难点。
表达,还要善用各种媒体要素形成直观有趣的观赏体验,《Using English Sayings》中,背景音乐选用The Beatles,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乐队之一,至今中学生还十分喜爱,而《Love M e Do》又是The Beatles第一首单曲,穿越半个世纪,依然经典流传,音韵优美和谐,节奏轻快鲜明,可以焕发精神,促成较强的学习内驱力。更为重要的是歌曲常常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不同风格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打上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更贴近该微课的教学内容。
表达,更要投入情感,获奖作品《玩转“微写作”,书写趣生活》,很注重表达,且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极具个性,富有激情感染力。“信息时代网络生活无处不在,但许多学生使用的主要方式是直接转发、用图说话,一些闲言碎语缺乏精彩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富有感染力与贴地气的语言,想必会“征服”不少学生。确实,移动互联时代中每个开发者都在讨好用户,因此,情感与言语一定要投受众所好,表达时要富有激情,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节奏感强。
6.制作要精细
微课提倡教师独立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教师独立录制微课的常见方式有几种:DV+白板;手机+白纸;录屏软件(把屏幕操作录制成视频的软件)+PPT;手写板+录屏软件+PPT等。但无论怎样的组合,一定要关注细节,向前走一步就是精品,是一种不将就的态度。
PPT课件制作:突出一个主题,只显示讲授的要点、难点,忌文本搬家;版式简洁清新,图文并茂,图文不宜过满,忌顶天立地;颜色搭配要注意和谐,一个PPT不宜超过三种基本色,页面背景与文字的配色尽量是同一色系,切忌“五颜六色”;字体不宜采用宋体、加粗的黑体、过炫的艺术体等;处理好字幕与背景画面颜色的关系,字色不宜采用红色、黄色等,否则容易引发视觉疲劳或者分散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阻碍有效学习的进行。关于PPT课件制作,笔者在培训中通常会用30分钟时间来专题对比分析介绍,如何设计制作好PPT,不再赘述。
录制清晰;不要出现群授课的语言,如大家好等;录制现场安静,尽量降低环境噪音;声音大小合理,话筒(耳麦)保持一定距离,注意不要出现“喷麦”(录音的时候有“噗噗噗噗”的声响,非常影响听的效果)现象。如何防“喷麦”?一是保持话筒的距离,可以事先录制一段听一听效果,声音是否清晰干净、高低是否合适悦耳;二是自己动手制作防止“喷麦”的设备,不妨可以学习一下网上各类简便易学的介绍。
另外,关键提示不可缺,特别是各个教学环节,要适时用线条、标注、字幕提示的方式显示教学的重难点;在进行模拟实验演示中,一定要注意穿好实验室工作服,使用解剖刀,戴上专业手套这些细节,注意学科的严谨与规范。
7.实效要精道
教育之美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生活即学习,生活即教育,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一节好课,只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是不够的,要有情感有态度有立场,这种教育不是脱离内容的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而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放飞,有情感、有态度和价值观,是不着痕迹的熏陶、如诗般的润物无声。获奖作品《色彩明度渐变的绘画方法》层次清晰,特点鲜明,利用虚拟操作、教师演示示范以及交互动画三大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色彩明度渐变的绘制方法;接着,教师展示起伏的山峦、娇艳的荷花画面,让学生找寻色彩之美,在有感悟的基础上,再推出一组包含沙发、女孩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为这些画面进行色彩明度渐变的装饰。从学习色彩之美,到发现自然色彩之美,再到创造生活之美,让自然与生活有了深入互动,让知识与技能有了内化提升,让知识创造价值,避免学生在电子的海洋里迷航。
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微课不能单以数量取胜,不以单个完美而取胜。微到极致是质量,质量是微课的生命。
[1]杨晓哲.什么样的微课能穿透屏幕?[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e4ff90101k8ex.htm l.
[2]什么是微课[EB/OL].中国微课期刊网. http://115.29.168.25/phpcms/htm l/2013/aboutus_1128/49.htm l.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5]赵小利.用“微课”把教学设计的精彩亮出来[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e2cf620101efyn.htm l.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23-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