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后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2015-10-13彭明慧亢静周建明杜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上唇安氏切牙

彭明慧 亢静 周建明 杜冰

1.上海市黄浦区第二牙病防治所,上海 200023;2.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成都 610041

鼻唇角为鼻底点与唇红最上点的连线与通过鼻底点和鼻小柱点的连线的前下交角。以往的研究[1-4]显示,鼻唇角是面部侧貌美学的特征之一,鼻唇颏关系的协调是侧貌美学的重要标志,鼻唇角对软组织侧貌美观影响较大。但是鼻唇角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相关因素中又有哪些是相关性较大的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研究。生物性的不同和组织反应部位的差异是影响成人和青少年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正畸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是在临床上这些影响因素所引起的垂直骨面型青少年和成人的正畸疗效,鼻唇角美学的相关分析目前还未见到全面报道。

本研究拟对成人和青少年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比较鼻唇角变化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前后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对错畸形的诊断与分析以及预测矫治后的疗效提供依据,并为软组织侧貌预测系统的建立提供实验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青少年20例,成人18例。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了头颅侧位片。患者纳入标准:1)颌面无疾患,无鼻畸形,未接受面部美容手术,未做过正畸治疗,无牙列缺损,轻度到中度拥挤;2)双侧磨牙为远中尖对尖或完全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倾;∠ANB≥5°,MP to FH 角≥32°,FHI<62%;3)青少年年龄为10~14岁,平均年龄11.5岁;成人年龄为18~30岁,平均年龄22.1岁;4)患者头颅定位侧位片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

1.2 正畸治疗

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上颌采用强支抗(Nance托+横腭杆),下颌采用弱支抗,排齐上下牙列,关闭拔牙间隙,治疗后前牙基本达到了正常的覆覆盖,双侧后牙中性关系。

1.3 头影测量分析

患者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用Winceph 7.0软件定点,对测量项目进行编程计测,每个项目测量3遍,取平均值。所有测量均由同一人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完成。再随机抽取10张X线片,由同一人再次测定,并和原先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2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共采用18个软硬组织测量项目,具体如下。1)SNA角:由蝶鞍中心点(S)、鼻根点(N)及上齿槽座点(A)所构成的角;2)ANB角:由A、N与下齿槽座点(B)所构成的角;3)A-Ptm:A与翼上颌裂点(Ptm)在眼耳平面(FH)上垂足间之距离;4)Spr-Ptm:上牙槽位置,由上牙槽缘点(Spr)和Ptm分别向FH做垂线,两垂足间距离;5)U1 to FH:上前牙倾度,上中切牙长轴与FH相交之下后角;6)U1-NA:上中切牙突距,上中切牙切缘(U1)到N与A连线的距离;7)U1 to NA:上中切牙突角,上中切牙长轴与N和A连线相交之前下角;8)U1R-Ptm:上中切牙根尖点(U1R)与Ptm分别向FH做垂线,两垂足间距离;9)鼻唇角:由鼻小柱点(Cm)、鼻底点(Sn)与上唇突点(TUL)所构成的角;10)TUL-EP:TUL到审美平面(EP)的距离;11)鼻唇沟深度:上唇凹点(A’)到鼻尖点(TN)与TUL连线的距离;12)上唇位置:由N向FH做垂线,TUL到该垂线的距离;13)上唇凹点厚度:过A’做与FH平行直线相交于上唇凹点后缘点(A’H),A’H与A’间距离;14)上唇凸缘厚度:过TUL做与FH平行直线相交于上唇凸点后缘点(TULH),TULH与A’间距离;15)A’-Ptm:上唇凹点位置,由A’与Ptm分别向FH做垂线,两垂足间距离;16)上唇长度:从上唇缘最下点(Stoms)向Sn与TUL的连线做垂线,该垂足与Sn间距离;17)上唇倾角:A’、TUL连线与FH相交之前下交角;18)鼻突度:Sn与TN在FH平面的垂足间的距离。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青少年与成人矫治前后变化量比较用t检验,鼻唇角的相关性分析用两两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临界点。

