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
2015-10-16岑红美
岑红美
摘 要:高中体育课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直观教学,掌握动作要领;情境教学,激发运动兴趣;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比赛”教学,实现整体提升。进而丰富体育课的运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 直观教学 情境教学 分层教学
“比赛”教学
高中体育学科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所谓“多元化教学”,就是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基本方针,既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又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本文针对高中体育教材的要求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为高中多元化体育教学提供可行性的借鉴。
一、直观教学,掌握动作要领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完成体育动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体现直观性的特点。在当前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训练中过多地使用专业语言,强调理论技巧,而对动作要领教学有所忽视。例如,在投掷动作练习中,教师会强调“运用前臂曲指肌(小臂外侧肌肉)”的力量,而学生对于“前臂曲指肌”这一名词很陌生,无法在第一时间依照教师要求完成动作。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问题而继续进行理论讲解,就会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困难并与实践训练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影响。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在体育课上采取直观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教学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学得会”。
例如,在“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助跑完成后进行“两臂挥摆后振”是较难掌握的技术要点。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技巧,学生对于“两臂挥摆后振”这一动作的理解就会很模糊。有些学生摆臂时间掌握不恰当,有些学生摆臂力度不科学,还有一些学生的动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跳远成绩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多角度示范,使学生通过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了解完成这一动作的技巧。通过教师的直观示范,学生会将教师的规范动作与自身动作进行对比,找到不足之处,从而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提高体育训练质量。
二、情境教学,激发运动兴趣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53%的高中生表示“由于体育课太枯燥而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训练”。事实上,当前不少高中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仍然采用“硬制度、硬模式”。以百米短跑训练为例:教师设定训练目标,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训练。训练结果合格则可以进行下一个项目,如果训练成绩不理想,学生就要反复训练以达到合格要求。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缺乏教学弹性,而且枯燥的体能训练又极易引起学生反感。一些学生上体育课完全是为了完成体育训练目标,这就形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局面,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教学弊端,体育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思路,让体育教学充满乐趣。通过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探索,进而实现体育教学格局的全面改善。同样以百米短跑为例,教师可以设定“惊心动魄一百秒”这一教学情境:假设百米外是一个人质被劫持的地点,只有男生在12秒内、女生在14秒内赶到该地点,才有可能成功解救人质(高中阶段百米短跑合格成绩为男生12秒,女生14秒)。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训练中增加了责任感、紧迫感、竞争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在学生达到预定训练目标后,教师可将学生引入“特殊任务小分队”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分配不同任务,如突击、观察、后援等。“突击小组”百米目标为10秒;“观察小组”则分列跑道两侧观察“突击小组”成员起跑动作是否规范、步频高低是否合理等; “后援小组”则负责记录“观察小组”的汇报结果。这样的训练模式,无形中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循环训练的教学体系,学生可以互换角色,在观察、记录中找到百米短跑训练的窍门,而教师则要积极协调学生训练,做好学生角色安排和调度,维护现场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情境的积极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训练,其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会更为明显,参与体育课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三、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
高中体育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必须体现“因材施教”这一特色。由于学生体能素质不同、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不同、耐力和爆发力也有很大差异,如果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使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有的学生难以消化教学内容,而有的学生则感觉“吃不饱”。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会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制约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材施教”模式的开展,可以使体育教学更具个性化。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应熟悉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素质、能力、兴趣、行为特点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在常规教学外还可以对这些学生增加一些技能性的强化训练,而对于体育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训练,如接力跑、三级跳远等难度较低、参与性较强的训练内容,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注重体育教学中的“男女有别”这一问题:通常来说,女生耐力优于男生,但在爆发力方面,男生则比女生更具优势。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分析,运用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平时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多加鼓励,使学生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给予认可和配合,从而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比赛”教学,实现整体提升
体育比赛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方式。但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将“比赛”这一模式引入课堂。造成这一教学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普及”而忽略了“成效比较”,还有一些教师则认为“比赛”教学容易挫伤一些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诚然,有比赛就要有输赢,只要教师注意比赛技巧,同样能够扬长避短,实现事半功倍的体育教学效果。“比赛”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全员参与,对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在实施比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手段,不能简单地设定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是要设置多种奖项。例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设置“实力奖”,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设置“进步奖”,对某一项技能较为优秀的学生设置“特长奖”等,不同奖项的设计能够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获奖的机会,这样就提高了全班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才能真正实现“比赛”教学的价值。应用“比赛”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强化体育训练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引导,避免学生由于比赛竞争而产生相互排斥的敌对心理,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竞争必须通过合作来达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比赛教学开展得更为顺畅,从而营造更为积极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实现体育教学“身心健康”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和体育训练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了。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尽快调整教学手段,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使高中体育教学向着趣味化、规范化、高效化形式转变。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还有一定困难,但是教师面对这一实现过程要有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重视个体差异,真正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了解体育训练的价值和意义,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于志浩.浅析高中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2]何文华.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