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视访谈中空间指示投射的顺应性研究
2015-09-25李卫卫彭建武
李卫卫++彭建武
摘 要:当指示语不再以说话者自身为言语视角出现时,便发生了指示投射现象。这种指示语的非常规使用,对研究人、语言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的选择和顺应,但尚未从顺应论角度对指示中心的转移做出明确诠释。本研究将以此为突破点,搜集英文电视访谈中的空间指示投射实例为语料,在语言顺应理论视域下研究指示中心转移现象,并揭示出空间指示投射的发生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需求与结果,交际者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情感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调节。
关键词:空间指示投射 指示中心 语言顺应论 语用功能
一、引言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上的反映;空间指示是最基本的指示类型。东姗(2015)、刘森林(2007)、何兆熊(1999),都认同并证明了上述观点的一种特殊语用现象是指示语不以说话者自身为言语视角出现,而将指示中心转移到其他话语参与者。英国语言学家Lyons(1977:579)称之为“指示投射”。近年来,对空间指示语投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这一发展历程。特别是Verschueren于1999年正式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使得人际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获得新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视角,但尚未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空间指示投射现象做出明确和全面的解释。本研究将以此为突破点,选取《查理·罗斯访谈录》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空间指示投射实例为分析语料,从指示中心的转移路径剖析和语用分析等方面作空间指示投射的顺应性研究。
二、空间指示中心与指示投射
空间指示是会话中相对于指示中心对其他人或物的定位,这个空间指示的中心一般是说话人说话时间所处的方位,即指示具有自我中心性。基于此,英语中常用的相对空间指示词语按照以下途径体现静态的空间位置或动态的方位转移:
图1:常用空间指示语的静态和动态组织结构(贾军红,2007:54)
如此一来,以指示中心为参照点,指示语可概括地分为两种表达形式:“靠近说话者”和“远离说话者”的指示词语,即近指词:“this”“here”“come”“bring”;远指词“that”“there”“go”“take”。
近指和远指的区别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距离,还能够反映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趋向。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大多是一致的。当两者不一致时,为了遵从心理距离,便使用空间指示投射。Levinson(1983:64)说这是将指示中心转移到了其他参与者。作者在搜集的英文访谈语料中发现了此类语言现象:
(1)Charlie(host):Where were you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that the Berlin Wall had come down?
Secretary Clinton(guest):I was talking with not only my husband but lots of friends about what this meant,because Im a child of the Cold War.
远离此时此地的事件,却用“this(这件事)”来指示,是指示中心发生了由近及远的转移。身处访谈室的希拉里·克林顿顺应交际语境和心理情感,以事件发生地点为指示中心发话,将已发生之事由远拉近,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有意识地表达了对结果的欣喜、满意之情。所以,顺应论对解读空间指示中心转移现象是有帮助的。
三、从顺应论角度研究空间指示投射
(一)理解顺应论的关键概念
Verschueren(2000:2)认为人们应在语用综观下选择和理解语言。人们能够对语言做出某一选择,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但又相互关联的特征: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比如空间指示中心可在说话人、听话人、交际者外的其他人或家宅方位,但受语境的影响,交际者必然会选择顺切的指示中心,仿若人际关系和谐,指示中心可能转移至“非我”方位,以示亲近或礼貌。
另外,Verschueren(2000:65-68)指导我们从四个研究角度进行语言描写和解释:语境关系、语言结构、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里的语境关系指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分别是时空指示关系、话语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响言语交际的各种社会因素,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交际之前,交际者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先根据交际语境和目的,从交际双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等方面进行考虑,并对指示中心的选择作相应的调整和商洽,最终选择顺应交际的指示语。
(二)阐释空间指示投射的动态顺应过程
Verschueren(2000:8)认为,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是语言表意功能的发挥过程,所以对空间指示投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剖析、阐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空间指示投射和语用功能,作者将通过实例分析从顺应论角度描写、诠释这一过程。刘森林(2007)归纳了常见的空间指示语用移情的几种情形。以此为基础,作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列为以下三种情况,以说明空间指示投射的主要实现方式。
1.以听话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站在对方视角展开会话,语用上通常表示对听话者的礼貌、尊敬、亲近。在空间指示语的选择上,说话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听话者,是发生了以听话者为指示中心的空间指示投射。它是如何发生的?又产生怎样的作用?
(2)Charlie Rose(hose):What is the lesson learned that might be most valuable…?
Secretary Kissinger(guest):…You can always bring a group of professors in and listen for an hour or two,but how to free your own thinking enough…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Secretary Clinton(guest):…And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o be a prisoner of your inbox because the amount of paper that comes to your way …could imprison you.
主持人向以前和现在两任美国秘书长问及任职经验,两位本应以自我为指示中心展开会话,却采用第二人称指示语,并且在描述“其他人或事物靠近听话者”的动作时分别使用了“bring…in(带进来)”和“come”这样两个表示“靠近说话者”的近指示词。从心理空间角度讲,“in”的使用是将谈话隐喻为一个密闭空间;从指示中心转移和语用来解释,近指示词的使用是两位站在听话者视角讲述来自外界的巨大挑战,或许是为了获取情感共鸣和亲近之感,两位的同样感受也证明了此语用效力,并且成功地表达了秘书长一职实属不易这一交际目的。
2.以非受话参与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这种空间指示中心投射是指说话者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交际者外的其他参与者,通常指旁观者或谈及的人、事物。当谈及某一话题时,交际者往往会表示对所谈人事的某种态度趋向,以其他人、物方位为指示中心的空间指示投射便是交际者表达观点或站位的一种策略,以示尊重、礼貌或亲近。
(3)Yang Lan(guest):I am not arguing 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I am just arguing as an insider,we see more internal challenges than outsiders can see.
