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30李杰

关键词:介词宾语语法

李杰

人们常把英语学习比作造房子。笔者认为,可以这么具体来划分:单词好比是建房用的砖块,语法是房子的框架结构,口语是外墙而个人的语言素养是内饰。要造高楼大厦,框架结构必须建设得合理、扎实和坚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如果太注重于口语交际而忽视了语法学习,那么学习者的阅读、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学习者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标准》还要求,“要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1]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法教学的某些不良倾向,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语法教学。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无法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习得语法,大部分语法学习是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获得的。因此,课堂上的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来学习语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任务中理解语法、运用语法,最终掌握语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法教学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注重真实场景下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充分发挥学习者情感因素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完全基于学习小组成员的公共参与的成果,因而任务型教学同时也侧重对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2]

语法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但意义要明显重于形式,这和任务型教学的内在目的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中的每一个任务都能帮助学习者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在语境中理解语法。下面,笔者谈谈语法教学中常见的任务类型及具体运用。

一、调查任务

调查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交际活动完成调查的任务。在调查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角色参与感。调查任务执行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要运用的语法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调查任务实现从形式到意义、从理解到运用的逐步转变。调查任务一般可用在疑问句的学习和巩固中。

如在复习特殊疑问词what, where, when, how, how old, how many, how much的用法时,教师可在机械性操练、书本练习完成之后,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 表中斜体部分为参考问题),请他们按照表格内容互相采访。为了让该任务高效有序,学生四人一组,每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对其他三位同学的家长进行调查,包括姓名、年龄、生日、职业以及喜好等。这样在调查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然会像记者般忙不迭地提问、记录,而这一过程恰恰有效操练了各项特殊疑问句式。学生采访完毕后,教师可抽5~6名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以此来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已学的句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表1

二、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任务一般先由教师指定一个语法项目,然后学生间组建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资料搜集、问题发现到问题探讨,最后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探究任务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削弱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语法教学中实施探究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任务驱动下,通过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发现语法规则,最终达到牢固掌握语法的目的,改变传统语法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了就忘”的弊端。

笔者曾在语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宾语从句的探究。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简单定义宾语从句后,把学生分为六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准备内容主要包括在教师提供的特定文章中找寻他们认为的宾语从句;寻找宾语从句的引导词;观察宾语从句的语序;通过中文意思来辨别从句原句和在其成为宾语从句后的差别;宾语从句的时态特点等。各组成员合理分工,收集相关材料,展开讨论,制作多媒体课件,定好课堂发言主讲人。因为有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头头是道。台下的学生还积极向主讲人询问相关问题,气氛相当热烈。而教师在课堂上则充当feedback provider的角色,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归纳和总结。

探究任务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从朦朦胧胧的认识慢慢发展到清晰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容易地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错误认识,从而教学时可有的放矢。

三、诊断任务

每当接触到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诊断任务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做出正确的诊断,追溯错误的源头,避免在同一问题上反复犯错,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诊断任务不是简单的纠错,而是知道犯错的原因,探知思维上的弊端,只有找到“病因”才能“药到病除”。诊断任务主要在学生发生普遍错误时进行,这些错误往往是一些容易混淆,较难掌握,需要更多智力支持的语法项目。诊断任务要求教师多注意平日里对学生在练习、测试或口头表达中容易犯语法错误的句子的收集。诊断任务的一般步骤是针对错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追溯错误的源头,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在碰到较难的知识点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在教授定语从句时曾遇到过这么一个错句:This is the town where I once lived in.这个句子比较典型,因为根据中文的思维貌似是正确的,但是从英语的结构来分析则是错误的。学生在为病句“把脉”时,也只能说出表象,就是该不该有这个介词in,而对“病症所在”则无法自圆其说。而教师通常也只是告诉他们:此句中where=in which, 有where就没有in, 有in就用which。但是这种单纯的识记很容易忘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纯粹的记忆,和学生一起来探讨一个可以追溯错误源头的逻辑推理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先给出如下的一个陈述句:endprint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如果对画线部分①提问,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如果对画线部分②提问,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特殊疑问句?经过学生自己讨论和教师启发,得出:(1) Which town did you once live in?(2) Where did you once live? 从这两个特殊疑问句中学生发现了which和where的不同用法,并移植到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中, 同时又慢慢理出which作为in的宾语而where则是地点状语这条主线,最终学生完成了这个病句的诊断任务,找出了病因所在,避免了再次犯错。

四、比较任务

比较任务是让学生在两个相似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比较任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区分两者各自的特点。比起独立地去学习两个知识点,学生能在两者对比中更好地掌握它们。

比如在教学in, on, at这三个介词的用法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比较任务中,清晰区分三个介词的不同用法,并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笔者先让学生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比较介词后面所跟的时间,如summer, March 7th, 5 oclock之间有什么差别,并讨论由此差别带来的介词用法差异方面的原因。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是比较难的问题,在实际的回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从时间的长短去考虑,而谜底的揭开正好给他们一种思想灵感。笔者在学生讨论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图1)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图1,学生理解了in, on和at所跟时间的范围不同,在月份、季节、年、世纪等大跨度的时间前用介词in,在具体的某一天前用介词on,在某一时刻前用介词at。从in到at,三个介词所跟的时间范围逐渐变小。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又让学生去讨论in, on, at后面所跟地点的不同。于是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从in到at介词后面的空间范围同样不断变小。接着再通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对图1进行改进得到了图2。

没有比较我们很难接触到其英语逻辑思维的核心。一个单词在英语里可不是仅仅表达几个具体的意思那么简单,它们更多的是通过立体而抽象的概念在逻辑思维中运作。

比较任务的用途非常广泛,很多容易搞混的知识点都可以运用比较任务来加以区分,如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和宾语从句的引导词用法上的区别,如过去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之间的区别等等。比较任务往往能带领学生完成从形式到本质的认识。

任务型教学模式有着许多先进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革新语法教学的观念有着理论指导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每个任务适用的语法点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探讨,对它进行加工改造,让每个任务变得易于操作,让每个语法点变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 朱永生,等.复旦汉学论丛(第六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9.endprint

猜你喜欢

介词宾语语法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跟踪导练(二)4
介词不能这样用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