2 结果

2.1 青少年与成人矫治前后测量项目变化量的比较

青少年与成人矫治前后测量项目的变化量见表1。由表1可见,青少年组与成人组矫治前后多项测量项目变化量有统计学意义: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分别增大了4.01°±7.97°、5.93°±6.62°,成人组鼻唇角改变更显著(P<0.05);两组中U1 to FH、U1 to NA、U1-NA、Spr-Ptm在矫治后均减小,成人组减小更显著,表明成人组上前牙内收更多;青少年组上唇凹点厚度以及A’-Ptm矫治后分别增加了(1.32±1.14)、(0.98±2.91) mm,而成人均有一定程度减小,表明青少年上唇凹点位置在矫治后有一定的前移,而成人则有一定的后退;青少年组上唇凸缘厚度、上唇长度及鼻突度矫治后分别增加了(1.82±1.92)、(1.70±1.83)、(2.05±2.22) mm,而成人组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青少年在矫治后上唇软组织与鼻突度有一定的发育,成人则无明显发育。

表1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矫治前后测量项目变化量的比较Tab 1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dolsescent and adult variation measu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2 鼻唇角与软硬组织治疗前后变化量的相关性分析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的相关性改变中,U1 to FH、U1 to NA、U1-NA均有显著性的负相关,上唇倾角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两者鼻唇角的改变主要是上前牙内收引起上唇内收,鼻唇角变大,并且成人的相关性更显著;青少年组上唇凸缘厚度与鼻唇角呈负相关,而上唇凹点厚度与鼻唇角呈正相关,成人组这两项则无明显相关性,表明青少年组上唇软组织在矫治后有变厚而使鼻唇角变小;成人组Spr-Ptm与上唇位置改变与鼻唇角改变呈负相关。

3 讨论

临床上,正畸治疗主要是通过影响硬组织来改善患者的软组织面型,鼻唇角是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主要以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前牙的唇向倾斜、鼻唇角较正常值小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上唇发育不足、开唇露齿[5]。鼻唇部的软组织形态基本正常而鼻唇角减小时,可通过拔牙后内收上前牙使侧貌改善[6-10]。在本研究中,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在治疗前SNA、ANB、上前牙位置以及鼻唇角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拔牙矫治后上前牙以及牙槽都发生了明显的内收,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鼻唇角较矫治前分别增大了4.01°±7.97°、5.93°±6.62°,成人组鼻唇角改变更显著(P<0.05)。这说明对于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鼻唇角侧貌的改善可通过拔牙矫治从而改变上前牙形态来改善,同时也提示垂直生长型Ⅱ类1分类成人病例正畸治疗后上唇的内收效果更大。

很多学者都认为唇部的结构与唇的回收密切相关。Oliver[11]发现,如果唇薄并且唇紧张度高,那么切牙回收与唇回收有高度相关;如果嘴唇厚,且唇肌松弛,则切牙回收与唇后移无相关性。Holdaway[12]却认为上唇过突,紧张力过大时,不会随切牙后移,只有当唇突度减小到恢复正常张力后,才会以1︰1随切牙后退。Yogosawa[13]提出息止唇间隙的大小也影响唇的回收,息止唇间隙小时,说明唇相对长,则软组织改变小,唇回收不明显。Roos认为Ⅱ类畸形患者治疗后上唇增厚下唇却变薄。与一些学者[14]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中青少年组中的上唇长度在正畸治疗后增加了(1.70±1.83) mm,上唇凸缘厚度与上唇凹点厚度分别增加了(1.82±1.92)、(1.32±1.14) mm,而成人则无明显变化,同Denis等[15]的研究结果类似;并且青少年组鼻突度也增加(2.05±2.22) mm。造成青少年与成人的这些差异有可能是两者软组织的适应改建能力以及唇肌可塑性潜能有所差异,青少年适应改建快,能够较快的代偿颌骨切牙的改建,而成人则缺乏这种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上下唇是否会发生类似改建还有待进一步的跟踪随访研究。

