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吉林省经验数据的研究

2015-10-10刘建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格兰杰城镇化率城镇

刘建华 周 晓

(1.吉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2.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一、引 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城镇化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有助于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纵观国内外有关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1956)通过对发达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美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McCoskey和Kao(1998)运用22个发达国家和30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与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是不能够拒绝他们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3]。

国内学者大多从实证的角度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吴斌(2009)采用浙江省11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4]。简新华、黄琨(2010)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国内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并指出,中国城镇化速度基本合适,估计未来将保持较快发展趋势,到2020年预计达到60%左右[5]。朱孔来等(2011)通过分析全国和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证明了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6]。卢方元、单可栋(2013)以河南省1978-2011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对二者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7]。蒋冠、霍强(2014)通过对中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并选取了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得出中国城镇化省际差异逐步缩小的结论[8]。

以上研究,无论是运用时间序列数据还是选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都没有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进行考察,也尚未对未来二者的发展情况作出预测。本文正是着眼于此,在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发展的实际,选用了1978—2013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二者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建立向量自相关(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二者的短期波动和未来(2014—2020年)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图 1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二、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机制

(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城镇化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图1)。首先,城镇化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9]。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同时农产品的价格会相对降低,增强了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又反过来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增加,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城镇化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这主要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同一区域,一方面,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不仅会带来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给工业部门增添了技术和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人口的聚集会增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此为聚集效应。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当超过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的临界点时,人口和要素又开始向着这一地区的周边扩散,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工业化发展。此为扩散效应。在双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第二产业总产值将不断增加,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最后,城镇化带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城镇化的。只有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支撑服务业的独立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无疑会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人们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从满足基本的温饱上升到以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享受型生活消费转变。人们消费结构的这一变化,将会促进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就业的增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就业水平的提高进而又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同样的机理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需求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等方面(图2)。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进而引起社会需求的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供给方就必须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二、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聚集-扩散效应,使得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范围将不断扩大,进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进而又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将从田地里走出来,向工业产业部门以及服务行业寻求就业岗位。由此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的工业部门以及服务业部门聚集,加速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10]。

图 2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三、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现状

19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精神指引下,吉林省的城镇化率有了显著提高。1993年首次突破4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的城镇化率水平27.99%。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201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54.2%。经济增长也显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47183元。近两年来,为贯彻党中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的精神,吉林省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文件,稳步推进本省城镇化进程。到2013年,已经达到54.20%的水平。

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动趋势来看(图3),吉林省城镇化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上升的态势,而经济增长率却呈现出了不断波动的趋势。1991—1992、1994—1997年间,经济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城镇化率一直不断增长。二者之间这样变化态势,难道是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吗?二者之间是否如上述影响机制中阐释的那样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呢?下文将采用具体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明确二者在长期以及短期内的动态变动关系。

图 3吉林省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图

四、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取吉林省1978—2013年的非农人口比率(URB)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V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此外,为了避免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URB和LNAVGDP,采用双对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本文所选数据中1978—2011年的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2012和2013年的数据分别来源于吉林省2012年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Eviews6.0。

(二)协整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对LNURB和LNAVGDP进行单位根检验,看其是否平稳,如果二者均为非平稳序列,那么再对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ADF检验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 1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ADF检验

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二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的值均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检验法对吉林省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首先,以LNURB作为解释变量,LNAVGDP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回归模型为:

然后,对残差e进行ADF检验,看其是否为平稳序列。残差e的ADF统计值-2.5250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513,即残差平稳,由此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明确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必要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与变量的滞后阶数密切相关,本文分别对滞后6、9期做出检验。以下表2为吉林省非农人口比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表 2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GDP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6期和9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城镇化不是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的原假设,而接受吉林省经济增长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因果原因的原假设,说明长期内,城镇化发展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4.VAR模型与前景预测。在《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62%至64%。现利用向量自相关(VAR)模型对吉林省2014—2020年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水平进行预测。

