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表达异议的七种语用策略

2015-09-28陈洁

文艺争鸣 2015年3期
关键词:异议面子礼貌

陈洁

一、引言

所谓的分歧或者异议(disagreement)是对先前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一种反对的观点或立场(言语或非言语的)。由于这种分歧可能产生一种对抗,并进而发展成争吵或辩论,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冲突的潜在产生因素。异议不仅可以产生冲突,它还可以构成冲突,因为辩论正是由一系列有争议的观点或异议构成的。Waldon&Applegte将言语中的异议(verba-Idisagreement)定义为冲突的一种形式。冉永平认为异议是冲突性话语的一种,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意见分歧而引起的在言语上的某种对立或者争执。在人际交往中,异议体现在语言形式(如话语、言语行为以及其中的词语)和策略选择中。LewisH.Malamed指出,异议是为回应先前说话者观点而表达与之冲突的观点的一种言语行为,他还引用了Ree-Miller(2000)提出的异议是说话者认为对方提出的命题P不正确时,用反对命题P的言语做出的一种反馈。

本文中,笔者将沿用冉永平对于异议的定义,认为异议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为一件分歧而在言语上的对立或争执。虽然出于维护双方面子,促进和谐交往的原则,应尽量避免异议,但其作为引发意见交换,思想碰撞的源泉,是不可避免并且非常重要的。如何尽量礼貌地表达异议,不损害他人面子是一门交际的学问。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在汉语言语交际中,当说话者和对方产生异议时,交际者是用何种语用策略来表达异议的。

二、异议与礼貌

礼貌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保障交际过程在合适的氛围中得以进行的一种策略,它对人们的交际行为进行着制约。对礼貌的研究总的可以分为三类:1.对礼貌理论的构建,例如Lakoff,Brown&Levinson,Leech,Fraser和EscandeliVidal:2.对特定文化中礼貌概念及策略的研究,例Gu等;3.用现有的理论来分析不同文化的语料。

其中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礼貌理论(如Brown&Levinson的面子论,Leech的礼貌原则)都认为交际者是理性的社会人,他们懂得礼貌,爱面子以及讲究交际策略等,而出于礼貌的考虑,交际者都会尽量减少或避免异议。Leech在他的礼貌原则中,就明确将减少异议列为其6项准则中第5项的次准则之一:

V.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

a)Minimizedisagreementbetwee nselfandot-hers

b)Maximizeagreementbetweensel fandothers

他宣称,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夸大和他人的一致,并通过表达遗憾,部分同意等从而减少和他人的分歧。此外,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中的次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以及得体准则(Tact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也是与交际中异议的表达相关的,因为只有说话者遵循了这些准则,他们才能够减小可能的异议。

Brown&Levinson在他们的面子论中,将异议看作是威胁听话人正面面子的言语行为,并进而将“寻求一致”(seekagreement)和“避免异议”(avoiddisa-greement)看作是维护听话人正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面子理论中提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和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异议在积极礼貌的语境当中表现为说话人强烈的意图被他人认可;在消极礼貌语境中反应为说话人强调和他人的差异,从而求得不被他人的想法强加于身。

近年来,人们对异议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异议的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自然场景(naturalsettings)中的异议现象,列出异议的表达方式和语用意义,(如Habib&Riana,Culpeper&Bousfiled等)这些研究多为跨文化视角或二语习得视角,描述和分析不同地域种族和国家的人们表达异议的异同,以及二语习得者如何习得异议这一言语行为。

国内学者多将重点放在会话冲突(verbalconf-lict)的研究上。冉永平指出,冲突性话语的产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在立场观点等方面趋异/求异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异议在会话冲突中的重要角色。龚双萍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回应的策略,并具体针对权势关系语境下的冲突回应进行了动态性研究。李成团、冉永平也对会话中的冲突与缓和进行了探析。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礼貌与不礼貌、面子威胁等理论,对冲突性会话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异议与礼貌是密切相关的,遵循礼貌原则时应该尽量减少和避免异议,但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在交际双方产生了不同意见的语境下,为了减少对他人面子的损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是采用何种语用策略来表达异议的,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三、异议表达的语用策略

