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015-10-17范琳钰
范琳钰
【摘 要】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体会:讲好开头,激发兴趣;讲好插图,引发兴趣;创设情境,以情求趣。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学生 历史 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体会。
一、讲好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内容《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北宋这个政权是如何建立的。所以讲这一课时,展示图片(百家姓),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这幅图片,这幅图片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排在首位呢?”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有学生提到了因为这个百家姓是在宋朝写的。这时我才板书课题——《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课时有限, 教师不可能每幅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性地讲解。教师讲解插图,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大变革的时代》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认识。为起到这个作用,我让学生看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辩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10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听了教师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学生不但产生了极大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