Charlie Rose(host):Americans make arguments the same way…
对话讲到外部汇率变化对民工工资的影响。民工是受影响居多的局内人,而杨澜的职业决定了她属局外人,但她却自划为局内人一方,将指示中心从团体之外转移至内部,以工人阶层视角表达观点,取消了距离感。同时,因为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世界经济,容易产生国际利益冲突,从工人阶级视角而非个人或国家的视角抗拒汇率变化避免了双方或中外利益的对立,效果在下面对话的“趋同”显而易见,说明交际成功。
杨澜使用这一交际策略是出于对语境的顺应,特别是遵从了自身的心智世界。作为交际语境的认知基础,它指话语参与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具体包括个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统、愿望和欲望的结构,动机和意图等。回归示例,杨澜融入工人团体,以利益受损的工人阶层为指示中心,传达了深切的怜悯情怀。下例进一步扩大了心智世界对语言使用的推动作用。
(4)Richard Holbrooke(guest):We are nation rebuilding.This country was torn apart.In Afghanistan one war ended,the next one began,then the Taliban came in…This country has had a series of mishaps,tragedies,and challenges … But this is the poorest non-African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it needs the outside worlds help desperately.
Charlie Rose(host):Everybody,I think you included …
Holbrooke作为一个美国人,本应以外人角度谈论阿富汗灾难与贫困,应称之为“that country(那个国家)”,但诸多近指示词的使用无一不是以阿富汗人民为言语视角。特别是“come in(进入)”“outside(外部)”的使用,将阿富汗隐喻为一处空间,并以此处为指示中心,直观地展现塔利班恐怖组织对阿富汗的侵害,表达了希望世界人民对阿富汗进行帮助的愿望,而他自己正为此努力的意图。Holbrooke一直立足于阿富汗,强调美国对阿富汗的济贫扶弱,是顺应彼此的社交世界的结果,因为阿富汗战争使两国利益冲突,美国颇受争议。由Charlie的回应来看,以阿富汗人民为站位的空间指示投射缓解了两国冲突,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
3.以家宅为基础的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
语用学家将以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家宅所在地为指示中心的情况称为“以家宅为基础”的空间指示,并认为这是示以亲近的礼貌策略。另外,作者发现,除了家宅,说话者也常以国家、办公所在地等为空间指示中心,并大胆猜测,是否可以将其归并于“以家宅为基础”的类似用法呢?
(5)Charlie Rose(hose):For a long time, young Chinese had gone to American university,to British universities,many of them stayed or some of them come back…The appeal is out of national pride.
Charlie虽身在美国,却均以中国为指示中心言及中国学生的“出国”“归国”这两次方位转移,是将空间指示中心投射到了中国。我们进行了这样几种猜测:1.杨澜是中国人,以其国家为言语视角有助人际关系的提升;2.就世界格局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较强的综合国力,可能出于对一个国家的崇拜、敬仰之情;3.认知上讲,国家是根,对于留学生来讲是国家荣誉感的产生地和永远的归属。总之,国家之重要,可能是Charlie使用空间指示投射的缘由。国家亦为家,如此用法确实使人倍感亲切,所以将之归至“以家宅为基础”的空间指示投射是不无道理的。
(6)Charlie Rose(host):Just for my clarification,wha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Richard Holbrooke(guest):The president announced on his third day in office when he came over to the State Department … that I would be the counterpart to the CENTCOM commander.
“come”是靠近说话人的动作。说话时刻,Holbrooke身在访谈室,却将空间指示中心转移至他的任职和工作地点,一方面起到还原任职现场、再现客观事实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是政要们处理国家大事之地,以此为中心更能体现其庄重、威严的形象,也隐含敬畏、尊重之情。
四、结语
语言顺应论是语用综观下的理论成果,对语言研究者剖析空间指示投射的指示中心的转移路径和语用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并揭示了空间指示投射的发生是语言顺应交际语境的需求与结果,交际者运用这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情感表达和社会关系调节。概括来说,空间指示投射在某一交际语境中经历了这样一个动态顺应过程:发话人的交际目的和交际语境决定和促成了他的空间指示语选择,是以说话人还是以受话人、非受话参与者或某人家宅方位为空间指示中心,而这种指示语选择又作用于受话人的心智状态和社交关系,进而受话人对此做出相应的解释活动并且回应。根据空间指示语选择产生的效应,话语分析者可发现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是否一致,最终判断交际是否成功。空间指示投射的顺应性研究意义也在于此。可见,语言顺应论对言语交际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称谓的认知理据研究”[编号:12YJA740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rown,P.& S.C.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Politeness Phenomena[A].E.Goody.(ed.)Question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Levinson,S.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Lyons,J.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Yule,G.Pragmatics[M].London:OUP,1996.
[6]车姗.从认知角度论英语空间指示语的基础性[J].青年文学家,
2015,(6):134-135.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贾军红.指示语透视出的空间概念探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7,(1):69-71.
[9]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彭芳.指示现象的认知心理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1):28-31.
[11]维索尔伦著.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3.