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腔探源兼论戏剧起源问题

2015-09-29王衡

文艺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皮影戏

○王衡

老腔探源兼论戏剧起源问题

○王衡

谈到老腔的起源问题,人们常常会提到“曳船说”“兵营说”和“孟儿说”。尽管上述三种说法早已司空见惯,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说法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当前,“‘兵营说’和‘曳船说’的依据仍是西汉京师粮仓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相关传说,‘孟儿说’的依据则是‘孟儿说书’的民间故事。根据西汉京师粮仓和漕渠遗址,人们推测华阴双泉村曾屯有重兵,建有水路码头,船工运粮时会喊曳船号子,士兵休闲时,会在兵营中自娱自乐。这种推测也许是合情合理的,但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老腔是在船工号子和兵营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法,可能只是推测,因为时至目前,我们仍然还拿不出十分可靠的证据①”。“孟儿说”认为,老腔起源于“孟儿”说书。可是,从相关资料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腔是华阴双泉村张氏家族的“家戏”。“孟儿”既然是老腔的创始人,为什么老腔形成兴起于张姓人家而非孟姓人家?老腔的传人为什么以张姓人为主?对此,《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虽通过引证坊间传说做了解释,但对这些说法它自己也狐疑不定。“经查,清末泉店镇有张、李、康、孟四姓,孟姓人数最少,约在1933年前就绝户了,无人知其是否从艺。也有人说,张家原认为皮影是‘隔帘子说书’,比唱戏清雅高尚,不属于下九流。不料,在清同治年间(1861-1874),张家有位叫珠儿的赴京应试。有人告其出身戏子,被取消了应试资格。为避此嫌,才又付出‘孟儿的老腔影子’之说,但无以查考。”②

显而易见,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看来,“孟儿说”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并无法确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杨甫勋先生的《华阴老腔》在解释其原因时所提到的依据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基本相同,但相比较而言,《华阴老腔》却持肯定的立场。《华阴老腔》认为,“随着说书艺术的变异和老腔皮影戏的形成,孟儿家族也历时数代,后来出现了日趋绝后的迹象。由于张家文才们有兴于此种形式的艺术,因此,他们不仅继承、变革了这种艺术,而且使其不断得以完善……在封建社会,唱戏居下流之辈,与乐户(即吹龟兹的)同类。张家成员一直把老腔影子认作是变革的说书艺术,后来外界人们也经常说这是‘隔亮子说书’。如此之说,其实并不能改变这门艺术的戏剧性质。传说,在清代同治年间,张家一叫珠儿的文才赴京应考,由于有人向地方官府告发,说此人是戏艺之辈,结果,珠儿被取消了应考资格。由于孟儿的几代成员一直依附于张家,与其共享共乐。张家也从始至终一直挂孟儿其名,以遮掩‘戏艺之辈’的家辱。因此,虽然孟儿家族久已绝后,孟儿的‘隔亮子说书’早已受到张家文才们的改良、接传、承替,但是,‘孟儿的老腔影子’一说,一直流传至今”③。尽管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但解释本身却缺乏足够的论据。不仅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也没有发现直接的佐证资料。对于“孟儿说”,梁志刚先生也不无质疑。他认为,老腔的形成“抑或包括如‘孟儿’一类外来艺术人士的催化作用,但绝不可能是单纯的外来‘孟儿说’,否则,‘孟儿’及其师门子弟们为何没有在家乡湖北的老河口形成老腔呢?——即便是‘老腔’‘老河口’之‘老’有通同之处”④。目前,学界不仅对“孟儿说”所持的立场与态度不尽一致,有关表述也大相径庭,如关于“孟儿”来自何处,又是怎样创始老腔的说法。《华阴老腔》《陕西省戏曲志·渭南地区卷》《中国民间皮影》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都明确指出,“孟儿”是由湖北老河口沿路乞讨来到泉店镇,以说唱卖艺为生。在当地张氏家族的资助下,“孟儿”创始了老腔。《中国影戏》与《“华阴老腔”研究三章》则认为,“孟儿”原来在潼关与华阴交界的方泉老虎口打长工,劳动的间歇,在工友们的鼓励与协助下创作了老腔。

显而易见,无论是“兵营说”,还是“曳船说”,抑或“孟儿说”虽然被人们经常提及,但它们在学界仍然难以达成共识。不仅如此,因为缺乏可靠的佐证资料,由此而导致的质疑或争议也时有发生。这种状况无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老腔的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诸如其起源等问题还需继续讨论;二是老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老腔起源的“三种说法”更多的是依据民间传说而得出的结论,在没有可靠佐证资料的情况下,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具有致命的缺陷。因此,在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有关老腔起源问题的探讨不仅不能停滞,而且还要深入发掘可靠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物证,创新研究方式得出更有说服的结论,而非人云亦云或未置可否地罗列现成资料。