早期的正畸学家认为软硬组织关系密切,软组织是以均匀覆盖的形式覆盖在硬组织表面,指出只要骨性结构协调即可以获得同样的软组织外形。但Burstone[16]指出:覆盖在硬组织表面的软组织厚度在各个部位有较大的差异,不是均匀地覆盖在硬组织上,使得硬组织侧貌的外形不能完全反映在软组织的侧貌外形。罗卫红等[17]研究了硬组织指标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相关性,结论是颌骨位置、上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学指标均有相关性,治疗中要通过改善不协调的牙颌关系使侧貌美观。陈扬熙等[18]研究发现,侧面骨凸度与鼻底软组织厚度呈负相关,与颏前软组织厚度呈正相关。即当骨侧面趋于变凸时,软组织的改变却趋于使侧面变凹。这说明软组织在维持面型的相对稳定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在本研究中鼻唇角改变的相关性分析中,青少年与成人鼻唇角改善主要是与上前牙的内收量呈正相关,并且成人相关性更显著;同时发现青少年在矫治后上唇软组织有一定的发育,上唇厚度以及鼻突度有所增加,而与鼻唇角改变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青少年上唇在内收的同时唇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建所引起,这也说明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对侧貌鼻唇角的影响与成人不同。成人主要是上前牙、唇位置的改变来影响侧貌鼻唇角,而青少年除了上前牙、唇位置的改变相关外,还有唇肌以及鼻部的发育相关,提示在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病例矫治中鼻唇角改变的预测除了正常的上前牙位置的改变外还要考虑到上唇以及鼻部发育改建在正畸治疗中的影响。

[1]罗卫红, 傅民魁. 面部侧貌美学指标临床应用[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4(3):206-208.

[2]Anthony L.Maganzini, 曾应魁, Josh Z.Epstein, 等. 应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对颜面审美观的研究[J]. 口腔正畸学,2000, 7(3):107-110.

[3]唐国华, 嵇国平, 丁小军. 上海地区650人对软组织侧貌唇突度的审美评价[J]. 上海口腔医学, 2003, 12(2):99-102.

[4]吕婴, 张学军. 中国人颜面侧貌审美的调查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3):224-226.

[5]林久祥. 现代口腔正畸学[M]. 2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42.

[6]Wisth J. Soft tissue response to upper incisor retraction in boys[J]. Br J Orthod, 1974, 1(5):199-204.

[7]Young TM, Smith RJ. Effects of orthodontics on the facial pro fi le: a comparison of changes during nonextraction and four premolar extraction treatmen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3, 103(5):452-458.

[8]Diels RM, Kalra V, DeLoach N Jr, et al. Changes in soft tissue profile of African-Americans following extraction treatment[J]. Angle Orthod, 1995, 65(4):285-292.

[9]杨大鹏. 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矫治软硬组织变化初探[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4, 28(5):310-313.

[10]南澜, 郑怡, 莫水学. 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矫治后软组织侧貌美学特征改变[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9(6):896-898.

[11]Oliver BM. The in fl uence of lip thickness and strain on upper lip response to incisor retraction[J]. Am J Orthod, 1982,82(2):141-149.

[12]Holdaway RA. A soft-tissue cephalometric analysis and its us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planning. PartⅠ[J]. Am J Orthod, 1983, 84(1):1-28.

[13]Yogosawa F. Predicting soft tissue pro fi le changes concurrent with orthodontic treatment[J]. Angle Orthod, 1990, 60(3):199-206.

[14]Diels RM, Kalra V, DeLoach N Jr, et al. Changes in soft tissue profile of African-Americans following extraction treatment[J]. Angle Orthod, 1995, 65(4):285-292.

[15]Denis KL, Speidel TM.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of pro fi le change prediction in the adult orthodontic pati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87, 92(5):396-402.

[16]Burstone CJ. Lip posture and its signi fi cance in treatment planning[J]. Am J Orthod, 1967, 53(4):262-284.

[17]罗卫红, 傅民魁. 青少年面部侧貌美学特征的临床分析与研究[J]. 口腔正畸学, 2001, 7(1):23-25.

[18]陈扬熙, 张德福. 哈尔滨市100名正常儿童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85, 20(1):45-48.

猜你喜欢

上唇安氏切牙
上唇腺样囊性癌1 例及文献复习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安氏Ⅱ类错畸形咬合接触特征及其与口颌系统关系的研究现状
上唇年轻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大块头安氏中兽
恒牙初期安氏Ⅱ1类错畸形颅底形态特征的分析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改良旋转鼻唇沟皮瓣用于上唇缺损的亚单位修复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