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超真实图景
2015-10-14郭雅静赫牧寰郑琨
郭雅静 赫牧寰 郑琨
[摘 要]新媒体技术席卷而来,对社会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城市居民从以手机为代表的媒体环境中获得的比日常生活更加“真实”的體验。城市文化建设不能落入空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指导下,建立历史立足社会现实环境,高屋建瓴,实施有力度的意识形态引导,完善科学合法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体制改革;超真实;“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093 — 02
由于网络的普遍使用,人类社会正在逐步接近鲍德里亚描绘的虚无世界,用现实的指涉来替代现实的第二媒介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我国文化理论的视野下,以“大众文化”为特征,以人民为指向的框架是十分清晰的。为了避免官方体制改革话语和大众文化消费话语存在的“两层皮”趋势,有必要对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总结客观规律,以适应现实潮流的话语形态来话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方向明确,成果斐然。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分期与变迁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滥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整体的发展阶段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期(1978——1992)
中央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即对艺术表演团体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同时限于社会历史原因,这一阶段我国的文化体制建设主要参照苏联模式,文化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团体、文化机构重复设置,管理上没有正常的人才流动和淘汰机制,总体上机构臃肿,人员懒散,文化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文化体制改革以“恢复”与“摆正”为主要着力点。
这一时期齐齐哈尔市按照中央和省的各项具体指示精神,认真分析文化体制在现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积极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多元的文化消费和自主性文化选择成为文化市场的突出特征。
第二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中期(1992——2002)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启动。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是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转变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齐齐哈尔市文化体制改革第二阶段探索主要围绕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建立竞争机制,增强活力;培育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市场繁荣有序发展;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
第三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近期(2002——2014)
这一阶段首先提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提供制度保障。以解放生产力,增强软实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争论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还是发挥积极作用。文化体制改革由被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思路变为主动地“探索出路——政策扶持”创新思路上来,自发转向自觉,行政意志转向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将文化体制改革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一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围绕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怀更加细致和健全。文化建设的本体化、本土化要求,实现制度上的革新和突破。
这一阶段齐齐哈尔市文化体制改革也获得了突破。在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一边深入学习,一边深化实践,取得了多项突破。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性保护,成为文化建设本土化探索中的一个成功的个案。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到城市的文化定位,小到文化企业的政策支持,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清晰,效果斐然。
二、文化体制改革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当今社会中人民的多元诉求和政府的一元意志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文化建设将拓展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功能、作为“主流意识培养”的政治功能、以及作为“民主协商”通道的公共性功能。
(一)变化中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文化的基本认知是它的“事业”属性,这是固有的意识形态范畴,因此“管”、“教”和“引导”是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后,“转变政府职能”、“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成为新的关键词。“文化大繁荣”的视角下,要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于运用多种管理手段,体现人文关怀。
(二)不变的文化体制改革落脚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今文化产业市场化已经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将政府错安在文化市场上的双手收回,解放文化生产力,制度用来保证文化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而非一元意志的干预和主导。
文化产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作用的实现,得益于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结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关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培养,加强对文化小微企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外部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
(三)公共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点
克里斯?比尔顿“以文化艺术引导经济复兴的方式越来越受到追捧,其间的原因并不在于这种方式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产出,而是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塑造一个国家或地区富有“创意”的形象而间接提升经济影响力”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公共性探索,关注文化建设中的人的问题,将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功能。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只有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使更多的人热爱并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从意识形态上有所指导,同时也就有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强化其服务功能。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保障机制。同时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突破文化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瓶颈。
三、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社会理论依据
文化产业是现代文明传播的科学媒介,它与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独特的文化关系,这一关系集中反映在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应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地位,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
(一)“文化工业 ”的批判和“大众文化”的勃兴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是站在社会精英视角的发声。而伴随着“工农兵文化”出现的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全民通俗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每一种社会结构,都是一种文明程度的反映,是一种文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反映,因此,每一种社会结构一定有一种具体的与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文化存在的结构形态与之相适应。
(二)作为社会经济结构基本组成的文化力量
文化产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直接和现代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与社会相应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文化产业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任何变动,实际上都反映了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文化关系和社会的文化结构的变动。,当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通过文化产业反映的文化也随之而变化。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要以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基础。
(三)作为社会政治结构基本形态的文化权利
文化在常态化以意识形态的状态存在,文化结构正在动态地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权利关系,即文化经济关系和文化政治关系,表明什么样的人群所处的文化位置、拥有的文化权力、掌握的文化资源、可动用的文化资本以及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让我们看到文化作为接合知识的特征与责任。同样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研究,尊重现实的重要性。
四、城市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
文化体制改革宏观层面上要推进体制创新,完善政策,合理界定关系,提升文化竞争力。中观层面上切实推进制度创新,规范行业行为;微观层面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创新,建设一批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主体。目前“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需要研究者切实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关注文化市场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离开书房,走进社会实践,走进社会的真实图景。
(一)文化市场主体受到的体制性障碍
“体制性障碍”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意识、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政府行为等方面。市场主体的培育缺少主动创新性和开放的思路,区域文化合作缺少连贯性。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的改革方向振奋人心,但是在实践中无法落实。
文化体制改革主体策略:
在文化市场秩序、文化政策规劃、文化产业布局上进行合理引导,灵活有效地实施管理。依法治国,实现开放、规范、科学化管理。同时保证文化企业在公平、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创新。
(二)文化体制建设落后于文化产业实践
在现实中很多文化制度的制定缺少对实际的有效指导。或脱离实际成为“书房政治”的体现,或因为过于宏观而无力指导实践。例如1951年颁布的“乡镇文化站条例”对比2009年10月1日最新形态,从内容上看没有实质的变动,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的文化需要。体制内的文化产业结构复杂并缺少法律依据,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意志多元、前景模糊。
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策略: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无论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在不丢阵地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活文化机制。以人民为阵地也是文化公共属性的基本体现。无论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还是区域文化象征符号的淬炼,都要围绕着人的价值与利益诉求。
〔参 考 文 献〕
〔1〕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