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5-10-14芦德银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400
芦德银(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400)
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芦德银
(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400)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类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按规定服用消心痛、倍他乐克等药物。观察组采取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25.48%,好转率为65.12%,治疗总有效率为90.7%,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活血化瘀类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疗效
从中医学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人为因素为气虚和血瘀,需要采取中医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本次研究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8.12±3.15)岁,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9.12±2.1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按规定服用消心痛、倍他乐克等药物。观察组采取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檀香10 g、地龙10 g、当归10 g、红花10 g,黄芪30 g、川芎30 g、生地30 g、干草20 g、赤芍20 g、丹参20 g、麦冬15 g、桃仁15 g、桔梗15 g、五味子15 g、柴胡15 g、人参25 g、川牛藤25 g、郁金25 g。若气血不足,阴虚,加百合10 g和沙参10 g;若肾虚,加肉苁蓉15 g;如果患者血瘀和脾虚,加三棱10 g、茯苓10 g,1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处于劳累状态时,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不明显或者是发作次数降低至80%以下。好转:患者处于劳累状态时,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不明显或者是发作次数降低至50%~80%以内。无效:患者病状无任何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未改变。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接受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后,痊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由于患者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梗阻和痉挛的现象,使心肌出现严重缺血和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1]。冠心病心绞痛易发于老年人,治愈时间漫长,疗效不显著。患者经常在进行相对剧烈的运动过程中,伴有严重的胸闷、胸痛、胸痹、以及舌质紫暗[2]等现象,其实质就是血瘀。从中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脉络不畅引起的,以及患者身体虚弱,长期饮食和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大,进而导致寒邪内侵[3]。中医学中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为真心痛、胸痹、心疼的范畴,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活血化瘀方中,选取的黄芪、川芎、生地、麦冬、桃仁、桔梗、五味子、柴胡、人参、川牛藤、郁金等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进一步使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下降,扩张冠状动脉[4],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进一步强化患者的心肌收缩力。
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观察组采取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后,治愈率为25.48%,好转率为65.12%,治疗总有效率为90.7%,痊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活血化瘀类中医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
[1] 孙建伟.袁海波教授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经验的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2,13(34):123-125.
[2] 唐绪刚.中药五灵脂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9,11(34):1213-1215.
[3] 李春岩.史载祥学术思想及升陷祛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12(14):13-15.
[4] 王昃睿.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药研究进展[C].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11(24):433-438.
R256.22
B
ISSN.2095-6681.2015.13.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