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5-10-16方庆标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9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问题意识真实性

方庆标

摘 要:当前体育课堂中的探究教学仍存在一些教学误区,教师应从探究内容、探究方法、探究时机、生本意识等不同角度重点探讨如何规范性、真实化地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探究教学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实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 探究教学 真实性 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把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综观体育课堂,在不少公开课与观摩课上,自主探究已成为教师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向。体育课堂是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堂,探究教学如果只从形式上借鉴别的学科的做法就难免东施效颦了,甚至不少探究让人感觉非常生硬与尴尬,背离了体育教学的初衷。为了有效地探讨体育课堂探究教学的实施,我先引入几个教学案例:

现象一:让人哭笑不得的虚情假意

有的教师虽然名义上让学生去探究,但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探究。比如在一节健美操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对已教过的动作进行创编组合,让学生尝试把他们编排起来,而事实上,教师在课前就已经为学生创编好了,并进行了多次练习。这位教师也许是因为领导与同行来听课,为了展示自己,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取了这种做法,但却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不再富于挑战性。

现象二:追求形式主义的草草收兵

在一节篮球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5分钟时间的探究,看哪一种练习方式最有效。时间刚过1分钟,教师就吹响了口哨,个别学生还没来得及体验如何操作,探究活动就被停止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现象三: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置若罔闻

很多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应该是教师设计的,而事实上,许多原生态的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却是弥足珍贵的资源,值得教师重视并开发利用。

如初二年级的一节排球课,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传球练习,有两名男生站在高低不同的位置上进行练习,教师问其原因后得知,两位学生因身高相差太大而进行了位置调整,以发现是否可以增加传球的成功次数?但让人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挖掘,错失了一次探究教学的良好时机,学生的思想与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泯灭了。

现象四:只求答案而错失发展的过程

探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探讨来研究,研究的本义并不在于结果,更重于研究过程的精彩与刺激。比如在课堂展示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让一组学生进行展示,另一组学生对这组学生的展示给予评价:他们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纠正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细心观察,认真回顾动作要领,才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并做出较好的评价。教师如果只为答案而探究,探究就显得急功近利了。

我认为,探究教学存在的多种误区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探究教学与问题教学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少问题过于简单,无须探究;其次,部分问题超越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要么是根本不可能解出答案,要么是没有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最后,教师没有把握好引导探究的时机,在学生不想探究时却硬把所谓的探究塞给学生。

理想的探究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真实性的观察、热烈的讨论与真切的体验等方式去寻求答案,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是一个既能找到新知又能增强研究兴趣的过程。我结合初中体育课堂实践,谈谈理想式探究教学的构建。

一、多方面考虑,让设计过程真实化

真实化的探究一定要难度适中,时机适合。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走出“探究教学万能”的观念误区,课堂探究不要走形式主义,不是每个教学细节都需要探究;其次,课前要对学生的基础有一个恰当的定位,综合考虑学生已经学过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不会什么,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最后,教师要不断地总结,依据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归纳出哪些问题是难度适中的,因为教师认为的难度并非是学生所认可的难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上的自以为是或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都会使探究教学陷入误区。

二、生本化调动,让探究过程真实化

探究教学并非都需要教师的引领,学生原生态的问题探究往往具备独特的价值。所以,为了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每一项练习中,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一边练习一边提出质疑性的问题:这种练习方法是否行得通?教师的教法是否最科学?这种练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练习,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会有一种自我主宰的感觉,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教师层面看,则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探究教学更加生本化、更富于真实性。

第二,要鼓励学生在练习中进行积极提问,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适时的回应,并引导学生把问题向纵深方向扩展,从而形成一定的问题串,这是发现式教学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去观察与发现。学生练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探究的意识去实践,指导学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观察中需要考虑什么。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技能,敏锐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探讨与解决问题。

三、人性化设计,让探究时机适切化

探究时间问题包括探究时间的长短与什么时间探究为宜两个方面。从上文谈到的现象二的教学案例中,学生探究时间由5分钟变为1分钟,学生在1分钟的探究时间里是难以达成探究效果的。而对于探究时机来说,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进程安排来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明确在哪个时段安排探究为宜。

一般来说,探究学习在基本教学部分安排得较多,是安排在基本教学部分的开始,还是后边,或是中间,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程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于学生感兴趣、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比如篮球教学中的探究类问题,在基本教学部分的任何一个时段都是适合的;对于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浓厚的问题,如与体操技巧的把握类似的探究问题,可以在基本教学部分的前半阶段进行,教师示范并让学生参与练习,在后半阶段进行一个环节的探究就比较合理而有效,还有助于避免体育课的安全隐患。

四、多形式参与,让探究难度最小化

学生参与探究的形式也非常重要,是集体式全班探究好,还是三四人一组探究好呢?小组探究的人数以多少为宜呢?教师应该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差异而定。有人认为,学生所处的年级越低,小组的人数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增高,人数就可以适当减少。我认为,探究问题的难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感觉学生参与探究有难度,小组人数就可以相对多一些,而不能就年级高低来一概而论。

另外,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尽量分散在各小组中,以便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提高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也因学生与问题的不同而有异,如果学生难以探究问题,教师应多参与评价并不断提示学生,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实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目的。

五、科学化设计,让探究内容最大化

探究学习的形式与时机掌握得当,但对探究内容不充分考虑,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探究内容选择的第一标准就是探究的价值性,即是否能通过探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是否能快速地提升技能的掌握速度,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形式主义的探究既浪费时间,也得不偿失。

探究内容的选择关键要考虑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包括:(1)学生对项目的探究是否能积累经验,在认知上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比如让从未参加过排球训练的学生探究排球的高难度技巧就行不通了;(2)探究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兴趣点充分点燃;(3)探究项目是否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另外,探究内容是由学生来决定,还是被动地由教师来全权策划,这也是需要教师灵活把握的,绝不能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课堂引入探究教学的本意是为了实现体育课堂更多的自主性与探究性,让新课改的理念成为体育教学的一大亮点,但如果探究学习设计不当,“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成为有效教学的绊脚石。为此,教师要深刻领悟与把握好探究学习的内容、时机、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生本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探”和“究”二字从本质上理解,“探”重在探索与探讨,重过程;“究”重在研究而获得结果,重结果。两者都不能只顾其一,探而不究,往往难以深入,效果不佳;究而不探,则又流于形式,毫无意义。探索与研究,在探究教学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于素梅,毛雨.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J].体育教学,2013(10).

[2]陈少青.“顿悟类”运动技能习得的心理学机制与教学原理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4(2).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问题意识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例谈高中数学的探究性教学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