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习得性无助感
2015-10-17韦贤
韦贤
【摘 要】本文列举了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并分析了这种习得性形成的一些相关原因,希望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 数学课堂 原因 评价
1习得性无助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教师给出一道数学题目让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自己写出解答过程时,班上的很多同学立即拿出笔在练习本上比画,从表面上看,他们正在很认真地思考,但是当你走近他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很认真地思考,他们只不过是把题目抄在练习本上,等待着抄你给的答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也时常看到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就马上做出“我不会”“我不懂”这样的回答;甚至部分学生一提起数学就直摇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的一项经典实验。它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也称习得性自弃或习得性绝望感。
2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相关原因
2.1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否定
每个小孩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无比珍贵的宝贝。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小孩一不小心就受到伤害,所以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容易受到他们的厉声呵斥“不准……”或大惊小怪的惊呼“危险!不要……”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变得不自信了,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后大人是不是又该说“不”了。
2.2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许多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缺乏学习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表现为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对于数学练习题,他们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然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而我们有些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无法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3教师不恰当的评价
课堂上,很多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就让学生坐下,叫另外一个同学来回答,后面答对的同学教师给予赞同、表扬。这在表面上看尊重了学生,实际上学生通过教师对待后面答对的同学的态度就能看出,自己实际上是回答错了。学生本来兴致勃勃地举手回答了问题,到最后还不一定清楚自己错在了哪儿,就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说 :“这个问题咱们说了多少遍,还错?!”或“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还错?!”这种不尊重学生的伤害性言语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遭到了教师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下一次教师再叫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周围的几十双眼睛和回答错误可能引来的嘲笑声或教师的批评,而不是这个数学问题应该如何解答。回答错误的学生渐渐觉得自己的确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再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从而患上习得性无助“疾病”。
3如何预防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3.1教师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对一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以激励为主的评价,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因为人在激励和鞭策下会不断地获得内驱力,从而不断进步。
我们教师的评价关注的不应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更多的应是过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随时给予积极而又客观的评价。如: 当学生运用了新的解题方法时,教师说:“你创造了这样好的一种简单的解题方法,太精彩了!” 当学生就课本提出质疑时,教师说:“你很勇敢,敢于向课本提问题,是个勇敢的探索者!” 当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此刻却举手回答了问题时,即使回答错了,我们教师也应该鼓励说:“知道吗?你进步了,我非常欣赏你现在的学习状态!” 等等。 教师这些真诚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同时,这些出自老师肺腑的鼓励的话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情感,并促使学生把鼓励化作积极的行动。
3.2用智慧的眼光对待学生尝试解答出现的错误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潜意识里还是喜欢学生的表现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尝试解答出现的错误,往往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另一种是急于纠偏,使教学马上回到“正轨”。其实,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出现错误是非常正常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错误。此外,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做出适当地指导,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不应当仅仅否定和“告诉”,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认识学生出错的原因,使纠错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到的一样多。”
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同时也造成面积更大的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积极地关注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肯定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真正从无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章正林.聋童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与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6).
[2]李庆社.点评“课堂点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7).
[3]程丽.巧用错误资源 启发学生思维[J].学周刊B,2012(4).
[4]徐小秋.让课堂上的差错绽放光芒——浅谈怎样对待学生课堂上的差错[J].科技信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