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学习方式丰满地理教学
2015-09-30金子兴黄艳
金子兴+黄艳
革新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地理教学培养的不一定是地理学专家,而是善于运用地理更好地生活的公民。[1]学生在走出地理课堂后,如何运用地理进行更好的生活,这取决于他们在地理课堂上,养成了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的生存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真正体现主体地位的表现。[2]如果教师还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则会成为“水中之月”。
一、“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甄别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习者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认知、情感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是学习者独特个性的体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方式是一种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它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与之对应的教育目标也有差异。基于地理教学而言,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为了养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学会并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即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目标。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往往将两者混淆起来,作了不应有的误导。
案例1 合作探究——工业联系。阅读教材第62页第一、二自然段,分组讨论书中图3和图4,快速抢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3(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哪些工厂?说明它们之间在哪些方面存在工业联系?
2.说出图4(经济开发区)中有哪些工厂?说明它们之间在哪些方面存在工业联系?学生思考抢答,教师点拨总结。[3]
本内容是活动化教学设计,是具体的一个教学活动,是战术层面的问题,不能用“合作探究”这一战略层面的术语。这样冠名,会使得我们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姑且不论这两个问题值不值得讨论。既然是分组讨论,那应是小组共享,而且是全班共享合作的成果,当然不能将成果据为己有,也即不能用快速抢答的方法来展现劳动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学习难度也存在差异。 应根据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为了单纯体现新课程理念,不仅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冠名为学习方法,以醒目的方式提醒领导、专家的注意,而且不管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都用上“合作与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并在课堂上任意泛滥,形式主义严重。
案例2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中环节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众多移民融合的基础之上。请阅读书中图9.2和图9.3,讨论以下问题。
1.美国主要由哪些人种构成?
2.美国各人种之间的地位关系如何?[4]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法”,学生采用的是“讨论法”。讨论是为了解决问题,有问题才有讨论的意义。可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笔者认为,这种陈述性的知识,在教材中明确有答案的问题,采用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无意义,是“假讨论”。
那么,此类问题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从学习方式上看,应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应的学习方法应为学生在个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学习方式选择的主动权归属
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式就能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采取相应学习方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弱势群体,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方法,其受到了教师的控制。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影响到学生养成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养成,客观上取决于教师,由教师是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决定,也即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积极参与,但是产生了用指令性的语言强迫学生采用这些学习方式的现象。
案例3 探究活动任务
1.找一找(找差异):在图3-1-2上,找出哪些自然带的变化与线路1、线路2沿线景观的变化类似,并在图上用适当的形式(如线条)标注出来,或者用语言描述出来。
2.画一画(绘差异):自主或合作探究,用简单的示意图绘制出这两种地域分异规律。[5]
这不是探究活动任务,而是学生讨论或个体阅读文本的任务。
“找一找”“画一画”是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思维方法,讨论的方法是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用适当的形式将学习成果加以展示,通过展示,交流信息,也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endprint
在“画一画”环节,作者在“用简单的示意图绘制出这两种地域分异规律”添加了“自主或合作探究”,笔者推测前者可能是后者的内容。同样作者也误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论取。
这里,作者用了“自主或合作探究”,本意或是在表达“学生可以采取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独立作出判断,也可以通过和同学讨论的方式,联合作出判断”。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的教学策略,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面对问题,由于学情不同,能力不一,学生会亲自作出判断,是独立完成还是讨论完成,不需要教师的指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选择好案例,预设好问题(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能做的就是:等待,耐心地等待……
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重要表现
地理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下案例中,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否定问题,能折射人类对自己发展的不断思考。学生如果受到这样长期的地理课堂熏陶,一定会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案例4 某市高二区域地理观摩课活动课,课题为《底特律兴衰》。
材料1 在街头瑟缩地走了10分钟,我连一个行人都没撞见。街两边只有几幢高耸入云的大楼孤零零地站立着,大门紧闭。如果不是远处传来的汽车引擎轰鸣声,我几乎捕捉不到人气。黑人、老人、穷人,构成了这座城市现今令人惊讶的面貌。
2007年,该城已超越圣路易斯,成为全美最危险的城市。(某同学微博日记)
材料2 昔日“汽车城”的风光已经不再,日前其正式申请了破产保护。图1为该城世界闻名的汽车品牌。
根据材料1和材料2,从地理学的角度,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材料3 1896年,亨利·福特将他的第一部汽车开上了底特律的大街。十几年后,1500万辆汽车跑在世界的路上,福特自此被尊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根据材料3,你想到了什么地理问题?
(一)用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
在呈现材料1和材料2后,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在呈现材料3后,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地理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看完两则材料后,自发地议论纷纷,该教师请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同学们分享:“这个城市是哪个城市?”“这个城市在哪里?”“这三个汽车品牌叫什么?”“汽车工业为什么会布局在这里?”“这个城市为什么会破产?”……
该教师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个小问题,进行引导,适当评价。如当学生问“这个城市在哪里”时,该教师就问:“有谁知道这个城市在哪里?”另一个同学说:“底特律。”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看电视看到的。”教师评价:“这位同学能从电视里看到这个新闻,不仅说明这位同学关心时事,还说明该同学学会了如何选择看电视,值得表扬!”
(二)用提示词,暗示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猜一猜,暗示推测;比一比,暗示比较;说一说,暗示描述;想一想,暗示分析、推理的方法。
当学生知道汽车制造公司云集底特律时,教师展示了美国五大湖地区示意图。笔者观察到学生有各种自发的学习表现:或看教师展示的示意图,或翻开自己的图册,或打开以前的笔记(工业联系),或沉思,或小声议论,或奋笔疾书。在发言阶段,学生不仅表现积极,而且分析入理。在“比一比”环节,学生不仅展示了精彩的示意图(如图2),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影响汽车工业布局的原因,还得出了“底特律汽车生产规模会变小,会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税收减少”的结论。
准确理解学习方式的内涵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观必备的思想基础。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习方式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状况等进行有机的整合,走进地理课堂教学,优化地理教学的课程结构,为学出发,为学而教,真正让地理教学在学生求真和求善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张瑞芳.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探析[J].地理教学,2014(16):14-16.
[2] 廖哲勋.革新学生学习方式 推进高中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5):3-10.
[3] 黄道成.“工业地域的形成”活动化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3(10):37-40.
[4] 姜永华.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四个常见误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8):35-36.
[5] 姚炳华.“美国”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2(5):29-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