交际中异议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也可能仅仅是因为交际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等,而影响异议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说文化((kakav 1993;Tannen1988),会话风格(Tannen 1984),交际情景或交际双方的年龄、地位或性别。不仅如此,甚至于话题以及交际者对话题的参与及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异议的产生(kakav 1993,转引自Locher,2004:98)。尽管影响异议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具体的交际中互相作用,从而导致特定语境中异议的产生。

所谓“语用策略”,钱冠连认为其就是话语策略,遵循了它们便使交际更顺畅,使说话人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一套措施。笔者通过对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的一些语料进行研究发现,当话语中产生了本质上不礼貌的异议这一言语行为时,说话者会有意或者无意地采取一些语用策略,以达到减缓对对方面子威胁的力度,从而使交际更得体更顺畅地进行的目的。

1.语用移情人称指示语的运用

语用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想或理解对方的用意,最后达到双方情感相通。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主要体现在说话人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编码,使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恰当地使用语用移情人称指示语,可以增加话语的礼貌程度,提高语用效果。

下面这个例子是《一虎一席谈》中关于吴英非法集资案讨论的一个片段:

主持人:但是现在法院判她是死刑啊,你不怕?

刘女士:我们这一带现在做企业的哪个不在借钱呀,个个都是吴英。

刘女士是吴英的债权人,同时自己也从事民间集资。当主持人问她“你不怕?”的时候,她并没有直接地说怕还是不怕,而是使用了“我们”“哪个”“个个”这样的人称语。这样的回答不是直接说到她个人的态度,而是将整个浙江的小企业主放在一个整体当中。事实上在整个江浙地区民间集资是一件很普通很普遍的事情,大小商人甚至不是商人的也都参与其中,难道每一个都要抓起来判死刑么?

刘女士的回答让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并报以掌声,她避免了用“我不怕”“我为什么要怕”这样直接的字眼使得现场以及与主持人之间的气氛紧张,威胁到主持人的面子,采用语用移情的策略轻松地达到了表达自己态度的目的,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异议,又使得现场气氛良好,确保访谈的继续进行。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下面一则例子是笔者和儿子之间的一则日常对话:

(下雨了,妈妈开车的时候关着窗户,但是儿子总是会把窗户打开,妈妈几次说不许打开,儿子都充耳未闻,继续开汽车的窗户,母子之间气氛已经不怎么融洽了。)

妈妈:宝宝你为什么总要打开窗户?

儿子:哼,我就是喜欢外面的新鲜空气!

妈妈:原来我们都很喜欢车外的新鲜空气啊!不过你看外面下雨了,雨水会淋湿车里的座椅,我们现在关上窗户,一会儿雨停了再开好么?

儿子:好吧。(一边很配合地关上窗户)

这组对话当中,很清楚地可以看到从开始妈妈称呼孩子为“你”,孩子说“我”,到后来改为“我们”,在妈妈使用了语用移情语之后,双方的交际即刻变得融洽起来。人称词的语用移情和离情功能,在这组对话里凸显无疑。妈妈表达异议的方式改变之后,立即实现了冲突的缓和,还同时达到了行事的目的。

2.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Lakoff(1972)在《模糊限制词语和语义标准》中提出了模糊限制性语——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或结构(转引自何自然、冉永平(2009))。当说话人不可避免地要威胁和伤害到对方面子的时候,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可以选择恰当地模糊限制语来削弱面子伤害的程度。中文中常见的模糊限制语例如:“我觉得”“有一点”“可能”等。

下面一个例子是两位理工科研究生的对话:

学生甲:你看我的论文怎么样,不错吧,发表没问题吧。

学生乙:我觉得好像是理论部分叙述多了点,而且可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学生甲对自己的论文很满意,而学生乙却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乙却没有直接将心里想法表达出来,而是使用了很多的模糊限制语,“我觉得”“好像”“多了点”“可能”“没什么”,这些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大大弱化了对学生甲面子的威胁,比起直接说出来,其语用效果要好得多了。在表达了自己异议的同时,也照顾了对方的面子。