藉此,我们认为要讨论老腔的起源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几个关键概念及其相关的问题,即老腔的文化渊源问题,老腔孕育、生成的地域问题,老腔起源、形成的时间问题。老腔的文化渊源问题,即老腔的文化基因与文化根基问题,也就是哪些文化因素孕育了老腔艺术。由于老腔的文化渊源说来话长,因此在本文中,有关老腔的文化渊源问题,我们暂不讨论。老腔孕育、生成、发展、传播的地域问题即老腔在什么地方孕育,又在什么地方生成的问题。由于这两个问题早已形成共识,即老腔孕育、形成于华阴市岳庙街道办事处双泉村,因而这个问题就无需赘述。也就是说,在这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老腔起源、形成的时间问题,亦即老腔从什么时间开始孕育,又在什么时间形成?老腔的起源与形成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即老腔起源的时间标识,后者即老腔形成的时间标识。对于这两个时间概念而言,不仅其外延与内涵各不相同,而且界定其的依据或评定标准也有较大差别。老腔的起源时间与老腔的文化渊源及其文化因子有关,老腔的形成时间与老腔的文化机缘及其充要条件有关。简而言之,老腔的起源时间即老腔的孕育时间,亦即形成老腔的各构成要件的开始孕育时间;老腔的形成时间即老腔成为剧种所需条件的具备时间,亦即充要条件的具备时间。根据这种理解,老腔的起源时间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因为老腔的文化根基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何谓老腔探源?无非是寻找老腔的源起或源头。因此,老腔起源的时间绝不止许多学者所说的汉代,还应该向前延伸至先秦时期,抑或更为久远。老腔形成时间的界定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要根据充要条件做出综合判定甚至终结性判断。这种判断不能以单个条件为依据,也不能以最先出现的条件为依据,更不能以其中一个或几个重要的条件作为依据,而要以老腔形成剧种的充要条件为依据,甚至更要看重最晚出现的哪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出现的时间很可能就是老腔形成的时间。

因缺乏可靠的佐证资料,具备老腔诞生条件的具体时间其实是很难考证的,因此,我们只能从大环境去考查老腔诞生的大致时间。由于老腔是一种地方剧,而且长期以皮影戏的方式存在,因而,要回答老腔诞生于什么时候,就必须要先回答中国戏剧在什么时间形成?皮影戏在什么时间形成?根据相关资料及中国戏剧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戏剧在汉代已初具雏形,唐代则正式形成或趋于成熟。中国皮影戏的形成时间也比较早,对此,相关典籍有明确的记录。在《中国民间皮影》一书中,孙建君通过梳理中国古典文献对皮影的相关记载,他认为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宋代时期,民间的傀儡戏活动已非常活跃。“宋朝岳珂《程史》云:‘秦始皇作蔓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棠,寻楂,舞轮,弄碗,影戏……’晋人干宝《搜神记》云:‘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天人无己,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古今有戏影。’关于汉武帝思念爱姬的故事,《史记》及班固写的《汉武故事》等亦有记述,这是影戏起源于汉代的依据。此外,在历史文献方面,东汉《风俗通》、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杜佑《通典》、《后汉书》及《旧唐书》等,均有傀儡戏活动的相关记载。至宋代,傀儡戏更为发达,除宫中伎乐外,民间傀儡戏活动更为兴盛,《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等书,均载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时代,汴京与杭州傀儡戏活动。”⑤在孙建君看来,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可民间的傀儡戏活动到了宋代才趋于活跃。打眼一看,孙建君的观点好像有点问题,因为傀儡戏早已被公认为中国戏剧的鼻祖,皮影戏的形成时间必然要晚于傀儡戏的出现时间。不过,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孙建君在这里所说的时间其实是两种空间之中的时间,因此,不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比对。在孙建君的上述语言中,“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说的是皮影戏在中国的源起时间,而“至宋代,傀儡戏更为发达,除宫中伎乐外,民间傀儡戏活动更为兴盛”说的是傀儡戏在中国民间的兴盛时间。众所周知,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因而,民间的傀儡戏也出现得比较早。梁刘昭注《后汉书·五行志》引东汉应邵《风俗通》云“‘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续以挽歌’魁櫑,丧家之乐也。挽歌,执用绋相偶和之者……”⑥。在刘昭看来,傀儡戏主要用于嘉会与葬礼。也就是说,在汉代时,傀儡戏已成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此外,《旧唐书·音乐志》也持这种观点,它说“窟垒子,亦云傀垒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汉末始用于嘉会”⑦。《旧唐书·音乐志》及杜佑《通典》也认为,傀儡戏起于丧家乐,迄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种文化功能一直延续至近代,并成为民间傀儡戏的主要功能之一。从以上资料来看,傀儡戏虽然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民间存在的时间也比较久,但它在民间大规模兴起的时间却比较晚。一直到了宋代时,傀儡戏才在民间广泛兴起。因此,皮影戏在广大民间兴起的时间也应该不会早于宋代。