根据AIC和SC的值同时达到最小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经过多次模型回归分析,当滞后阶数取2时,AIC和SC同时达到最小,分别为-7.6404和

-7.1869。所以,建立VAR(2)模型。

LNAVGDP=0.8941LNAVGDP(-1)+0.1039LNAVGDP(-2)-0.4594LNURB(-1)+0.5331 LNURB(-2)+0.2449

LNURB=0.0090 LNABGDP(-1)+0.0061LNAVGDP(-2)+2.2047 LNURB(-1)-1.3149 LNURB(-2)-0.2242

利用以上VAR(2)模型动态预测吉林省从2014—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果如下表3所示。

到2020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5.65%,较之2013年的54.20%,增长近1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2266元,比2013年的47183元增长了2.01倍,实现了经济增长翻番的可能。

表 3 2014-2020年吉林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水平预测

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了考察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在建立的VAR(2)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冲击响应分析。VAR模型的多图表脉冲响应函数(响应时期数为10)如图4所示。图中水平状的实线表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剪刀状的虚线表示响应函数加减两个标准差的置信带。横轴表示响应期数,纵轴表示响应程度。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响应来看(左侧),人均GDP对URB的扰动在初始阶段没有显现出来,第一期的响应程度为0,但随后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且增幅较大,说明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大。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结果(右侧)来看,第1至3期,响应程度一直为0,从第4期开始,尽管响应程度有所增加,但仍旧在0.1以下,其所揭示的经济含义便是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较小。脉冲响应分析所得结果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图 4脉冲响应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的相互影响机制中定性得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可以通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影响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可以通过需求以及技术的转变改变产业结构,进而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结合吉林省1978—2013年的非农人口比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稳定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并非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利用VAR模型对吉林省未来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水平所做预测的结果显示:到2020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65.65%,与《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目标值基本相吻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4万,实现经济增长翻番的可能。脉冲响应函数图像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冲击响应程度较大,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深,而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程度较小,因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不大。这也为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吉林省努力实施经济增长的城镇化效应奠定了基础。因此,吉林省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更好地发挥出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

(二)建议

首先,通过培育中部城市群和加速长吉一体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群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基础较好,人口也相对集中,而且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对较快,对全省城镇体系的建设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全省城镇化率的提升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加速长吉一体化建设,继续推进中部城市群人口以及资源各要素的有效聚集,在“稳中快进,领先发展”的基调之下,不断增强长春和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集聚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政治、金融、文化中心的带动作用,统筹城区、小城镇、建制镇的协调发展。通过“中心—外围”的带动,解决城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整体上协调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

其次,协调推进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重点城镇的发展,形成城镇组团模式的城镇化建设。就吉林省发展的实际而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除了靠中部城市群的带动外,还应该使外围区域的县城和小城镇形成组团模式的发展。一是完善白山、白城和通化市的城市功能,扩大他们的城市规模,使这几个城市能真正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作用。二是提高县城人口和资源集聚能力。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地流动,农村的很多乡镇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疲软的态势,然而一些小县城的吸引力却在逐步地增强,所以为了吸纳更多的乡镇产业的迁入,小县城要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为大县城。通过加快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壮大县城产业,扩大城镇容量,增强区域带动功能。三是推进区域性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吉林省许多小城镇的发展都面临着活力缺乏和集聚能力较低的问题。今后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先确定试点城镇,促进其优先发展,然后再引导其他一些区位条件好、物质资源丰富的特色小城镇发展,以扩大城镇空间规模,增强人口集聚能力,进而为农村人口的进一步转移提供足够的空间。

最后,加强城镇化的政府服务与支持。吉林省政府应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深化就业、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城镇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同样的待遇,切实做到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城镇转移人口不会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而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待遇。二是降低城镇转移人口的就业门槛,加强对城镇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建设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的力度,对城镇转移人口购买首套自用住房者给予优惠的贷款政策。四是通过政府提供服务与支持提升城镇化管理水平,强化城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与品位。

猜你喜欢

格兰杰城镇化率城镇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人口与就业
国内外铜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