再来看一个例子:

崔永元:刚才高先生说得非常清楚,这一块钱相当于澳门回归。

梁天:这个例子举得不太对,举得有点大。

(《实话实说》之“一块钱的官司”)

这个例子来源于《实话实说》栏目的一次访谈。对于主持人崔永元“一块钱相当于澳门回归”这个比喻,嘉宾是不同意的,他在回答中使用了“不太对”“有点大”这两个模糊限制语,一方面表达出异议,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弱化了对立的程度。

3.采用部分肯定

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就表明,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如果直接表达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则很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往往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一下对方的观点,然后再表达自己不同意的真实看法,即使用部分肯定策略。

下面一则例子也是来自于《一虎一席谈》中关于吴英非法集资案的片段对话:

主持:好,照东你说,按照这个死刑原判的文件内容,你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照东(嘉宾):吴英不可能是清白的,比如她有可能涉嫌到行贿犯罪,她还有可能涉嫌到伪造企事公印章罪,那这样的罪名都是轻罪,不应该至死。

嘉宾照东首先肯定了吴英有罪,即原判中的部分内容,但是推导下去这些罪都是轻罪,不该至死。这种先部分退让,站在对方立场,再提出悖论的异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第五条和第六条,起到了缓和冲突的作用。

下面一则例子是笔者和儿子之间的另一则日常对话:

(天气很热,儿子非常想吃冰淇淋,但是咳嗽没有痊愈,妈妈不允许儿子吃。)

儿子:天气那么热,我就是想吃冰淇淋!

妈妈:是啊,天气这么热,我也和你一样想吃冰淇淋呢。不过宝宝还在咳嗽,你多多喝水,早点好,我们就一起吃冰淇淋吧!

儿子:哈哈,真的么,妈妈快拿水来,我要喝很多很多的水!

上例中事实上妈妈是不同意孩子吃冰淇淋的,但是如果妈妈直接地说“不可以吃”,那势必会让孩子无法接受,甚至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大热天不能吃冰淇淋呢?妈妈在一开始的时候肯定儿子的想法,部分肯定了孩子的心愿,但是同时说出了不能吃的原因。部分肯定,然后再表达异议,这是非常常用的用来表达异议的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常见的例子“Id love to….but….”就是这样一个使用部分肯定,表达异议的经典句式。

4.使用反问句

另外一种表达异议的语用策略就是使用反问的方式,表面上把话语的决策权留给对方。以问句的形式陈述异议比直接陈述要间接些,因此也能被视为是一种照顾他人面子,减少面子威胁的语用策略。

下面两个例子都是来自于《实话实说》栏目:

崔永元:我刚才注意到这位女士在听王海发言的时候不停地摇头,是不同意他的哪个观点吗?

观众:去书店索赔到底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还是为社会做了什么?你刚才说是为了推动某些东西的进步,我不知道你推动了社会哪方面的进步?

王海:最起码大家对《消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观众:但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呢?你只是扰乱了社会秩序,我觉得。

(《实话实说》之“谁来保护消费者?”)

男观众:大家爱鸟,不应该自私,把鸟关在笼子里让自己看。应该放到大自然里,让大家看。鼓励大家到大自然里看。这样才是真正的乐趣,也是爱护鸟。

女观众:这位先生说得有点不现实。谁家都有孩子,如果把鸟都放到大自然中去观赏,那么,谁带他们去呢?大自然在北京指的是哪儿?

(《实话实说》之“鸟与我们”)

在例“谁来保护消费者?”中,观众对于王海的质疑,并没有采取直接否定的方式,如果他用“你是为了个人利益”“你的做法对社会没有益处”这样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异议,那么一方面他的表达过于武断,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引起冲突。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弱化了其分歧和异议的程度,顾全了王海的面子。在例“鸟与我们”中女观众也是采用了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异议。

再来看一则例子,是一对母女在谈论女儿的男朋友。女孩的母亲对她的男朋友不满意。

女儿:我看他以后肯定有发展的。

母亲:就他成天吊儿郎当的能有发展?

