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
2015-10-17唐立伟
唐立伟
小学生写作文时总是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作文空洞,言之无物。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学习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赫尔巴特学习“统觉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旧的意识观念对新的观念的同化。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笔者让学生懂得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还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深化记忆的目的。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笔者适时地引出《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一系列的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并告诉大家:如果你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又会灵活运用,就能做到“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一位学生课后交来一篇作文,写的是暑假他到外地姑妈家做客的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二天早上,表哥送我到码头乘船,我刚跳上船,就听到表哥喊:‘祝表弟一路顺风……这种离别的情景。不正是‘黄程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送别声。鹭江海水深千尺,不及表兄送我情吗?”看,这样的诗句迁移得何等巧妙?如果不是平时的日积月累,哪能有作文时的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二、拓宽阅读视野,扩充素材
除了教材,课外读物也是学生写作可以借鉴的素材,指导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课本上的文章自然要求读熟,课外精选的文章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读懂主要内容。“要想马儿跑,得给马儿喂草。”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笔者为学生订阅了《少年故事报》《阅读指南》《阅读与写作》《快乐语文》等一系列适合他们特点的刊物、报纸,并且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充分利用谈天说地的时间,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能加以模仿并应用,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头脑。谁用的优美词句多,就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笔者在班级里设置了“小小图书角”,学生把自己家中的藏书或自行订阅的杂志写上自己的姓名后放入橱柜可供全班传阅,全班同学共享课外读物宝库。另辟有“读写栏”,及时更换报刊文章,抄写学生习作,张贴生活图片,提供时事新闻,以开阔学生视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了他们的习作能力,这才是习作教学的正道。由此可见,书中“淘米”,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三、经常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作文难”的头等问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积累很多的作文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必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生活是我们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课余生活无边无际、丰富多彩,细致地观察可以使作文平中见奇、见微知著。笔者常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带孩子们观看日落时的情景,看农民插秧,观察稻子成熟、收割时的情景,去河边草地上嬉戏……学生观察后,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和深刻的感受,觉得要写的话就很多。一次,在观察晚霞后,有个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上的云彩真有趣!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有的像凶猛的大白狗,还有的像飞奔的骏马。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对马儿说:‘马儿,马儿,你快快下来吧,让我骑着你飞跃崇山峻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挖掘素材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一条提高写作水平的“绿色通道”。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很多学生依然感到没什么可写的或不知道从何写起。于是,笔者经常选择各种活动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进行写作的指导。笔者曾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竞赛,到附近的菜市场买来蔬菜,从家里带来电磁炉等炊具在教室里体验做菜做饭的过程。其中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轮到我煎鸡蛋了,我先把锅放在炉子上,然后倒好油。等油热了,才去拿鸡蛋,这时,锅里的油‘滋滋滋地响着,冒起白烟来,我急忙跑到锅旁,可是烟越升越高,油‘滋滋滋的响声也越来越大,那呛人的油烟立刻把我包围了。我一边咳嗽,一边慌慌张张地把鸡蛋往碗上一磕,掰开蛋壳,把蛋清连同蛋黄一起倒进碗里,抓把盐,一股脑儿胡乱地倒进锅里。谁知,碗里有水,油在锅里‘噼噼啪啪地爆开了,油星飞溅出来,溅在桌上、地上、墙上,烟越冒越浓。我手忙脚乱地抓起湿布,把锅从炉火上端下来,再看看锅里的那个鸡蛋,都烧焦了,我用筷子夹一块塞进嘴里尝尝看,咸得比海水还苦。面对着这色味俱全的‘佳作,我输得口服心服。”这样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实践表明,有益的活动能让学生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总之,“米”在哪里?“米”就在学生的阅读中、生活中、学习中。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表达,相信他们的习作之“炊”会更香更甜!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