关于中国戏曲的诞生时间,《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认为应当在宋金时期。因此,虽然我们也很难确定老腔成为剧种的具体时间,但根据中国戏曲发展史及相关现有资料来看,老腔成为独立剧种的时间应该不会在宋代以前,而是在宋代以后。老腔形成剧种的时间问题虽然以时间的界定为目标,但就问题本身而言,它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问题——而是涉及到老腔成为剧种的诸多影响因子。因而,界定老腔形成剧种的时间问题,就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考虑。一是佐证资料的角度。如果老腔在宋代以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戏剧形态,由于隋唐时期,华阴属于京畿之地,那么作为华阴地方戏的老腔应该在有关文献中有一定的记载,可时到如今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文献资料。对老腔在古典文献中鲜有记载的问题,曹冠敏先生曾在《“老腔影子”史考》中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毕竟是一种地方小戏,第二,有其历史根源,据宋史《乐志》载:‘太平兴国中(按976-983),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而教坊不用也’。又,‘真宗赵恒(998-1022)不喜郑声,而或为杂调,未尝宣布于外’故而作为‘郑声’的老腔,不会被列入史载。”⑧尽管曹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但除官方之外,早期文人著作及民间资料对老腔也缺乏记载,这种现象就不好解释了。正是因为相关佐证资料的缺乏,老腔形成剧种的时间问题时至今日仍然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二是兴盛时间的角度。众所周知,“包括老腔在内的地方戏,其兴盛时间主要在清代。因此,老腔形成的年代应该不会太早,因为清以前的朝代也有类似于清代使地方戏兴盛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如果老腔形成的年代在唐以前,那么它应该在唐宋时期出现兴盛局面,再说宋代的文化消费已悄然兴起”⑨。三是剧种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从老腔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其与其他剧种的关系来看,当地文化行政部门认为“华阴老腔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剧种应该在隋唐以后。漫长的汉魏六朝时期,只能是它音乐语言和戏剧因素孕育的雏形期。在此期间的老腔还基本上是一种以说戏人为主体的抒情性民间说唱,角色化的情节性戏剧表演,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它的声律体系还没有定型。在缓慢的演进过程中,它一方面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还不可避免地受到相邻民间乐曲流派的浸染和熏陶,有些甚至是直接的借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来自长江中游的弋阳腔音乐体系。这种音乐声律在汉魏以后,已流传到黄渭流域一带,而与北方的地方民间音乐相融,成为一种高腔流派。它那明显的阳刚审美取向,很自然地就转化为老腔的主旋律”⑩。从这段话来看,当地文化行政部门虽然已经注意到了其他剧种在老腔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但“老腔于隋唐以后形成”的时间判断却显得比较突兀。在华阴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剧种是“华阴迷胡”。从相关资料来看,“华阴迷胡”大约在元代才成为独立的剧种。由于华阴老腔与华阴迷胡孕育、形成、兴盛于同一地区,而且二者长期濡染共存。因此,老腔的形成时间应该不会太早,最起码不应该是隋唐时期。四是影响因子的综合判断。老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以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老腔的形成绝对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关中老腔皮影戏漫谈》中,梁志刚先生不仅罗列了有关老腔起源问题的三种说法,而且他还指出“老腔应是在曳船号子、戍卒情怀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及外来文化的一些艺术形式,在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中,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演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⑪因此,任何仅凭单一证据而得出的结论都可能存在偏颇。不仅如此,由于直接证据的缺乏,我们对老腔起源与形成时间的讨论只能得出一种大致的时间判断。任何寻找具体、准确时间的做法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总而言之,老腔的起源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关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因此,老腔起源与形成剧种的时间问题不仅是一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做出综合判断的问题,任何孤证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①⑨参见李科平《论老腔的文人文化特征(一)》[J],《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90页,第91页。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M],1989年9月油印,第5-6页。

③杨甫勋《华阴老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④⑪梁志刚《关中老腔皮影戏漫谈》[J],《新闻爱好者》2007年10月上半月刊,第44页,第44页。

⑤参见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⑥[南朝]范晔,[晋]司马彪《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73页。

⑦[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4页。

⑧曹冠敏《“老腔影子”史考》[J],《当代戏剧》,1988年第6期,第51页。

⑩渭南市人民政府《溯源探流·民间说唱的提升》[EB/OL],http://www.weinan.gov.cn/rw/whcl/hq/hllk/sytl/64837. htm,2009-12-03/2014-08-08。

2013年度文化部项目“关陇地方戏文化生态调查研究”(13DB09)、2014年度陕西省教育厅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老腔戏曲文化研究”(14JZ012)、2013年度陕西省艺术课题“关中地方戏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当代传承研究”(陕艺2013(002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皮影戏
唱首老腔给党听
我们来演皮影戏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老腔唱新歌
皮影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