母亲和女儿谈论女儿的男朋友,明显的母亲和女儿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母亲采用了反问的方式,避免了直接说这个男孩不行这种直接的话,照顾了女儿的面子,保证了双方对话可以继续下去。

5.给出反对理由

还有一种表达异议的策略是不直接表达异议,而是给出持异议的理由,希望能够通过理性的理由使对方能接受自己不同意见的策略。例如:

大虎:收下了!(指同意招收不合年龄的小芸进公司)

许燕:总经理,招收童工是犯法的。

(莫言影视剧本《红树林》)

显然许燕在招收小芸进公司这件事情上是有异议的,但是考虑到她和大虎之间是下属和领导的关系,不能够直接地表达异议,所以许燕采取了不直接说出异议,而是给出反对理由这样的策略。招收童工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希望通过这样的理由使总经理可以理性地考虑这件事情。虽然间接表达不等同于礼貌表达,但在这个语境之下,考虑到交际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许燕的这一策略显然是照顾了大虎的面子。

6.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看起来是违背了关系准则,但是在日常的交际中,转移话题可以用来表达异议,同时避免了直接表达可能带来的冲突。

来看下面的例子:

(由于一向保护乔家的镖局老板戴老先生中风,镖局无法保护乔家安全。刘黑七是山西祁县有名的土匪,乔致庸想去江南疏通茶道,但是又怕他人一走,刘黑七就会来骚扰乔家。)

孙茂才:可是没有镖局保护银车,那咱们就到不了江南,这是其一;其二,那没有镖局保护,刘黑七要是再来,那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洗劫乔家。

乔致庸:那还就真没办法啦。

孙茂才:有。

乔致庸:说。

孙茂才:咱们缓一缓再走。

乔致庸:哎,村口的大树底下挺凉快的。

孙茂才:我懂,我知道我知道,我那儿凉快去。

(电视剧《乔家大院》)

乔致庸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南下江南贩茶疏通茶道,所以是非走不可的。孙茂才嘴上说有主意,但是让乔致庸暂时不去南方,这是乔不可能同意的。乔说“村口的大树底下挺凉快的”,这是一个话题的转换,不再谈论是否去南方或者如何抵抗刘黑七,而是借用了中文里面一句俗话“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意思是不搭理孙茂才的主意,让他一边待着。

下面的例子是大学宿舍里同学之间的闲聊。

学生甲:我经常看到你和他一起去吃饭啊,你们俩走得挺近的嘛!

学生乙:哪有,那个……我上次去吃的烤鸭饭很不错哦。

对于甲提出来的问题,学生乙先是表达了不同意,接着说“烤鸭饭”这个和主题完全不相关的话题,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表达异议。

7.直接表达异议

上面探讨的是六种用不同的策略来间接表达异议这一言语行为。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直截了当地表达异议才被认为是得体的,也是真正符合礼貌的。例如在法庭上,律师、法官都需要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异议和反对,不合时宜地间接表达反而是违反礼貌原则的。在辩论时,我们当然可以使用反问等策略,但是更多时候,是需要直接地表达异议。所以,在特定的交际环境和语境下,直接表达异议是一种一种符合礼貌原则的语用策略。

结语

本文以汉语口语中的一些真实语料为例,以礼貌原则和面子威胁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境,归纳了交际者在交际当中表达异议的7种语用策略。交际双方在交际的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使用某种策略,而是同时使用用以表达本质上并不礼貌的异议这一言语行为。笔者也提到,在某些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交际者直接表达异议被认为才是真正的符合交际需要,是礼貌的。分析汉语中异议的表达,考查具体语境中表达异议的语用策略,有助于我们了解异议这一言语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用学理论。但正如钱冠连先生所说,“语用策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永远也不可能概括穷尽”,本文所做是一个小的尝试,希望有更多的语用学爱好者来共同研究,使语用学能够更加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孟春蕊)

猜你喜欢

异议面子礼貌
注销异议登记的实务探讨
异议登记只能破解善意取得
异议登记的效力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欧专局改革异议程序,审结时间缩短至15个月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