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本二体三维四度”架构的选修课程开发研究
2015-09-30张建庆贾桂强
张建庆+贾桂强
选修课程建设是本轮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自2012年以来,我校在选修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一线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开设了一批符合学校特色定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体现教师专业能力和特长的精品课程,已初步形成了“卓智、卓识、卓才、卓能”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
选修课程建设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推进课程开发,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一线学科教师从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笔者在参与本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学习了不少理论。本文以我校开发的人文学科知识拓展类的四门选修课程——贾桂强老师开发的《〈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张建庆与何振华老师开发的《成语典故中的哲理》(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黄锁伟老师开发的《老照片中的民国往事》(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郁筱红老师开发的《古典诗歌中的草木形象》(湖州市第三批精品选修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一本二体三维四度”的基本架构,以此审视和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人文学科的主干一般是指我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本文所涉及的人文类选修课程,主要涵盖了目前高中阶段以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为专业基础的选修课程。
一、以人为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课程是实现“育人”这一终极目标的最有效载体。“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普通高中的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正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我校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卓智、卓识、卓才、卓能”四大类选修课程体系。
本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选择性,选择是这次深化课改方案的主旋律。即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在这‘三个选择权中,第一个学生学习选择权最为根本,后两个选择权为第一个选择权所决定和服务。”[2]三个“选择权”对学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在专业上必须不断提升自我。“没有发展的教师,也没有发展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也为中学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契机。一些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一些学科骨干教师,也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重新发现了新的价值。
二、主体间性: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存在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共在”,[3]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的共在性”,作为“教”“学”这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具有共同存在、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属性。
“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一基本原则意味着,一方面,“教”“学”双方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双方又体现为“主体的共在性”。一方面,在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立足教师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自身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明确课程开发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课程开发后能否可持续实施,取决于学生是否选择,以及学生的评价。
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换言之,什么样的课程符合学生的兴趣,切合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从学生的立场、角度考虑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和具体内容,为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和认知特点;第二,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第三,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的开发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选修课开发后,是否真正能吸引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关键。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一定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选修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选修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
贾桂强老师开发的《〈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首先是基于自身的学术特长。在近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贾老师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亮点”。关于国学经典《论语》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14篇,主持与《论语》相关的省、市级课题3项,相关学术讲座多次,在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次,这门选修课程更是基于学情的需要。从2006年9月起,浙江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用了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教材。但是这本教材的编写还是存在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地方。贾老师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关注可教性”,[4]对《论语》进行了大胆的重构,该课程作为浙江省网络精品课程,自2008年开设以来到2015年,在七年里一直在高一或高二年级开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非常高。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情志
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目标分层。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一总目标下,我们认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有符合课程特点和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目标分层。人文类选修课程需要明确规范如下的三维目标。
1.从知识目标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巩固和深化已有的必修学科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已有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提升和拓展。
2.从能力目标来看,由于传统的“文史哲”具有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性和融通性,所以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整合的思维,培养融会的能力。endprint
3.在价值观目标上,应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其人文情怀;也有助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健全其精神世界,丰富其精神内涵,增强精神力量。
例如,张建庆老师开发的《成语典故中的哲理》课程,有两个特点:第一,课程对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模块)的整合度较高。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该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必修课程《生活与哲学》与《文化生活》学习目标;进一步整合高中语文学科、历史学科等人文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树立大文科的学习理念;第二,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依据相关课程资源,深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成语典故中蕴含的丰富哲理思想,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深厚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学会批判地继承;从而践行祖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念,以促进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卓越人生打造坚实地基。
四、文化关照:宽度、广度、深度和温度
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不仅承载着育人的功能,也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作为人文学科,我们在开发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处理好四个维度的关系。
1.学科的深度。教师对于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的理论深度。对于教师而言,没有足够的专业底气,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是难以开发一门优质的选修课程的。我们注意到,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开发中,似乎有“遍地开花”的现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是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数量上是有了,但是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专业的担当,如果教师本身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耕耘,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没有对于所开发的课程有充分的底气和自信,那么开发出来的课程,最多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2.社会的宽度。教育是为人服务的,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要关注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引起教育者反思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却日益苍白;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各种信息、知识令人炫目,应接不暇,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却面临着巨大的荒芜;一方面,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功利化倾向使学生更为关注分数,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日益缺失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功能和特长,为学校教育增添一抹亮色,为未来社会培养健康的人,培育其人文情怀。
3.历史的广度。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每一代人,都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今天的教育,连接着昨天的历史,也连接了未来的梦想。教育要培育学生宽广的视野,今天的这一代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既有世界的眼光,也有历史的意识;既有现实的关照,也有对传统的深切情怀。这种历史的广度,从小处着眼,是要承接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一个区域的精神文脉,从大处着眼,是不仅需要养成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深厚的历史感,更需要有立足于世界文化、文明和历史之广大沃土的自尊和自信。
4.人性的温度。教育要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文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为成长中的年轻生命注入一种温暖的人性力量,一种文化关照的温度。我们期望每一个莘莘学子,能够经由学校、课堂以及教师精心开发的课程,发现自己内在生命中美好的东西,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通过《老照片中的民国往事》,引导学生从“生活史”角度去了解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民国,理解民国色彩斑斓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为现实生活提供直接参照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我们开设《〈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通过原著导读、名句赏析、问题与讨论、资料链接、感悟提升、作文考评等多个环节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读薄了《论语》,积累了诸多修身养性的道理,更使学生在沉静的思考中,读厚了《论语》,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得到延展,丰富的人文滋养得以汲取。”[5]我们通过《古典诗歌中的草木形象》,不仅可以通过对于草木的观察、亲近再一次感受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更可以进一步感悟和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赏析,进一步发现生命的“真善美”。
在浙江省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之际,面对选修课程开发这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课题,我们需要认真地加以总结、反思。希望选修课程的开发,在量的基础上,实现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这正是我们基于“一本二体三维四度”的架构,对选修课程进行深度开发的一些粗浅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关于加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意见.浙教基〔2013〕49号,2013年5月15日.
[2] 刘希平.把更多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2-9-11.
[3]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4] 贾桂强.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实践与反思——以浙江省网络推荐课程“《论语》博客:卓越人生八项修炼”的开发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5] 缪水娟.基于学科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建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