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定位穿刺疗效观察
2015-10-15徐尉华
徐尉华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中山医院放射科盐城224000)
冯典毅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医院中山528414)
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定位穿刺疗效观察
徐尉华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中山医院放射科盐城224000)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定位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采用介入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引导介入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C形臂X线机引导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定位准确,图像清晰,可有效提高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腰椎间盘突出;多层螺旋CT;C形臂机;介入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病程长的特点,临床上多使用牵引复位治疗,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多选择介入手术治疗。临床上普遍选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治疗,但存在定位欠精准,影响治疗效果的不足,难以满足临床需求[1]。本文旨在观察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定位穿刺的临床效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采用介入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使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6.72±4.45)岁;平均病程(4.53±2.05)年;L2~3突出10例,L3~4突出15例,L4~5突出20例;单节段29例,双节段1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16±4.72)岁;平均病程(4.28±2.15)年;L2~3突出10例,L3~4突出13例,L4~5突出22例;单节段30例,双节段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臭氧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C形臂X线机引导操作。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引导,具体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头,将损伤腰椎有弧度的凸出,或采用侧卧位,患者双手抱胸蜷缩,使损伤腰椎有弧度的凸出。对患者损伤腰椎进行定位,详细扫描所有病变椎体,明确损伤腰椎间盘的精确位置和形态,然后借助多层螺旋CT扫描图确定表皮的穿刺点,并标记位置[2],再计算出表皮穿刺点到腰椎间盘的距离,设计穿刺角度和深度。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多层螺旋? CT扫描成像引导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并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到针尖的位置,根据扫描成像细微调整进针的角度和方向,避开硬膜囊、神经根、椎体和小关节,确保穿刺针进入指定椎间盘内,穿刺针退出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再次确认。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3]穿刺效果:显效:定位精准无偏差,图像清晰,穿刺注射充满椎核;有效:定位准确到达椎盘层面,图像清楚,穿刺注射达到椎核80%;无效:定位偏差,偏离椎盘层面,穿刺注射达到椎核70%。治疗效果:显效:腰部无疼痛,下肢麻木消失,步态正常,CT扫描腰椎间盘恢复正常;有效:腰部疼痛缓解,下肢麻木消失或好转,步态正常或好转,CT扫描腰椎间盘趋于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观察组的穿刺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长期负重或外伤等原因造成腰椎盘软骨盘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造成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疾病。以腰痛、电击样痛、下肢麻木尤其是脚趾麻木、步态不稳、腰椎附近有小突起、水肿和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常见于老年人、长期负重工人、长期腰背保持一个体位的人。
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方法是先进行传统的牵引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对病程长、年龄大、反复劳损的患者效果不显著。在牵引治疗不满意的情况下多采用臭氧介入治疗,由于腰椎位置特殊,神经、血管分布密集,穿刺的定位、角度和穿刺的手法均有严格的要求。穿刺时若损伤神经组织会造成下肢感觉障碍,甚至瘫痪等严重的后果。因此治疗时穿刺的定位需十分准确,定位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临床上多使用C形臂X线机进行手术的辅助引导。C形臂X线机相对价格便宜,操作简单,但C形臂X线机的临床成像欠清楚,扫描清晰度不够直接影响手术的操作,而且X射线在手术中也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临床上不断探索更先进的引导手术仪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打破了传统CT的设计,采用锥形X线,多排探测器对患者进行扫描,缩短扫描时间,扩大扫描范围。同时,X射线对患者的伤害减小,并且可以获得更多扫描信息,通过计算机运算或其他成像技术转换为图像更接近立体图像,减少伪影,使图像更加清晰,接近机体内部结构[4]。多层螺旋CT在临床医疗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广泛运用于临床的诊断、治疗中。
本研究采用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定位穿刺的临床效果明显,通过对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与C形臂X线机引导介入手术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穿刺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多层螺旋CT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治疗定位准确,图像清晰,可有效提高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向道友,陈小龙,陈德龙,等.CT引导下臭氧盘内、盘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J].西部医学,2010,22(4):681-682
[2]刘明红.CT引导椎间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Ⅰ°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3]宾怀有,龙腾河,陈武新.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6(22):4146-4149
[4]张晓雍,宋绿林,廖水生,等.螺旋CT引导下注射臭氧及联合应用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7):52-55
手法复位加骨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冯典毅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医院中山528414)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与单独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骨一方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手背肿痛消退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症状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骨一方;临床疗效
桡骨远端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占有率较高,达70%左右[1]。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托或夹板固定等方法。但根据临床多年的时间经验采取单一的复位固定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本院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基础上联合口服中药骨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单一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效果进行比较。现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为(47.5±8.3)岁,Ⅰ型骨折19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3例,Ⅳ型骨折2例,Ⅴ型骨折1例;对照组28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为(48.1±9.2)岁,Ⅰ型骨折17例,Ⅱ型骨折6例,Ⅲ型骨折2例,Ⅳ型骨折2例,Ⅴ型骨折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或端坐位,顺势拔伸牵引并旋转骨折远端至前臂中立位。根据骨折端侧移方向术者在牵引下向远端骨折尺侧挤压或桡侧挤压,手法复位结束且拍片确定复位满意后适当增加衬垫,用超腕前臂小夹板内固定4~6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处方骨一方,由赤芍、归尾各12 g,田七、桃仁、栀子、防风、苏木、续断各15 g,红花、丹参各10 g以及甘草6 g组成,煎成汤剂口服,每日2次,直至痊愈。
1.3观察指标[2]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疗效标准:根据Dienst标准对腕关节进行评分,0~10分为优,11~20分为良,21~35分为中,大于35分为差,临床总有效率=(优+良+中)例数/该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实验组疼痛缓解、手背肿痛消退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别n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痛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tP 30 28 3.6±0.8 4.8±1.3 6.274<0.05 6.4±1.5 9.5±2.3 8.643<0.05 34.5±5.9 43.2±7.6 10.627<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未有任何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固定物感染,3例表浅感染,1例畸形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桡骨远端界面3 cm以内骨折,属于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是解剖上最薄弱的地方,受到外力撞击后容易发生骨折,也是最常见的骨科外伤疾病。一般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向背侧和桡骨侧发生移位,严重时可能发生重叠移位,患者会感受到明显的疼痛,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效果不理想。临床比较常用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要切开并分离骨折部位周围的组织,骨折粉碎块由于失去依托容易移位,影响复位固定效果[3~4]。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可以有效利用骨折部位周围的组织来帮助骨折块进行塑性和复位,复位后小夹板固定在操作上比较简单,减轻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对患者骨折部位的组织以及血运影响较小,利于骨折的愈合以及功能的恢复[5]。但根据多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单一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疗效不是十分理想,为了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本院采取手法复位的同时联合口服中药汤剂骨一方进行治疗。骨一方主要由赤芍、田七、归尾、苏木、甘草、红花、桃仁、栀子、防风、丹参以及续断组成,具有消肿胀、补气血、接骨续筋以及益肾健骨等功效。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的患者,保证了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明显缩短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痛消退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节省了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家顺,吕德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薰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149-150
[2]邢亚萍.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152-153
[3]陈启仪,虞亚明,任贵阳,等.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临床路径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2,25(3):208-211
[4]夏志坚.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83-184
[5]曹思月,曹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9):59-61
(收稿日期:2015-08-10)
R681.5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7 ?
2015-08-24)
R683.4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5.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